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下“慕课”教学模式初探
2016-11-26冯春园臧桂营
冯春园 臧桂营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下“慕课”教学模式初探
冯春园 臧桂营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决策。其中,教育协同发展,是重中之重。针对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本文提出以京津冀三地的教学资源为载体,通过引入“慕课”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统筹优质资源,加强其开发、普及和共享。实现跨区域、跨学校的合作,建立高质量、有特色的高等教育教学新模式,构建当前京津冀高等教育的新生态,完成教育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新目标,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中国梦。
【关键词】京津冀 高等教育 协同发展 慕课
2014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快速推进,既为京津冀区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迎来了挑战。2015年,教育部工作重点着重提出:“研究制订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些具体实施意见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中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也为其指明了方向。对于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的来说,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对京津冀地区的优质资源进行统筹、布局和优化,实现教育资源的平衡和互补,从而提升京津冀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为了把握国家政策优势,充分利用京津冀各方资源,来促进和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质量,我们必须对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做出新的探索。
一、京津冀高等教育现状研究
京津冀地区汇集了全国最优质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优秀人才,也拥有着全国最高的科研水平,在京津冀在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中,担负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使之成为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的重任。
国家统计局在2013年曾对京津冀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情况做过一个统计。北京地区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天津次之。而河北省的高等教育能力则较弱,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北京市的近百所高校中,一半是985、211院校,天津有50多所高校,本科高校占到一半以上,河北省的高校数量虽高达118所,但是专科院校居多,超过一半。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科学研究院来看,京津冀的数量也占到了全国科研院总数的三分之一,高达百所,其中90%以上地处北京。在具体的学科分类中,可以发现,北京主要集中了理工科院校,河北省则以文科专业见长,天津市的职业教育发展迅猛。由此可见,虽然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整体实力雄厚,但是由于高校分布的城市不均,及各个城市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此外,京津冀地区的师资结构的差异也较大。北京市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最多,而河北省和天津市拥有副高和中级职称的老师仍是骨干教师。北京天津的总体经济水平要比河北省高,因此,全国教育资源,乃至河北省的优质资源都集中向这两个区域流动,这对整体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平衡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教学资源需要统筹,师资力量也急需优化。
二、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实践研究
自国家颁布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以来,北京、天津、河北积极响应政策,就人才培养、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签订了一系列京冀、京津、津冀合作协议。三地政府也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签订的不少协议针对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以天津为例,在过去的两年中,天津高职院校成立了创业者联盟、与国内其它高职院校签署协议,形成资源共享,甚至走出国门,与泰国十几所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并与专业对口公司签订了了校园、企业合作协议来缓解就业压力。河北省在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京津冀一体化合作中心,并与教育部在内的多个部门签署了共建协议,一起致力于提高河北高校的办学实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教育部、天津市、河北省签署的共建河北工业大学的协议。北京高校也发挥了其在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如北京科技大学在天津设立了独立学院、北京生科所与天津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北大、清华与南开一起共建的经济学论坛等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实践。
京津冀独特的地理优势,为其互利互惠提供便利条件也使交流合作成为可能。这些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始迈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三、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主要问题分析
在憧憬京津冀美好前景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目前一些阻碍发展的壁垒。首先,京津冀地区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体系,政府在的职能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区域的限制、教学水平的差异和专业设置的独特性,让其在某些层面上缺乏交流的对接点。其次,作为直辖市,北京、天津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发展,使其在行政地位和教育资源上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因此,如何使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互利,达到共赢,增加其参与的积极性,也是一个难点所在。目前,大批优秀人才涌向北京、天津,而河北省的一些高校所在地,尤其是中小型城市对优秀人才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这就会导致优秀资源愈发的集中,从而阻碍整体的发展。此外,京津冀地区的交流与实践增多,但是合作的领域仍然较少,即使签订合作协议,不少受条件的制约而缺乏执行力,最终流于形式。当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时间较短,具体的实施方案仍在完善与研讨中,因此,对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实践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和实践意义。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如何抓住这样一个机遇,完善和优化高等教育体系,从课程设置、管理方式和教育理念方面,真正对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就变得尤为关键。“慕课”这一教学模式由于其大规模和开放性的特点,注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方案—“慕课”教学模式
“慕课”兴起于美国。1962年,美国人Douglas Engelbart第一次提出“慕课”的雏形。2008年,加拿大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正式明确了“慕课”的概念。2011年秋,被称为“慕课元年”,许多重要的创新项目逐渐上线。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慕课”教育机构主要包括:Udacity、Coursera及Edx。我国“慕课”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2013年,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几所名校加盟了“在线教育平台”和Cousera,多所高校也开始打造自己的“慕课”平台。
“慕课”是解决当前全球高等教育成本昂贵、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的最佳方案。“慕课”平台的使用,可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三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中国,“慕课”已拥有了庞大的使用群体,但其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中的作用并没有受到重视,京津冀区域“慕课”信息平台的共建及具体实施的策略性阐释、可行性分析几乎没有。
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中,完善“慕课”平台的建设和课程最为重要,而平台的建设不仅需要高校自建,也需要政府重视和共建。目前,北京最具影响力的两个“慕课”平台分别是: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和北京大学的“Chinese MOOC”。之前,这两个平台的不少资源是在国外的“慕课”网站中的,但是现在我们开始开创自己的“慕课”品牌,因此,在构建课程时,一定要充分提高优质课程的使用,加入适用于京津冀地区人才培养和经济需求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慕课”的优势,扩大优质课程资源的影响力,使京津冀地区更多的学子受益。
在具体实践中,应首先对国内外“慕课”建设现状进行比较,着重分析我国“慕课”的发展现状,并对京津冀地区“慕课”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调研。重点考察“慕课”推广、共享、课程建设、平台建设、教学资源、互动、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并分析其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实现条件、教学程序及评价。掌握当前教学现状,尤其是拥有优质教学资源的北京、天津高校,了解学生需求,对凸显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跟踪调查和访谈。
需要注意的是,在“慕课”教学模式下,由于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需要增加额外的工作,存在一定的“机会成本”,因此,不仅要重视教师计算机技术的培训,而且要注重教师信念体系及信息能力的培训。此外,“慕课”只是一种课程资源方式和教学模式因此,要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而不应该使其成为主导,削弱了教师的教学与师生的交互。在具体的实施中,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师授课,微视频,穿插内嵌式问题与学生互动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慕课”的发展使得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触手可及,也成为解决京津冀教学资源发展不平衡的有效方式。它降低了教育的成本,实现了资源互补,提高区域的整体教学质量,重塑了课程资源和教学模式新生态,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中,极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2013-7-16(01).
[2]郭清梅,梁捍东.试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
[3]姜泓冰.“慕课”搅动大学课堂[N].人民日报,2013-7-15(01).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立项:“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慕课’教学模式研究——以大学英语为例”(项目号:GJXH2015-266)的阶段性成果。本文系河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英改革中国文化引入策略研究” (项目号:20150404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冯春园(1982-),女,汉族,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臧桂营(1972-),河北玉田人,汉族,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