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违反会话原则角度看《茶馆》语言特色

2016-11-26张靖晨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王利发会话茶馆

张靖晨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0)

从违反会话原则角度看《茶馆》语言特色

张靖晨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0)

研究发现,《茶馆》日常语言的意义张力来自老舍对会话字面意义之外的会话含义的努力追求。美国哲学家保罗·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原则旨在解释会话意义。他提出自然语言有其独特的逻辑关系。他认为会话的最高原则是合作,称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主要包括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本文从违反会话原则角度分析《茶馆》中王利发这一人物的会话话语,研究《茶馆》的语言特色。

会话;合作原则;《茶馆》

1 引言

正如人们所言,语法学家拼命维护语法规则,作家却想方设法破坏语法规则,以追求最大限度地审美效应。(赖翅萍,2003)

话剧茶馆,一共有三幕,以茶馆为地点,跨越清政府灭亡前、北洋军阀混战时和解放战争胜利前。以小人物的日常会话,细致而又宏伟地刻画出三个时期的衰落。贯穿此话剧的主要人物为茶馆掌柜王利发。本文以会话原则为标准分析话剧《茶馆》中作者如何通过违反会话原则刻画此人物在三个不同时期的性格变化以及三个不同时期的社会状态,达到刻画三个时期的没落的效果。

2 从违反会话原则角度分析王利发会话话语

老舍对王利发人物的刻画在第一幕里表现在许多会话结构中。如当地主秦仲义来盘看王利发的生意时,只问了一句:“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作生意不会!”王利发只需要回答“会”或“不会”,但是他却回答:“哎,一边作一边学,指着这个吃饭嘛。谁叫我爸爸死得早,我不干不行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方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晚小叶茶去!”这段看起来是多余的话,正是老舍对言语交际中“量”的原则的故意违反,为的是刻画出一个精明干练,圆滑世故,善于顺应时代的“顺民”形象,这个形象为后来王利发人物悲剧的刻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铺垫作用。

在第二幕中,作者首先通过王利发妻子王淑芬和店员李三的对话,延续了对王利发“顺民”形象的刻画。王淑芬对李三说:“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李三答:“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王淑芬道:“也不能这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李三回答道:“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作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在第一个会话中,李三只需回答“可以剪小辫”或“不可以剪小辫”即可,可是的回答全部都是“改良”,这违反了会话原则中的关系原则,即回答的话语与所问的问题没有关系。这种对会话原则的违反也是作者故意为之,开门见山地指出第二幕的背景是在军阀割据时期,并介绍了兵荒马乱的状态,一炮接着一炮,没有停歇,连出去买菜的时间都挤不出来,在乱世之中,“顺民”王利发对茶馆进行了改良,才使得茶馆保留了下来。

第三幕中,也就是解放战争时期,作者通过王利发孙女和媳妇的对话刻画出了一个不怎么体面、黯然无光的茶馆形象。王小花说:“妈,晌午给我作点热汤面吧!好几天没吃过啦!”周秀花答道:“我知道!乖!可谁知道买着不买着面呢!就是粮食电里可巧有面,谁知道咱们有钱没有呢!唉!”对于王小花的问题,周秀花只需答“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两句即可,但是她却聊起了面和钱,这违反了会话原则中的关系原则,但是是作者故意为之的,探其根本,老舍是借周秀花之口讽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周秀花不知道粮食店里有没有面,这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粮食贫乏和人人挨饿的社会情况;周秀花也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钱,却说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钱,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民贫困潦倒的状态和迷惑,也许,那时,王利发一家就已经开始迷惑自己“顺民”的选择,改良的办法是否能够让一家人安稳生存。第三幕有所介绍,王利发为了茶馆能生存下去,打算招女招待,不怕丢人继续改良,一保“顺民本色”,直到他知道了招女招待是为了流氓们开办新式妓院,换门面是因为国民党要霸占他的老铺面,他的人生观才颠覆了。第三幕的高潮莫过于他与旧友们一同发泄一生的悲惨,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几位主人公的结局,几位老友无奈下,决定照体面人老年间出殡的规矩互相道别,为彼此道别。此刻正是国民党来临之际,王利发偷偷地将假出殡所用的纸钱藏了起来,小心眼(女招待)问:“老大爷,干吗撒纸钱呢?”,他的回答却是:“谁知道!”这违反了会话原则中的质量原则,但这也是作者故意为之,因为通过上下文语境我们可以知道,他选择了自杀,作者故意用“不知道”这样的字眼,揭露了王利发穷途末路时候的无奈和迷惑,一辈子只遵守了一个简简单单的“顺民”原则,一辈子的改良,却换来了一无所有,于是,他自杀了。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3 结论

话剧《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北京城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先生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五十七个主、次人物形象高度浓缩在茶馆中,话剧《茶馆》充满了戏剧冲突,本文以茶馆掌柜王利发为主线,其会话语言是作为载体在本文被分析的。本文通过介绍作者如何违反会话原则,达到特定的会话目的,也给文学会话含义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模式。

[1] 陈国华,杨华,2013,批判与沉默的背后——解读斯金纳的《言语行为》与乔姆斯基的书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117~129。

[2] 胡壮麟,2005,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 赖翅萍,2003,日常会话与宏大叙事——《茶馆》的语用学解读兼及十七年文学的叙事方式[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32~37。

张靖晨(1991-),女,汉族,山东省文登市人,学历: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H0

A

1672-5832(2016)08-0022-01

猜你喜欢

王利发会话茶馆
简析《茶馆》中王利发性格的复杂性
浅谈《茶馆》中王利发的性格特点
茶馆(节选)
雪 程
有意冒犯性言语的会话含义分析
汉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呈现——基于85个会话片段的个案研究
冲突语的会话分析研究
对外汉语课堂英语通用语的会话调整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