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区别
2016-11-26吴莹
吴 莹
外语教学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区别
吴 莹
简单来说,我们之所以要进行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推动外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以此来依据学生目前的具体情况,来与中国外语教学的情况进行充分的结合,来考虑其是否真的适合于自学者的实际条件。然后再依据我国外语学习者自身所具有的实际特征,对其进行外语学习的语言过程以及教育课程进行科学地探索,以此来掌握住学习者的学习规律,来找到一种能够最适合其使用的外语教学模式,最终实现中国学生外语学习能力与效率的全面提升。
外语教学 第二语言习得 理论 区别
一、前言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过程中,其往往更多的是把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编写与教学设计上,而在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细分方面却始终没有一个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根本上来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是对学习者怎样才能获得第二语言来进行的相关描述,并且进一步对学习者之所以能获得第二语言的原因加以解释。其所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来对学习者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与分析,对学习者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与其自身的个人差异进行更加深层次的调查与研究,并将研究对象从教学法进一步转换到学习者身上。
二、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一)习得-学得假说
Krashen主张,第二语言习得与两个不同的过程之间有着充分的联系,其中一种是系统的语言学习,另外一种则是语言习得。我们所说的“习得”,指的是学习者在经过与外界之间的实际实践之后,对于此种语言的无意识接收,并且能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来对该语言进行流利、正确的使用,儿童对于母语的习得过程,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但是语言学得却指的是对于语言所进行的有意识的掌握过程。
(二)输入假说
就针对于输入假说而言,其主张第二语言习得的产生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确保习得者不仅要具备高于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能力,同时也能够把注意力全面集中在对信息与意义的理解上,而不是对于形式的理解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产生习得。
(三)情感过度假说
简单来说,情感过度说主张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通常都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作用,因此,语言输入必须要进行情感过滤之后,才能真正转变成语言被吸收,在这里面,情感因素对于输入传到大脑语言习得往往会起着阻碍或者是促进的重要影响作用。Krashen对情感因素进行了合理的归类,并总结出了三种情感因素,即:自信心、动力和焦虑程度。因此,在第二语言的具体习得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要为其营造出一种情感过滤程度比较低的环境,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信心。
(四)监控假说
所谓的监控假说,其实指的就是在学得-习得假说的基础上,来主张语言习得能够有效地培养语言,以此通过运用目的语来进行流畅的交流。而在这过程中,语言学往往需要起到一定的监控作用,也就是通过运用已经学到的语言规则,来对语言的准确性加以检查。此外,在进行实际的外语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不能对学生有过多过急的监督,而是要做到恰到好处,并以此来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充分的集中到课堂活动当中去。
(五)自然顺序假说
在自然顺序假说当中主张,人们对于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通常都是按照自然顺序来进行的。例如,在一些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成人和儿童把英语当作是第二语言来进行学习是,往往能够先掌握进行时,之后才能掌握过去时。而自然顺序假说却并没有刻意要求人们来依据这样的顺序制定教学大纲。
三、外语和第二语言的区别
第一,如果从概念的角度来对其加以分析的话,那么就能得出:在不同的情况下,第一语言可能指的是本族语,也就是其在儿时所习得的本族语言,也有可能是指其在日常优先使用的语言,也就是其主要使用的语言。而第二语言则主要指的是比第一语言习得的时间要晚的语言。第二,就针对语言掌握程度而言,一般情况下,一语水平往往要高于第二语言水平。就针对于外语与第二语言之间的区分来说,第二语言所具有的往往都是官方语言所具有的地位,并且其会深入到经济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外语则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与地位。所以说,在中国,英语是一门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
从本质上来讲,科学的进行外语与第二语言之间的划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就针对于学习环境而言,第二语言与外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其次,就针对于学习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情感因素来说,这两者之间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此外,就针对于语言输入和语言的掌握程度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差异性。
就针对于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来说,其主要包括归纳、洞察、演绎与实证研究等。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又可以被分为理论习得研究和应用习得研究两部分,其中,理论习得研究包括了普遍监察理论、语法理论、适应理论、文化适应模式、功能理论等。而应用习得研究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怎样通过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实现对第二语言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完善;怎样才能更加科学的进行教学语法撰写,怎样才能通过对课堂活动的良好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Ellis人文,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当中,能够产生相互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即:语言输入、情景因素、学习者的加工工程与学习者个体差异、第二语言输出。简单来说,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并不是一项单一的学科,其实由众多相关学科所联系结合之后而形成的,其有着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但是却不仅仅是这些学科之间的一个简单结合。此外,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进行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量研究范式和定性研究范式两种,其中定量研究范式又包括了相关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与调查研究法,而定性研究范式则包含了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与自我内省法三种。
