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证历史的人
——记李印政和他的文化产业
2016-11-26董华
董华
文学咖啡馆
印证历史的人
——记李印政和他的文化产业
董华
随着唐山市冀东革命史研究会红色文化中心的揭牌,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走进了世人视线。他就是唐山市冀东革命史研究会红色文化中心主任、唐山印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印政抗日博物馆馆长、唐山市高新区瓦官庄村党支部书记、农民企业家李印政。
李印政,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祖祖辈辈生活在冀东这片黄土地上,淳朴的村风和质朴的家训对他人生成长起着潜移默化作用,他对生育了自己的家乡养育了自己的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考上市重点中学23中后,随着学识的积累,他的文采逐渐显露,高中时在老师的鼓励下带头创办了油印校报《三月》,主旨是讴歌家乡的春天,祈盼大地丰硕的回报。一期期散发着油墨芬芳的报纸荷载着这位青年学生拳拳赤子之心飞遍校园,引起全校师生极大共鸣。此举也激发了他文化铺路、兴办实业、回报家乡的殷切信念。步入社会后,他放弃了多个就业机会,毅然选择了回乡创业。这个戴副近视眼镜、浑身散发着儒雅气息的年轻人,经过市场调查和缜密的市场可行性研究,觉得唐山房地产及市政建设潜力巨大,且发展势头良好,就决心以此为契机,走上实业发展之路。经过十多年的打拼,李印政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有了自己的企业和管理团队。村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高票选他当村民委员会主任,一干就是3届,2015年又被选作村党支部书记。重任在肩的李印政看着父老乡亲们殷切的目光、听着老党员热情的鼓励,他坚定了工作信心,暗暗地发下誓言,决心带领全村走共同致富之路。
李印政所在的瓦官庄村是典型的城中村,被列入平改范畴。因先期的城市建设,部分村民的土地被征收,房屋被拆迁,骤然暴富的村民中有人走上了赌桌,结果因赌返贫,引发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还有的村民贪心不足,认为先期征用的土地和拆迁的房屋补偿款不合理,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酝酿着上访告状。对此,李印政不是单纯的劝导和粗暴地制止,而是经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后,摸清症结所在,登门疏导,有的放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掰开揉碎地讲道理,逐条逐字地宣讲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经过他和村两委行之有效的共同努力,瓦官庄村民没上区、市、省上访过一次,没人参与堵路截道、聚众闹事,被高新区评为维稳先进基层单位之一,李印政本人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个人。
村里暂时安定,并没有令李印政掉以轻心。他坚持调查研究,入户走访,以拿出万全之策。他在走访中发现,富裕后的人兜里有钱、碗里有肉、开着轿车仍不满足,源于不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实属来之不易。有些人生活安逸了,就不思进取,只知道伸手索取,不讲奉献,不感恩不满足不回报,终日东游西逛,惹事生非……对这些状况,李印政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先后给多名无所事事的中青年人找到工作,对那些年岁较大或身无一技之长的人不歧视不嫌弃,尽最大容载能力吸收到自己的建筑公司中,并把全村的大、小劳保额度大幅度提升。工作问题妥善解决和收入稳定提高后,村民思想情绪迅速稳定下来。为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制止不良现象反弹,李印政决定兴办文化产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为村里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注入正能量。
李印政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煤矿工人,秉性刚毅正直。祖父因为掩护一名八路军侦察员曾遭到日军毒打,却宁死不肯说出侦察员藏身之地,用自己的伤痛和鲜血掩护侦察员脱险。父亲虽然也是一名普通矿工,却嫉恶如仇,坚持给孩子们实施正面教育,经常讲述发生在村里村外的抗日故事。李印政从小就爱读书,从连环画到儿童读物,只要是抗战故事,他就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红色文化从小就在他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当上党支部书记后,在一次外出开会的偶然机会,李印政发现地摊上有人在出售二战期间侵华日军遗留下来的军用物品,几个青年人穿戴着日军军服、军帽,嘻嘻哈哈地摆出各种姿势照相,麻木的表情和无知的举动深深刺痛了李印政心灵,萌发了创办抗日博物馆的念头。他斥巨资从全国各地收藏爱好者手里购买来万余件藏品,其中有枪炮弹药、刀具地图、服装鞋帽、钢盔旗帜、照片书报、作战记录和战死人员花名册等实物,其中不乏日军将领使用过的图谋瓜分中国的战略图,还有对满、蒙、朝鲜等国家和地区作战态势图中的孤品、珍品。经国家博物馆肖贵洞、中央档案馆李国伟、军事博物馆杨海峰、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要秋霞等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鉴定组鉴定、评估,李印政收购、收藏的抗战文物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欣然出具了鉴定证书,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扬、推荐。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唤起每一个善良的国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共同捍卫胜利果实,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李印政筹建了“唐山印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并创建了“印政抗日博物馆”,该馆总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先期布展的三层就有近700平方米,免费对外开放。按照规划,待博物馆全部建成后,声光影电和沙盘讲解将达到现代化展馆水平。有人认为李印政此举是赔本买卖,是头脑发热。李印政不这么认为,他说:我建抗日博物馆的念头是为了让人们永久铭记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先烈和为此做出贡献的先辈,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人民为了追求和平正义、捍卫民族独立自由、不畏强暴、不怕流血牺牲的斗争精神,是要引导人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不忘国耻,圆梦中华。
