APP下载

创新发展与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2016-11-26魏金玲

决策与信息 2016年30期
关键词:科普公众素质

魏金玲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山东青岛 266071

创新发展与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魏金玲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山东青岛 266071

当前,创新发展成为引领我国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发展的实现,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人的创新活动之中,它有赖于人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人的科学素质的提升。针对目前我国公众科学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了大力培育公众科学精神,有效扩大科普的受众面,加强科技教育与培训,加强大众传媒对科学知识的传播能力,加强科技场馆建设等几点思考。

创新发展;科学素质;科学精神;科技教育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发展的实现,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人的创新活动之中,它有赖于人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人的科学素质的提升。人才资源是推动国家实现创新发展的核心资源,而创新型人才植根于一个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传统之中,植根于广大综合素质较高、科学素质较好的国民群体之中。要推动国家的创新发展,就必须以大力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为基础,努力营造创新型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

一、科学素质的涵义

对公民科学素质的现代讨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科学素质涵义的理解和表述也不断变化和更新。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教授、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质由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组成,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公众具有足够的可以阅读报刊上各种不同科学观点的词汇量和理解科学技术术语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以及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工作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能力。中国科普研究所在进行我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研究的课题报告中认为,科学素质是一个人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综合表现,它包含着丰富的外延,即能够理解基本科学技术术语、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读懂报纸和刊物上有关科学技术的报道和文章;具备运用科学信息和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科学意识、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等。

二、公众科学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公众科学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迄今为止,自1992年以来,中国科协与中国科普研究所对我国公众科学素质共进行过九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并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公众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较低,受教育程度不高。目前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这与美国的13.3年、德国的12.2年、日本的11.6年、俄罗斯的11.7年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5年我国第九次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6.2%,而这一比例美国在2000年时就达到了17%。公众科学素质低下,已成为影响生产率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也严重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产生和成长。

其次,我国公众科学素质水平差异显著,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男女之间、不同年龄段之间差异明显,发展很不均衡。从区域来看,我国第九次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分别为18.71%、17.56%和12%,位居全国前三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左右,而全国尚有24个省份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在平均线以下。从城乡来看,我国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幅度较大,从2010年的4.86%提升到9.72%,而农村居民仅从2010年的1.83%提高到2.43%。从性别来看,我国男性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达到9.04%,明显高于女性公民的3.38%。从年龄分类来看,我国中青年群体的科学素质水平较高,18-29岁和30-39岁年龄段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分别达到11.59%和7.16%,明显高于老年群体。

第三,公众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培育不足,缺乏用科学思维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很多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还较低,对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等方面的了解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比如,从“吃绿豆能治百病”,到2011年发生的“抢盐潮”,一些明显的科学谬误,总能被很多人相信甚至追捧。还有,在当前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等社交媒体中经常充斥着健康养生、金融理财等方面的虚假信息和欺诈信息,却频频有人信以为真,深受其害。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很多人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与科学思维能力,缺乏重视实证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盲目从众,并且难以辨别社会流言的真伪。

工科类实验课程往往是通过演示或动手实验,以强化学生对教学中所涉及的概念理解。实验对学习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的本身。实验教学方式可以有演示性(或传统)、发现式、问题导向性和探究性。演示性、发现式、问题导向性的实验,其结果通常是预先确定的。而探究性实验,其结果是不确定的,操作程序由学生制定,这非常有利于对科学与工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有利于工程型人才的培养[2]。

第四,公众接受的科技教育较少。对青少年来说,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科技教育还存在不少缺陷,学生受学校系统科技教育的时间过少,师资力量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还有很大不足。对成年人来说,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公民缺少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

第五,大众传媒的科学传播功能较弱。不管是电视、网络还是报刊、书籍,大众传媒在科技传播方面的节目、作品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信息量不大。就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两大主要渠道,电视和网络来说,近年来我国的科普类节目相对于大量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来看黯然失色,不但数量较少,而且收视率较低,影响力较弱。同时,与国外相比,我国电视节目中的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识的传播频率与密度比发达国家都还相差很多。

第六,科普能力薄弱,科普设施、队伍、经费等资源不足。与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比例相比,我国对科普的投入还相差较大。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科普场馆等科普设施的总体数量仍显不足,在地区分布上也不均衡,区域之间与城乡之间差别明显,而且很多新建科普场馆缺乏内容,缺乏科技含量,公众利用率不是很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整体水平不高,这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同时还有着复杂的教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1、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

