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应处理好六个关系
2016-11-26肖建平
◎ 肖建平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应处理好六个关系
◎肖建平
摘要:自党的十六大以来,虽然文字表述上历经“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细微改动,但党中央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从未改变。深刻领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命题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处理好整体实力与竞争力、整体实力与软实力、国内与国际、规模与质量、传承与创新、科技与文化六个关系。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辩证;六个关系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提高国家软实力。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十七大报告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十八大报告要求:“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可以说,自十六大以来,虽然文字表达上历经“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等细微改动,但党中央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从未改变。深刻领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命题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性质地位、效益目的和途径方法角度处理好六大关系。
性质地位:要重视整体实力与竞争力、软实力的关系
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人民强烈意愿、时代切实需求、社会殷切企盼。而提高的前提是要正确认识整体实力与竞争力、整体实力与软实力两对关系。
1.文化整体实力讲究的是整体推进、共同发展
文化涵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整体实力的着眼点在“整体”二字,是指国内整个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而非单指文化事业或文化产业,更遑论文化的单个部分或单个行业了。文化整体实力讲究的是整体推进、共同发展: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宫、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等文化事业产品;广播音像、电视电影、数字动漫、哲社科学、文学艺术和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产品。与文化事业的服务性、零利润不同,文化产业竞争大、重利润,文化整体实力的增强尤其依靠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竞争力针对的是我国整个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不是指国内各个文化行业之间的内部竞争力。当然,只有首先提高国内文化行业各自的实力和竞争力,才能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至于提高国内文化行业实力的途径,则在于以大型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为先导,带动整个文化产业链的创新进步。
整体实力与竞争力一前一后,前决定后,后体现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提高了就能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占据较大比重,就能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提升国家整体实力与地位。可见,整体实力与竞争力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即文化整体实力提高国际文化竞争力,文化竞争力的提高反过来又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提升文化整体实力,并为文化竞争力的提高夯实基础,而文化竞争力的提高也必然会推动文化整体实力的增强,两者是辩证联系的。
2.文化对内与对外的影响力构成了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风俗民情、价值信仰、伦理道德和精神思想长期积淀的结晶,内蕴于人民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外显于国家的执政理念、方针政策。文化对内与对外的影响力构成了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指一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内产生的凝聚力、感召力及创造力和对外产生的吸引力、亲和力及说服力。”事实上,文化除包括隐性的对内对外难以估摸的影响力外,还包括显性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收益,其收益的高低通常是由文化产业的强弱决定的。如美国、日本和韩国是公认的文化强国,这些国家的文化产业均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且在世界文化市场中均占据显要位置。
3.文化整体实力由隐性的对内对外影响力和显性的经济收益组成,前者是文化软实力,后者是文化硬实力
“文化整体实力,是指文化各方面、各层次的总体能力。这种总体能力不但体现在按照市场经济营利原则将文化产品作为商品进行生产、交换和消费的领域,也体现在按照非营利原则对文化产品进行生产、分配和传播的领域”。文化整体实力是一个系统全面的结构体系,它可以看作是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构成的综合实力,但更应该理解为由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硬实力构成的综合实力。因而,文化整体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文化软实力是文化整体实力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效益目的:要重视国内与国际、规模与质量的关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既有利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又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既有利于文化规模化、集约化,又有利于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1.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着眼点重在国内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精神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创造力和传播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须以国内思想文化为源泉,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同时,“一个民族一旦有了先进文化的自觉性,就能形成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先进文化的自觉自信离不开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在坚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主体地位的同时,还须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学习和借鉴国际优秀文化;以“迎进来、走出来”的思想与国际接轨,并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进而将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美德、风俗民情与先进理念传播至世界人民的耳旁、眼中。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着眼点以国内为主,以国外为辅,落脚点亦是如此。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我国文化强国战略。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也需要服从于这一宗旨,以改革开放姿态进军国际文化市场也是为了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总之,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既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显著标志,也是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决定因素。虽说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有内需的拉动,也要有外需的拉动,但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是偏重国内的,关于这点我们必须予以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
2.文化建设要在发展规模同时确保质量,稳中求进,质量优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是提高文化实力、扩大文化影响力并形成文化竞争力的基础。项目带动、集约发展是改善文化企业“小、散、弱、差”现状的重要途径,做大文化产业园区,壮大文化产业品牌是实现“做大做强”、“强强联合”的前提条件。因此,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的方针政策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必须在发展数量的同时保证质量的提高。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党政部门在以宏观调控手段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或轻视市场经济对文化市场的支配性作用,导致“注重了规模、轻视了质量”或者“规模上来了、质量下去了”的恶果。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必须汲取教训,把握好数量与质量、规模与体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文化发展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的协调统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打造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文化产业园、产业群和产业带。
另外,发展文化需要发挥公有制企业的主体作用,但也须重视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作用,要以公平公正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事业领域和文化产业市场。发展文化还需要将国情、党情、社情与地方省情、市情、县情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寻找到正确对策。
途径方法:要重视传承与创新、科技与文化的关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离不开大力解放和科学发展文化生产力,而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在于大力传承,勇于创新;在于立足文化,并融合科技。这两条基本途径蕴含着两对重要关系。
1.源与流:在传承中创新
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文化生产大国和文化市场大国,但还不算文化创造强国。究其原因,就是我国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先进国家还有差距,而这又与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存在问题、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不够优越息息相关。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常态,谁掌握了文化创新的主动权和领先权,谁就掌握了文化发展的话语权和文化市场的占有权。为此,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实践基础上的文化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需要指出的是,创新不是子虚乌有式的凭空设想,不是天马行空式的盲目捏造,而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前人成果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具体要求加以优化改造和更新换代。
传承推动创新,创新必须结合传承。理论创新与产品创新永无止境,创新实质上与传承是有机统一的,创新是对原有事物新的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讲,传承成就创新,创新延续传承。所以,各级党政部门务必发挥地方特色、继承民族特色,遵循和利用市场规律,重点打造与时俱进的红色文化产业带、历史文化产业带、民族特色产业带、基层民俗文化产业带和相应的文化品牌。
2.内容与形式:立足文化且融合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已逐渐成为文化创新的核心;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已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关键。发展科技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力量,发展文化是创新科技的价值体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助推器。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能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那么如何融合文化与科技?关键在人才。高层次科研领军人物和专业学者是中坚力量,是将科技与文化连接起来、相互融合的载体,只有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培训,方能促进文化与科技交汇交融,才能确保新型文化业态“智”源丰富。
因此,我们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全面激发文化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不断将科技融入文化、文化衔接科技,我国文化产品和民族品牌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才能得以提升,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才能得以向世界传播,从而逐步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本文得到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支持。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DOI:10.13561/j.cnki.zggqgl.2016.06.009 ■ 编辑: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