四、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
就针对于许多的外语初学者而言,其在进行语言过程中,语言焦虑是其中一种十分常见的心理状态。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语言焦虑划分成以下三种类型,即:状态型、气质型与情景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焦虑是其中一种最不利的情感因素,一旦出现该种心理情绪,就会导致学习者出现紧张、失意以及过分担心等不良的感觉,从而使得其第二语言习得成效相对较低。
就针对于动机方面来说,除了Lambert与Gardner所提出的结合型和工具型动机以外,Ellis又提出任务型动机、结果型动机与控他欲动机三种。就针对于动机的分类而言,其又将其划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两大类。其中,惩戒与奖赏是其最重要的两种外在作用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想要得到奖赏,或者是为了避免惩戒所做出的愿望,也就进一步形成了一种重要的外在动机。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为了能够有效地获得成功,所体验到的学习过程所带来的快乐,则属于内在动机。明确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并进一步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简单来说,态度主要包括了情感部分、认知部分和意动部分这三大类。而我们所说的外语学习态度,其实主要指的就是学习者对于第二语言所产生的认识与倾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往往能够对其自身对于外语学习的效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态度始终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此外,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还和学习者的自信心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一般情况下,自信新较高的学生,所存在的语言焦虑相对来说也会比较低,并且其学习动机也会更加明确,能够有效地抓住语言练习的机会。并且,具有较高自信的学生,也能够更加愿意去和外界进行直接的外语交流,从而也能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五、第二语言习得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往往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并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的是注重句子结构与语法的教学,导致学生并没有多少机会来加以练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外语教学形式,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学习外语的意识,并且因此而使之出现了比较强烈的感情过滤,导致其对于语言的习得产生不小的影响。
(一)创造语言环境
从上面得出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具体的外语教学过程当中,相对于让学生“学得”某种语言而言,让其“习得”某种语言具有更高的功效。从本质上来说,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其实就是学习者们积极参与过程,也是其对于所得语言输入的整理与储存和利用的过程。简单来说,语言习得的过程,往往是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输入与语言环境才能够实现,并且语言意识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之下才能够获得。所以说,如果我们想要有效促进外语教学效果的提高,就必须要对外语环境的营造有一个充分的重视。
(二)增加可理解输入
就针对于学习者实际的外语学习过程而言,听和读是其最主要的信息输入方式。就针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输入假说来说,要确保语言输入必须要对语言习得产生有利的影响,然后再对其所具有的意义进行深入的加工,确保输入的材料必须要有明显的可理解性和关联有趣,这样一来,学习者就能够在不知不觉当中习得语言。但是,如果我们想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输入量。在课堂当中,教师不能只是对学生进行语法的讲解,而是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可理解输入。
(三)注重学生情感因素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其所涉及的情感因素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并且其往往会与心理、教育以及社会等多种学科领域有所牵涉。因此,对这些情感因素进行充分的把握与利用,能够更好地发掘出学生们的学习潜能,并以此来全面促进英语学习效果的发展与提升。Krashen主张,可理解的输入通常只能在情感过滤低的状态下才能够得以实现。现阶段,我们的外语教学并没有真正做到以交际为主要目的,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也不能真正全面地体会到语言交际所具有的乐趣,从而使得情感过滤进一步加大。因此,教师在日后的外语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对教学模式加以转换,保证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的中心地位,并将教师的角色定义为课堂活动的管理者、设计者与指导者,确保其能够在为学生们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学到相应的学习方法,培养起学生们在学习过程当中的自信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要求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够只是对学生们在外语表达中所存在的语法错误加以纠正,同时也要关注其所表达的意义,同时,就针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来说,也要采取不同的标准来对其加以评价。
六、结语
综上所述,能够外语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作用的因素很多,并且每一个第二语言习得者自身都有着其独有的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明确外语教学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因材施教,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推动外语教学,并以此来实现最优化的目的。
[1]王佳丽.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6):30~32.
[2]周平,张吉生.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的互动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2):13~16.
[3]李绍鹏,杨连瑞.第二语言习得动机理论研究新进展[J].当代外语研究,2012(05):43~47,77.
[4]朱金凤.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热点及趋势浅析[J].考试周刊,2012(84):91~92.
[5]卢仁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共性、外语教学的作用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64~70.
(作者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吴莹(1983-),女,辽宁灯塔人,本科,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