科学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是在一个文化传统之中孕育、发展,并受制于这个传统的。我国的文化传统更倾向于关注社会政治方面的变动与思考,倾向于关注修身、治国、平天下,而西方社会,无论是古希腊文化还是近代西方文化都比较重视对自然世界的思考,重视对自然科学和真理的追求。因而,不同的人文追求,决定了一个民族会把他们的主要精力和智力运用到不同的领域。我们国家的人文形式,并没有体现在科学方面,而是体现在我们的文学、艺术、礼仪与道德方面。这是我国公众从根本上就不太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历史文化根源。

2、教育方面的原因

教育对公众科学素质状况具有显著的影响,科技教育是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质的基本手段,而我国公众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功利主义倾向较为严重,不少家庭过于强化家庭教育中的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对孩子科学素质的培养与教育,特别是忽视了对科学方法和技能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多年以来我们实行的一直是一种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基础教育,这样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民科学素质的均衡发展。在社会教育中,一方面职业教育中培训技能较为单一,另一方面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也尚未建成。

3、经济方面的原因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对科技教育与科学普及方面的经费投入还比较低,科普设施总量较少,一些地方尤其是偏远农村,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科技场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抑制了当地民众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与认识。

三、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几点思考

(一)大力培育公众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公众科学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基础内容和核心内容。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目的不在于简单地传授知识、灌输知识,而在于培育一种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我们对世界的态度,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等。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是注重实证,鼓励探究,推崇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性思考,公众对事件的不同解释能加以辨认和权衡并提出协调方案,能敏锐地处理那些有关证据、数字、模型、逻辑推理和不确定性的问题。这一精神也是当前我国推动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必需的精神。

要大力培育公众的科学精神,首先要在国家对公众的科技教育中体现出来。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是我国加强科技教育的重点对象。我国在青少年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上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完善,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而不是告诉其现成答案,要推广“发现式”教育和“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和方法,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大力培育公众的科学精神,还要在国家的科普宣传中体现出来。科普宣传不能仅仅宣传科学的结论,还要宣传科学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提炼出来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不能仅仅讲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还要讲科学在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以至形成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上的重要指导作用等。

(二)有效扩大科普的受众面

我国第九次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公众科学素质水平发展很不均衡,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女性群体和老年群体的科学素质水平明显较低。要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质的整体水平,就要兼顾到上述科普弱势群体,有效扩大科普的受众面,不应有被科普遗忘的角落。

我国公众在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科学素质水平差异非常显著,因此,要高度重视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居民的科普需求。近年来,科普投入和科普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也从某种程度上拉大了我国的区域差距与城乡差距。因此,要想逐步缩小这种差距,就要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居民的科普投入与科普力度,必须真正采取倾斜措施,而不能口惠而实不至。

(三)形成各司其职,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全社会加强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氛围

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推动。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要能够引导和推动公众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要能够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科技教育与科学普及工作,要能够为科学普及提供良好的、积极的政策环境。同时,作为公众也要能够积极参与到科学普及的活动中来。

(四)加强科技教育与培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与公众科学素质水平具有正相关。因而,重视学校教育、重视继续教育、非正规教育及社会科普等社会教育发展,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于大多数已脱离了学校教育阶段的成年人来说,国家应该加强继续教育,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全方位开展非正规教育,为各年龄段的人提供提高科学素质的渠道和机会。

(五)加强大众传媒对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的传播能力

历届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了解科学知识、了解新兴技术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各种大众传媒,近年来尤其是通过电视和网络。当前,我国电视和网络科技节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都较低,科技节目的宣传应当进一步加强,创作和管理体制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应该进一步打造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精品科技栏目,更加贴近公众生活,也使广大公众更加易于接受。

(六)加强科技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目前的科普基础设施仍然很薄弱,总体科普能力还较低。近几届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均表明,我国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技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阅览室的人中,首要原因都是公众所居住的地区没有这些设施。除了科普设施总量不足之外,其分布也不均衡,而且很多科普场馆的科技含量也较低,公众参与性不高。

要加强我国科技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学习国外科技馆建设经验,探索新的机制,建立基金,广泛吸收社会各界资金投入科普设施的建设。同时以故事线和知识链为基础,将科技展览融故事性与知识性为一体,以此激发观众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公众的参与率。

魏金玲(1979-),女,山东巨野人,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科普公众素质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科普达人养成记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数学素质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