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翻译中文化因素的探讨

2016-11-26狄天秀

长江丛刊 2016年30期
关键词:译员外国游客景点

狄天秀

旅游翻译中文化因素的探讨

狄天秀

现代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满足了旅游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旅游的发展促进各文化的相互交流,各文化之间的差异却又阻碍了这种交流,而旅游业涉及行业广泛,消费群体所属的文化也呈现多样性。因此,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翻译人员的参与,并且越来越多的翻译理论研究者开始了翻译的文化因素研究。

旅游翻译 文化因素 译员素质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无比灿烂的文化,幅员辽阔,名胜古迹无数。每年都有无数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观光。旅游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因此旅游翻译不可或缺。概括地说,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游客除了观光游览娱乐,了解当地的文化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译员给外国游客介绍景点时,往往会涉及许多文化因素,此时,译员必须给出跨文化的解释,但在翻译的时候往往会遇到阻碍和困难。恰当、准确、生动的译文才能使游客心向往之,也能给我国的旅游业树立积极正面的形象。如果译员忽视文化因素,无法正确恰当地进行翻译,游客很可能在旅游时心生疑惑,严重地,甚至会生出反感情绪,这将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翻译理论研究者开始进行翻译的文化因素研究。

一、文化因素引起的翻译困难

语言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语言可以展现出这个国家所特有的文化。中英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在进行旅游翻译的时候,译员必须要考虑各自国家的语言特点和民族文化,包括风俗习惯、历史渊源、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等。

龙(dragon)是中西方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在中国文化中,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它在中国人民心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在英语中,龙却代表着凶猛邪恶。中英文文化的差异使得人们对龙有着完全不同的联想。中国不少旅游景点有着龙的图腾,因此译员在对外国游客进行翻译介绍的时候,应该对中国文化中的龙进行相关解说。

儒家思想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道家、法家、墨家等都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比如说“天道”,在英文中并没有可以对应的词汇,翻译的时候需要译员把“天道”的含义进行简单的阐释,因此,译为“a path of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cosmos”要比“way of heaven”或者“natural law”更贴切,更能使游客体会其思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旅游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原则(the principl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强调了翻译过程中重视各种交际因素和文化因素以及读者反映的理论。奈达认为,翻译必须达到四个标准:达意、传神、措辞顺畅自然以及读者反映类似。也就是说,翻译的时候要更加注重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是仅仅寻求字面和结构对应。

德国翻译功能学派学者汉斯·弗米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他认为翻译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意图性,是一种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

在旅游翻译中,会涉及许多中国文化因素,译员不可能找到完全对等的译文。旅游是观、吃、住、行、购相结合的活动。译员的目的是把这个活动中的相关信息相对准确恰当地传递给游客,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传播中国文化。游客的目的是游览、欣赏中国风光,感受中国文化。译员在翻译的时候要“有的放矢”,做适当地调整,多做相关背景介绍,进行解释性地翻译。传达原文的精神和意义,达到使外国游客读懂看懂的目的,并能使他们明白畅晓,真正感受中国文化,欣赏中国美景。

三、旅游翻译中的方法、技巧、策略

(一)旅游景点、美食等名称的翻译

随着各国交流的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渐渐加深。有些景点、美食等已经不需要阐释性翻译,例如,“功夫”可直接音译为“kong fu”,“孔子”、“孟子”音译为“Confucius”、“Mencius”,“饺子”、“粽子”、“馄饨”音译为“jiaozi”、“zongzi”、“wonton”。城市名字也基本全是音译,例如,“北京”音译为“Beijing”,“敦煌”音译为“Dunhuang”。还有一些景点是进行音义双译的,例如,“苏州园林”译为“Suzhou Gardens”,“少林寺”译为“Shaolin Temple”,“泰山”译为“Mount Tai”,“滇池”译为“Lake Dianchi”等等。还有一部分景点,为了保留其名称中的含义,译员进行意译会比较妥当,例如,“迎客松”译为“Guest-Greeting Pine”,“天坛”译为“the Temple of Heaven”,“日月潭”译为“Lake Sun Moon”等等。有些名称则需要在翻译的时候进行解释说明,例如,“黄山四绝”可译为“the four unique scenic features”,之后还应进行解释“picturesque rocks,legendary pines,the sea of clouds and hot springs”,“春卷”译为“spring roll”,并进行解释说明“a thin sheet of dough,stuffed,rolled and fried”等等。

(二)旅游景点说明、介绍的翻译

我国历史悠久,风景名胜无数,古今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用中文进行景点介绍时,导游经常会运用诗词、典故等来增加游客的兴致,并且,中文的景点说明或介绍往往辞藻华丽,追求文采。但是诗词歌赋是很难翻译成英文,几乎不可能完全达到原文的效果,如果“硬译”,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扭曲原来的意境。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减译或者不译。中文结构讲究平衡、稳定,因此语句中经常会出现语义重复,甚至内容不实的情况。因此,译员在翻译的时候应删去主观性表达,多描述客观性事实,尊重游客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观,译文应以传递信息为主,做到客观、实事求是。反之,对于有些典故成语等,译员应进行恰当地增译,对其进行阐释说明。例如,讲到典故“东施效颦”,如果只是按字面翻译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外国游客肯定会困惑东施西施分别指谁。译员可进行恰当地阐释说明“Xishi was a beauty,and Dong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s her way”。

四、结语

文化因素一直是翻译的一个障碍,在旅游翻译中更是如此。跨文化交际意识是一种翻译观、一种态度,是进行有效翻译的前提。本文探讨了旅游翻译中最常见的文化因素造成的翻译困难,旅游翻译中应遵守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以及翻译中可以使用的方法、技巧和策略。译员应灵活变通,使译文更加灵活生动有效,给外国游客准确直观的感受,使其充分享受整个旅游过程,并感受中国风景名胜的壮丽秀美,体会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

[1]郭富强,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郭建忠.文化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沈立文.试析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

[4]袁毅,邹先道,杨红梅.目的法则、连贯原则与旅游翻译文化传播策略抉择[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0(3).

[5]张国洪.2001,中国文化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6]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1).

[7]赵鑫.国俗语义视角下的汉英习语及其翻译[J].文学教育,2013(5).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狄天秀(1988-),女,江苏张家港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助教,现任职于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研究方向:英语口译,中英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译员外国游客景点
中医口译的难点与处理策略探究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
越南书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