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支教的优势分析

2016-11-26

决策与信息 2016年30期
关键词:支教成员情绪

汪 佳

南京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100

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支教的优势分析

汪 佳

南京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100

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期进行支教的热度仍在。支教这一行为,无论是对大学生这个群体本身,又或是被支教的学生和地区,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近年来,媒体和大众对支教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关注,也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文章分析了南京市部分高校大学生支教团队在支教活动中教学能力、情绪处理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优势,以期通过有效的小组活动帮助成员解决问题,提高支教质量,更好地达成支教目标。

大学生支教;小组社会工作;同辈支持

一、大学生支教现状

大学生支教是高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在教育资源不足的偏远地区为当地中小学生进行教学补充的短期社会实践。除了基本文化课程的补充,大学生支教更为当地学生带去了不一样的学习方法、上课方式、兴趣爱好等。近年来,大学生将逐渐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到支教活动中,逐渐发展出属于各高校支教团队的特色课程。

随着大学生支教实践的日趋成熟,支教从由“学校组织”逐渐向“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组织”转变,大学生组织支教团队,自己联系支教学校。这种支教形式较灵活,支教时间较短,支教形式多样,支教的范围更广。随着支教活动逐渐呈现的规范化、组织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并且愿意尝试支教。

二、大学生支教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大学生在偏远地区进行的支教活动,无论是对支教地学生内心的触动,还是对当地人的教育观念的冲击,以及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锻炼,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各种客观及主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支教活动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现实问题。这里主要分析笔者走访的部分南京高校大学生支教团队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南京市部分高校支教团队的走访与交流,发现大学生支教存在如下问题:

(一)支教大学生缺乏专业教学技能培训,课堂教学能力难以提升

通过走访调查得知,各高校从招募支教团队成员开始到正式出发,一般持续时间在2-3个月,这期间除去大学生自身需要的日常上课时间和其他事情占用的时间,留给支教活动前期培训的时间不多且培训不集中,培训效果堪忧。“培训也很难。”江苏海院涵远支教团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一是我们不知道去哪里找专业的培训老师为我们培训,我们通常所进行的都只是一些通用知识的培训,可能和支教教育本身并没有太大联系;二是,培训和实际上课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培训中教授的教学技能和分享的经验,短时间难以内化,在正式上课过程中还是会手忙脚乱。多年来我们一直扮演学生角色,突然之间的角色转换也使得部分学生无法胜任。”

各支教团的常规活动是去周边社区辅导小学生的学业,如“4点半课堂”或是一些兴趣小组活动。这样的常规活动旨在锻炼支教大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培养与小学生相处的能力。我们不能否定这样的形式对支教大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作用,但是我们必须应承认这样的作用是比较小的。一方面是相处时间问题,这样的短时间辅导和支教时和学生同吃同住的经历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是辅导对象的问题。一边是教育资源丰富,生活条件相较于其他地区来说尚可的学生,一边则情况相反,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之前的经验也许并不适合运用到支教对象身上。缺乏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极易出现课堂混乱,学生难以管理的问题,使得教学质量的得不到保证。

(二)大学生支教过程中出现的情绪问题,使得大学生预期的自我成长难以实现

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可能面对的情绪问题有以下两种。

一是支教团队中人际交往引发的情绪问题。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人际关系和谐,将自己的精力过多投放在人际交往方面而情绪敏感,希望和支教团队的每一个人都相处愉快,耗费了太多的精力。如果出现冲突,对个人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造成一定伤害,不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另一方面,由于人际交往不顺而出现了想要离开逃避的情绪。部分成员在支教过程中发生冲突,而支教活动还没有结束,这种不愉快的人际关系无法逃避,则使得成员内心烦躁、抑郁。没有适当的情绪管理的方法,没有宣泄情绪的渠道(熟悉的人不在身边),不仅使得成员本身的心理情况令人担忧,而且也会影响到他在团队中任务的完成,支教质量难以保证,大学生希望得到锻炼的期望无法实现。

二是支教后期的倦怠情绪:支教到了后期会出现热情消退的状况,主要表现为懈怠、敷衍、开始倒计时。我们走访的支教团队支教时间一般在两周左右,这期间需要成员全心全意地投入。大学生毕竟仍不是专职教师,在精神、体力上难免缺乏。当成员热情消退之后,对支教活动的积极性也就逐渐下降。这样的情绪会渐渐弥散到整个团队,整体成员的情绪不高,影响了正常教学质量,出现的敷衍情绪和行为,对被支教的学生也是一种伤害。

