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
2016-11-26闫娟
闫娟
浅析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
闫娟
摘要:近年来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现状表示困惑或批评的论文、论著越来越多,这些不约而同出现的反思性文字,昭示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困境问题确实是绕不过去的难题。基于此,本文就对当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一个思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及思考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欧美兴起的新女权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它的形成不仅有当时现实的社会和政治背景,而且有其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来源。肖瓦尔特在《新女性主义批评》中指出:“如果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妇女运动的一个女儿,那么它的父母则是古老的父权制文学批评和理论成果。”它在发展过程中汲取和改造了各家文艺理论的精华来完善自己。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今文艺界最有力,最令人振奋和最引人注目的一种理论,不仅是因为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更重要的是它引入了女性阅读的视角,重新组织人们对历来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传统实践进行审视和思考。
我国大陆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所以能在20世纪九十年代呈蓬勃之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量引进了西方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中国自己并没有像西方那样独立的女权运动,也没有独立的女性主义理论,包括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因此它很自然要向“西”看,其在理论资源、理论框架、话语形式上都是对西方各种理论流派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双重借鉴。
20世纪80年代初,女性主义批评传入中国。作为一种外来理论,它已在这片土壤中扎根,获得了合法的话语权并成为一门显学。然而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处境是尴尬的,它始终处在不断陷落的困境之中。这种困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也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批评中缺乏理论深度,从而出现“理论预设”的毛病。很多女性主义作者在其文本中,不是从具体文本出发,而是主题先行,预先设定女性必然遭受男性压迫的处境,然后在这个意图之下,使文本成为女性历史与文化宿命的佐证。然而事实上,从事理论研究和批评工作的人都清楚,理论本身旨在服务具体的批评,但在女性主义批评中出现的却是文本去印证理论的众多实例,从而使人们对女性主义批评所赖以生存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产生了质疑。批评的概念先行直接带来了批评的观点及方法的单一化,忽略了作品内部的复杂因素,导致批评“文学性”品格的缺失。
其次,理论与实践的断裂不容忽视。中国女性主义者在九十年代末期步伐已基本上与世界潮流发展保持同步,但中国的女性文学批评状况却令人遗憾地出现了金字塔型。最活跃的女性主义者大都是学外语的,或是留学归来的“海归派”。他们对中国女性、中国文学的实际情况并不十分了解,甚至相当陌生,与世界潮流的对接可以说是在国外理论上完成的。随着整个文学批评在九十年代出现的大状况的影响,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夏娃的探索》《浮出历史地表》《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等一批著作将西方理论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或将西方理论进行中国化阐释的倾向也消失了。基本上没有出现以梳理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文本为基础的论著,大都是一些断面式的描述加空洞的理论分析。不可否认,八十年代以来引进女性主义批评浪潮对中国批评界、创作届乃至中国女性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它起到的或许还是一种扫盲或启蒙作用,接下来的任务要艰巨得多。可惜的是最初女性主义理论介绍者没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正如一些批评者所指出的:“受到九十年代以来的批评恶习的影响,求新求异,不加扬弃的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进行鼓吹,有意无意的忽略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特殊性,使批评进入了形而上的怪圈。”
第三个方面就是学院派的热烈与大众的冷淡。《性与文本政治》的作者陶丽.莫依1984年秋短暂访问了中国后表达自己的感受:“把西方的女权主义树立为中国妇女解放的权威并不是西方女权主义者的任务。我对中国文学的状况一无所知。我所知道的是,他们非常不同于我所知道的西方文学。”中国文化传统古老坚固,漫长的黑暗使男权意识根深蒂固,置身其中的中国女性已将此化为自觉的生命要求。中国女性文化传统确乎与西方女性主义的要求差的太远。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当学院派的研究者们将女性主义批评进行得轰轰烈烈时,文化主流和大众却反应淡漠,相当多的男性批评家对此不屑一顾,甚至误读与曲解,一些著名的女作家也持不合作或保留态度。种种迹象都显示着女性主义进入中国女性精神世界还存在着巨大的障碍,这将使中国女性主义者的努力面临着落空的危险。但这恰恰应该成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女性自身的探索之路是不平坦的,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女性文学因此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形态,而是一个开放的运作。与之同步的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同样是“在路上”,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她需要在丰富的批评实践中积累经验,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完善自我认知。伊莱恩.肖沃尔特面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困境曾经建议必须“找到自己的题目、自己的体系、自己的理论、自己的声音”,这也应成为中国女性主店,1998.132-142.
作者简介:闫娟(1983-),女,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文艺学硕士。
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7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