李印政认为,抗日博物馆的教育意义有三:其一,它可以当之无愧地作为控诉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教育场所;其二,它具有歌颂共产党和八路军功绩、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及军民鱼水情的功能;其三,它具有纪念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作用。
李印政说,抗战胜利距今已经70周年了,抗战老兵和知情人士日渐衰老、相继谢世,如不抓紧搜集发掘抗战史料,今后将困难重重。历史不能再现。如果我们再不抓紧发掘、整理、展出抗日史料,我们将愧对革命先烈,愧对养育了我们为革命事业付出巨大牺牲的中华先民。
自2014年冬季“印政抗日博物馆”建成并向社会开展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接待了各级党政领导多次,市内大中专院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参观人员达1.2万余人,还有来自北京、天津、山东、辽宁、黑龙江等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其中不乏社会精英和知名作家、画家、书法家等人士。被共青团路南区委、唐山教育学院、唐山学院和多所中小学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燕赵都市报》(冀东版)在这里建立了小记者站,另与朗逸车友会等社会团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印政抗日博物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2015年7月19日,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秘书长李和平亲自来唐山,盛情邀请李印政和他的抗日博物馆参加8月2日、3日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国家安全论坛峰会。这是参会单位中唯一一家受邀参展的民办文化产业,其先导性和社会积极作用得到了与会领导、将军们及各界人士盛赞,并在《祖国》杂志、《中华爱国网》等多家国家级媒体报道。
2015年8月25日,李印政受邀参加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丹青传情》大型活动,其爱国言行受到艺术家们热情赞誉,《中国新闻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唐山开滦博物馆举办《冀东抗日烽火展》,苦于展品不足,李印政接到求援后,立即送去300多件抗日文物,助力本次展会,使得《冀东抗日烽火展》大获成功。
中央电视台微电影频道与印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合拍的抗战题材微电影《刺刀》已经封机,后期制作也已完成,作为我国重头戏参加“2015未来影像——亚洲国际青少年电影节”,对其比赛结果,业内人士翘首以待。
……唐山印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和印政抗日博物馆创建一年多来,名声日盛,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唐山印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参与重大文化活动的同时,还十分注重革命老区文化建设,在多次扶贫济困活动中,为贫困户、病灾户和鳏寡孤独老人送去粮油果菜和现金,还经常性地深入到老党员、老八路、老干部家中访问,搜集、发掘、整理冀东抗战和唐山解放的史料,为下一步出版书籍、刊物和影视剧创作积累资料素材。
为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加大社会影响力度,印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与文化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于2015年12月18日至20日在盛华文玩城举办中国书画名家公益笔会,历时3天。国画大师陈长智(国画巨匠陈少梅之子)、林庆萍伉俪,中华文化大使、中南海艺术中心国礼艺术家张泗端等8位书画艺术大家参加了笔会,可谓群贤毕至,星光璀璨。为增进双方的互相了解,书画家们在笔会开始之前参观了印政抗日博物馆。在艺术家领队、文化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赤子》杂志社执行总编姚文正的倡导下,李印政与客人们就书画艺术、价值取向、冀东抗日大暴动和唐山历史及风土人情等进行了互动交流。本次笔会部分书画作品将择时拍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扶贫济困、支援革命老区经济建设。
李印政,这个农民的儿子,为了当初发下的宏愿,为了人生的红色目标,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坚定地一步步走在人生大路上。荣誉多了,赞扬多了,职务高了,社会兼职更多了,但李印政依旧保持清醒的头脑,为自己设定一个个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他常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昭示未来。今天,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发扬红色文化,为的是获得正确的启迪和教育,达到“存史、资政、育人、警示、教化”之目的。作为我们这一代后来人,发展是最好的继承,进步是最好的纪念。
新拟就的发展宏图中,李印政计划要继续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红色文化广场和纪念碑,筹建抗战题材的影视剧拍摄基地,加紧进行影视剧创作、拍摄,增加互联网动漫制作,加紧“红色文化丛书”的编纂出版,用实际行动承接北京企业战略转移,为加速实现京津冀一体化作出贡献。
在“唐山市冀东革命史研究会红色文化中心”揭牌仪式上,李印政的表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为把这座英雄的城市建设的更繁荣,更美好,更辉煌,我一定要勇于担当,成为烈日下朵朵鲜花头上的那棵参天大树,成为洪流肆虐时那道高高隆起的堤坝,成为寒风刺骨时天空中高悬的那轮灼灼红日,成为风雨中海岸边那座熠熠闪光的灯塔。
打开李印政的工作日志,扉页上的诗句发人深省:雁把人字写天上,我把人字立地上。顶天立地一个人,怎样做人细思量。
诗言志。
我们期待着李印政为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再献硕果,为弘扬红色文化再立新功。
依旧年轻的李印政正大步行进在公益活动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