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迈内克《德国的浩劫》有感

2016-11-26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内克历史主义古典

高 尚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1)

读迈内克《德国的浩劫》有感

高 尚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1)

迈内克是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亲历了德国政权的几次更迭与德国文化的盛极而衰,《德国的浩劫》是迈内克最后一部著作。迈内克在此书中为战争中饱受摧残而又在战后广遭诟病的德国精神做辩护,认为希特勒所带来的灾难是德国历史上偶然的事件。迈内克这种观点的出发点可以理解,但结论却并不能站住脚。这与他的历史主义思想不无关系。

迈内克;德国;历史主义

迈内克(Friedrich Meinecke,又译梅尼克)是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出生于1863年,逝世于1954年,在漫长的一生中,他亲历了德国政权的几次更迭与德国文化的盛极而衰。迈内克早年师从德罗伊森(J·B·Droysen),后来还担任了由西贝尔(H·v·Sybel)创立的《历史杂志》(Historische Zeitschrift)的主编,这使他成为了德国历史主义学派在20世纪的首席代言人。迈内克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有《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Weltbürgertum und Nationalstaat)、《历史主义的兴起》(Die Entstehung des Historismus)等,这些著作深受19世纪席卷德国的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在继承了兰克学派伟大的史学创作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更多的自由主义因素,在创作体裁上则由政治史转入了思想史的促进了思想史研究的发展,在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德国的浩劫》(Die Deutsche Katastrophe)则是迈内克最后一部著作。

《德国的浩劫》创作于1946年,此时的德国刚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巨大的浩劫,残酷的战争几乎摧毁了德国的一切:千百万人民失去了生命,城市在轰炸或巷战中沦为一片废墟,最重要的是,令迈内克引以为傲的德国文化与精神在战后也岌岌可危。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非法西斯主义莫属。迈内克本人始终持有反法西斯的立场,因此1935年他就被解除了《历史杂志》主编的职务,并长期受到纳粹政权的迫害。在创作《德国的浩劫》时,迈内克已经83岁高龄,双目近乎失明,只能在秘书的协助下口述写作,因此这部作品并不可能是一部考据严谨的鸿篇巨制。而这样一本篇幅不大的史论著作,却倾注了迈内克大量的思想与感情,并与他之前的著作一脉相承。

迈内克此书最主要的写作意图是为了在战争中饱受摧残而又在战后广遭诟病的德国精神做辩护。迈内克认为,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是19世纪直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两大浪潮,它们每一方都能够为它自己提出深刻的历史权利。二者有所对立,又互相作用。当他们试图彼此融合时,就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这灾难的元凶——国家社会主义,则“并不是一种单独出自德国的发展势力的现象,而且也还有着某些邻国的极权体制一定的类比和先例”①。迈内克将德国浩劫的罪责归到了西方普遍问题的头上,而他所钟爱的德国古典文化与之没有关系,希特勒所带来的灾难是德国历史上偶然的事件。战争的思想源头,确实不是来自德国一国。从这个意义上看,《德国的浩劫》确实为反思二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他在《历史主义的兴起》中,将历史主义的核心视为用个体化的观察来代替对历史——人类力量的普遍化观察。而历史主义所针对的,就是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与普遍价值。在《德国的浩劫》中,迈内克再次把攻击的对象放到了西方“普遍”存在的问题中,而德国文化有其独特的个性,并不需要承担“普遍”问题的责任。迈内克的这种观点,过分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人为的将所有需要承担战争罪责的思想因素归类到“普遍”的问题,而保持那些优秀德国文化的“特殊性”,这种荒谬的做法恰恰暴露出了历史主义思想最大的负面影响:历史价值的相对性——用抛去普遍的眼光观察事物时,一切事物都可以具有正当性。

迈内克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德国的新生之路”的后半部分中,为德国文化在保留自己特殊性的同时融入西方指出了一条道路:“还有什么是比从巴哈到勃拉姆斯的德国音乐更加个性化的而又更加德国化的东西呢?正是它,成为了世界其他国家怀着最感激的心情来接受的东西,并使我们在灵魂上能接近他们。”②在迈内克看来,德国的音乐对整个西方文化起到了普遍的影响,而艺术、诗歌、科学等领域则在个别的伟大成就中发挥了作用。如歌德的《浮士德》就是这样极具德国精神又强烈影响整个西方的伟大著作。德国的这些伟大文化成就,和意大利人拉斐尔的西底亚圣母像和英国人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样,震撼和渗透到了整个西方。而在第三帝国中风行的狂热的种族主义,受到了一种虚荣的目标鼓动而且要向其他国家显示自己的优越性,这样的文化则会被其他民族拒绝。

何兆武先生在本书的译序中将迈内克的这段话视为“发思古之幽情”式的建议,但我认为这样一种形容并不恰当:二战刚结束时,德国古典文化尚未真正作古,迈内克本人不也是这种文化在历史学领域的直接继承者?以迈内克认为最能代表德国文化对西方文明造成影响的音乐为例,在迈内克生活的时代,尚有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等浪漫派作曲家保持着充沛的创作力,而我们今天提到理查·施特劳斯时,并不会认为他与巴哈、勃拉姆斯来自不同的文化体系。

不过,德国古典文化在二战后就彻底融入了历史中,虽然今人依然能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其合理的形式也被世界各地不同文化所吸收,但它并不能继续按照迈内克所指出的“新生之路”继续发展。连迈内克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要重新按它过去的面貌来恢复它,是不可能的。”③在音乐、艺术等领域替代德国古典文化主流地位的,是几乎没有进入过迈内克视野的美国流行文化,而这种文化与德国古典文化几乎没有起过正面的冲突,德国的古典文化与其说是被别的文化所替代,不如说是自身盛极而衰。理查·施特劳斯1945年面对满城的残垣断壁为23把弦乐器创作了《变形》(Metamorphosen),在这首作品的结尾,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中“葬礼进行曲”的主题低沉奏响,这正是令迈内克引以为豪的德国古典文化的挽歌。

注释:

① [德]F·迈内克:《德国的浩劫》,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4页。

② 迈内克:《德国的浩劫》,第149页。

③ 迈内克:《德国的浩劫》,第148页。

[1] [德]F·迈内克著.何兆武译.德国的浩劫.[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5

[2] [德]F·迈内克著.陆月宏译.历史主义的兴起.[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10

[3] [德]G·伊格尔斯著.彭刚译.德国的历史观.[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2

[4] [意]C·安东尼著.黄艳红译.历史主义.[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8

高尚(1990-),男,汉族,河南郑州人,历史学硕士(在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专业,研究方向:史学理论与西方史学史。

D815

A

1672-5832(2016)12-0042-01

猜你喜欢

内克历史主义古典
从先锋到新历史主义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怎样读古典诗词?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xtual View between New Criticism and NewHistoricism
毕加索与安装工的畅聊之谊
真正的朋友
浅谈历史现象学与历史主义
历史、意象与身体
第一个使用听诊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