(三)大学生支教团队管理不规范,支教活动质量难以保证

高校大学生支教团队的管理制度仍不够规范。支教社团的管理问题,如没有严格进行支教志愿者的选拔与培训,许多成员自身能力不过关,空有一颗想支教的心,无法胜任支教活动。又比如支教前与受支教学校的联系沟通不当,没有做好志愿者与受援学校的桥梁工作,到了支教地点,却面临着吃饭住宿等很多问题。也有部分高校支教团队缺乏对支教成员的必要的激励机制,成员的热情难以为继,渐生倦怠情绪;成员之间没有竞争,上课质量无法提升。在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部分支教团队中新老成员之间支教经验的传递过于简单,多为“口口相传”,随意性大且主观性强。

此外,各高校大学生支教团队间缺乏交流,对支教活动缺乏宏观统筹,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现象,比如一个地方会有好几个支教团队。

三、小组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小组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一,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分享,使得他们能够发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内在的潜力,改变他们的态度、行为、人际关系,增强其适应现实社会环境的能力。将小组社会工作运用于支教大学生之中,是指小组工作者将支教大学生组成小组,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分享,提高其自身的能力;通过成员间的相互支持,疏导不良情绪;通过发展小组文化,培养小组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达到促进成员的成长与支教活动成功完成的目标。

(一)小组社会工作有助于支教大学生利用同辈支持内化培训所学并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就可以获得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小组工作过程中,每一个成员都是资源库,他们会在小组中真实地表现出各种适应性的和非适应性的行为,他们也会分享各自的想法、经验、感受。在小组中,成员是互动的,每位成员都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又以同辈群体的影响更甚。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曾经说:“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同辈群体, 又称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成员愿意也更容易从同辈群体那里获得知识和经验。小组工作者有意识地发挥小组中有经验的同辈成员的作用,组织交流讨论活动,提供给成员观察学习的机会;在小组中树立榜样,充分发挥替代强化作用。在培训中,可以以模拟课堂的形式对每一次上课内容进行预演,由有经验的同辈伙伴进行指导评估,改进不足,积累经验。要避免“口口相传”的缺点就需要形成规范的书面记录,保证经验的有序传递。

(二)小组社会工作有助于支教大学生发展相互支持,提高情绪管理的能力

Saarni 认为,当个体处于某个触发其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的社会情境中,便需要进行情绪管理。当个体进行情绪管理时,需要从 3 种能力、共 8 种技巧协助个体实现情绪管理①。其中,3 种能力、8 种技巧分别是指:

1、情绪的自我认知能力,包括辨识自己情绪与辨识他人情绪的技巧;

2、情绪的调节能力,包括运用不用词汇及方法表达情绪的技巧、对他人的情绪经验有同理心的技巧、了解个人内在情绪与外在表达的差异与联系的技巧;

3、情绪的知觉与运用能力,包括以健康的方法处理负面情绪的技巧、建立人际关系的技巧、加强个人对情绪的自我效能感的技巧。

小组社会工作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营造出倾听、接纳、平等的氛围,开展有针对性的小组活动,帮助成员促进自我了解,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有效地辨识各种情绪。成员在小组中可以学习来自两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一方面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提供前车之鉴与好的借鉴;另一方面则是小组工作者有意识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情绪表达技巧的传授。小组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成员在小组中以其他成员为练习对象将所学所感进行演练并改进,成员的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在支教过程中,支教大学生有效的情绪管理能保证并提高支教质量。

(三)小组社会工作有利于支教大学生建立团队文化,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团队文化是指团队成员朝着团队合作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形成的积极的被团队所有成员认同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以及团队成员共同创造的各种物 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团队文化具有规范、凝聚和行为导向等功能。

小组社会工作以其平等、接纳的小组氛围,为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信任和安全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小组社会工作者通过成员积极参与的小组活动,建立成员的共同身份、构建共同的合作目标、促进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提高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通过制定科学的小组规范、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培养了成员的规则意识和合作竞争的意识,提高了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促进团队文化的发展并发挥团队文化的正向功能,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注释①Saarni C.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competence[M].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1999.

[1]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徐莉,李细香.大学生支教实务中社会工作介入的潜在优势[J].法治与社会,2009,(3):231-233.

猜你喜欢

支教成员情绪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