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捧与下架:国产网络自制剧热现象之思
2016-11-26王鹤翔
王鹤翔
热捧与下架:国产网络自制剧热现象之思
王鹤翔
“互联网+”模式下改变的不仅仅有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有媒介的传播形态,当代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网络自制剧。而自制剧发展至今,甚至已经成了视频网站竖立品牌和差异化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从文化动因分析,不难发现网络自制剧的火热离不开大众文化,而大众文化反作用于网络自制剧,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将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反思网络自制剧受到热捧升温及被勒令下架的原因。
“互联网+” 网络自制剧 大众文化 大众心理 反思
一、“互联网+”时代与自制剧
随着社交网站、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思维”不断在颠覆,以“粉丝经济”“O2O”等互联网思维的跨界下,“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特别是移动客户端逐渐战胜PC客户端的趋势,颠覆着传统行业的运营模式。而“互联网+”对影视行业的影响之一,便体现在使得网络自制剧的发展成为可能。
网络自制剧顾名思义,是由网络媒体投资制作,并在网络平台上投放播出的剧。严格来讲,网络剧的形式包括网络综艺,网络电影及网络短剧,近年来尤以网络短剧的发展最为火热。自制剧一方面是对传统电视剧媒体制作模式的反叛,一方面也格外依赖互联网的发展与传播。所以它的特点便与消费时代的互联网传播方式紧紧联系在一起。
自制剧发展十年,越发迎来其“黄金时代”。近两年来网络自制剧热度只升不降,在试水“IP”“大剧”之后收视率倍增,甚至在收视上能够与卫视电视剧分庭抗礼,日益成为“现象级”事件进入公众视野。
二、大众心理与热捧升温
网络自制剧的持续升温,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都市化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主要以现代都市市民大众为消费对象的,通过当代影视网络新媒体、报刊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不追求深度的、易复制的、按市场规律生产的文化产品。”都市工业化与大众消费不仅影响着大众文化,也影响着大众心理。自制网络剧的升
温由多方面造就。除却之前提到的“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外在客观优势之外,更多的其实是大众自己的选择。
首先是在移动时代的“快消文化”影响下,观众自觉追求“碎片化”与“去中心化”。一方面移动客户端在外在物质条件上提供了可能。事实上移动设备本身就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它消解了传统的观看方式,使得随时随地地观影成为可能。而视频网站在线平台也打破了传统的先下载后收看的方式,使得观看行为更加快捷。
当然,网络自制剧的火热,在某种程度上,也源自观众的“报复性观影”。“报复性观影”最早用在评价《人再囧途之泰囧》与《大圣归来》的高票房现象。当年一直被看好的几部贺岁片实际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观众酝酿已久的观影情绪难以释放,一旦有一部影片质量超出预期便立刻引发观众的观影热潮,一时间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大众文化与下架反思
然而在后工业文明的今天,大众文化无可避免地成为“消费文化”“快餐文化”的宿命。“消费文化”,就是要通过“消费”来完成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既要刺激消费冲动,也难免陷入商品化的漩涡之中。而在本体论角度讲,自制剧区别于电影或者电视的一点在于它并非艺术。它的产生是娱乐的需求,商业消费的结果。商品化的文化产品极力迎合大众的心理期待,这就往往伴随着低俗的文艺产品甚至是暴力、色情、鬼怪、脏话等等黑色内容与题材的出现。特别是随着网络剧的尺度越来越大、下限一再被刷低,《盗墓笔记》《心理罪》《探灵档案》《上瘾》等一众热门网络自制剧终于被勒令下线,更是需要给社会敲响警钟。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表面看是自制剧的门槛及传播方式:视频网站的自制剧可以直接在自己的网站上播出,传播方式极为便捷,在审核上“自审自查”,相较于电影,它的受众面更广,门槛也低得多。但究其本质原因,却是消费文化的劣根性。观众获得了观影的精神快感,然而这些快感的来源纯粹是为了刺激而刺激,为了消费而消费。网络自制剧中能够担起社会道义的屈指可数,满目的怪力乱神最终麻木甚至毒害的是整个社会。《上瘾》的下架很能说明以它代表的这类剧的蒙蔽性。虽然它披着同性恋题材的外衣,看似描绘的是社会边缘群体的情感校园生活,但真正的对该群体境遇的人文关怀与反思又有多少呢?它消费的恰恰是这个群体的话题性本身,以及人们对这个群体的猎奇罢了。波兹曼在《娱乐至死》的最后写道:“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网络自制剧既然能够获得比电视剧更广的受众,娱乐观众本无可厚非,但同时也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将受众变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1]陈功,赵青林.网络自制剧的传播特征分析.当代传播[J].2014(06).
[2]吴秋雅,杜桦.博弈与分化之年——2014年中国网络自制剧发展综述[J].当代电影,2015(03).
[3]李正良,赵顺.影视业“IP热”的冷思考.传媒观察[J].2016(01).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艺术学系)
王鹤翔(1992-),女,河南郑州人,武汉大学艺术学系艺术学理论(电影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理论与批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