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老子章句》与王弼《老子注》思想比较研究
2016-11-26张超鹿
张超鹿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河上公《老子章句》与王弼《老子注》思想比较研究
张超鹿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河上公《老子章句》是战国时期黄老思想的继承者,葛玄在河上公《老子章句》的前言中写道:“大道何为哉,弘之由人”。可见该本注释的重点在于教育人如何弘扬大道,而古代弘扬大道的人,就是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因此河上公的注释在于为皇帝,言说治国理政的大道。
老子;河上公;王弼
1 河上公《老子章句》与王弼《老子注》中圣人原型比较
在葛玄记录的神话传说中,汉文帝是从神仙河上公手里得到《老子章句》这本书的,也就是说,汉文帝是代理天地管理人民的人,他的权力合法性来自上天。管理国家的汉文帝,是把上天的意志,通过自己加在人民身上。
而魏武帝曹操就不是这样,他做皇帝的合法性来源于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也就是说他是一个认清楚了时代的人,他发布的唯才是举的求贤令,打破了汉朝举荐制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真正懂得人民诉求,并顺应时代潮流的人。
圣人”与“人”这个词相比,仅仅多了一个“圣”字,在王弼的思想中,圣人是人,但是是具有“神明”,并且“应物而无累于物”。这是一个“人—圣人”的格局。
而在河上公的《老子章句》中,汉文帝是直接从神仙河上公手里得到《老子章句》,这是一个“天—圣人”的格局。
两个文本的解释出发点不同,河上公可以说有一个隐形的不断言说的大他者——天,在对圣人即皇帝说着经术政教之道,而王弼的老子注,则是自己在对着圣人,说着自己的理解,或者说,他是对那个隐形的大他者——圣人,不断言说,因此形成了不可知的玄学之道。
2 河上公《老子章句》与王弼《老子注》中“道”的概念比较
河上公《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每一章都有小标题。其中开宗明义第一章“体道”第一句:“道可道”的注解便是“谓经术政教之道也”。可见该书的确是回应了葛玄序中所说的,神仙把治国理政的方法,通过给《老子》加注的方式,传给了汉文皇帝。
汉文帝死后,丞相嘉等言:“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帝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宜为帝者太宗之庙。
从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汉文帝在汉朝是作为一个皇帝言行的代表。汉文帝在位期间,广施仁政,司马迁写道:“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哉,德至盛矣”。可见黄老之学,在汉朝一直以来都是作为显学的存在。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黄老之学与先秦以来的神仙方术之学又相混合,为后世的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古代社会,都是把皇帝视为天子,也就是圣人,是非凡人的存在,所以大凡包含有圣人的书籍,其实都是作者论述自己心目中理想皇帝,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宣言书。
河上公的《老子章句》也不例外,这本书的理想皇帝是西汉初年的汉文皇帝,也就是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那位。
河上公《老子章句》第一次注解提到圣人与道的关系,是在“赞玄第十四”,里面写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注解是:“圣人执守古道生一以御物知今当有一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河上公眼里,现在的世界与圣人即汉文帝所处的那个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而这个相同点就在“古道”上面,也就是说,正确的经术政教之道,即是“古道”,作者赞同汉文帝那个时候以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河上公《老子章句》的第四章“无源第四”有这样一句:“道冲而用之”,注解是“冲中也道匿名藏誉其用在中”。可见道的作用其实就是限制事物不走极端,追求“中”的境界,该章下一句有“或不盈”,其实就是预示了把道比喻为“故几于道”的水。
王弼的《老子注》,是不分什么“道经”和“德经”的,而且八十一章,每一章都没有小标题,只有一个记录章节的标示。可见在王弼眼中,“道”的概念是贯穿整本书的,连“圣人”也是“道”一部分,而河上公《老子章句》则是建立在“圣人”守“道”的基础上,“道”离开“圣人”就无法显示出来。王弼的《老子注》中,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注解是:“可道之道,可之名之名,指物造型,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这句话的注解和河上公《老子章句》的注解完全不同,王弼并没有直接说明什么是他要言说的“道”,而是采用否定的方式,把“道”指称成一种可以“指事造形”的存在,而他要谈论的就是这种存在,因此必须用可以言说的东西,即平时人们谈论的东西,来指明不可言说的东西,这种指涉就是“玄之又玄”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玄学的肇始。
[1]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汉)河上公 章句.《宋刊老子道德经》[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3] (晋)陈寿 撰 (宋)裴松之 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 (魏)王弼 著 楼宇烈 校释 .《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 (宋)范应元 撰 黄曙辉 点校.《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 刘玲娣 著 .《汉魏六朝老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 杨丙安 著/ 杨雯 整理 .《老子古本合交》[M].北京:中华书局,2014
张超鹿,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宗教学2015级。
I207
A
1672-5832(2016)12-0063-01
王弼是一个真实可考的人,生活在三国时期的魏国。他少年早熟,但二十四岁就病逝了,他对《老子》的注解影响后世最大,是为传世的定本……王弼把圣人当做人,但和人不同的是,圣人拥有“神明”且“应物而无累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