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啊威作品互动短评

2016-11-26

作品 2016年7期
关键词:诗歌文学小说

智啊威作品互动短评

〉〉徐晓(1992年生,山东高密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西部》、《北方文学》、《诗选刊》等文学期刊及选本。著有长篇小说《爱上你几乎就幸福了》,诗集《局外人》。获第二届人民文学诗歌奖年度新锐奖。)

投《五座桥吃人事件》。引人入胜的开头是好小说的必备因素,《五座桥吃人事件》这一点尤其明显。小说表面上是写一个写小说的人不被理解的精神困境,实际上作者所要表达的是现代社会背景之下人的异化,人的精神的高蹈与陨落,这一价值取向是我所认同并欣赏的。另外,在艺术手法上,这篇小说也有很多可鉴之处,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巧妙的构思,以及冷静克制的叙述,使得读者不自觉地跟着主人公进入了一个回环往复的迷宫,整个过程下来,是趟很有意思的旅程。

〉〉刘骏文(1994年出生,作品见《诗选刊》、《青年作家》、《北方文学》等,出版书籍两本。)

投给《五座桥吃人事件》。 一篇好的小说作品是有味道的,开头《五座桥吃人事件》营造的气氛显得怪异,场景描写细致,以低沉氛围触动人的思维方式,其中多个人物的生死命理与五座桥联系,激发读者好奇心理,给人以阅读兴趣。后来,一趟车揭示五坐桥的秘密,揭示作者的精神世界,俗世中确实没有那么一趟车来往幻想的桥。阅读期间,有紧张感,也有内心的窥视,是一篇可以给人悸动的佳作。

〉〉魏成(1991出生,青年诗人。)

《五座桥吃人事件》。通篇没有废话,不滥情,不煽情。往往一句话就能推动整个故事反转。简明,有凌厉感,但不盲目。

〉〉宋林峰(青年作者,山西高平人。小说及评论散见《作品》、《山东文学》、《西湖》、《辽河》、《延河·绿色文学》等。)

投给《五座桥吃人事件》。《五座桥吃人事件》显出吊诡品质,关于五座桥吃人的一系列事件都是文本的杜撰,“那家伙是小杨庄的疯子阿伍,大学毕业了也不工作,整天呆在家里写小说”,文本最后的翻转和跳脱赋予文本自身极丰富的阐释空间。

〉〉木子草西(1996年出生,在《诗江南》杂志上发表过诗歌。)

投给《五座桥吃人事件》。作者用理性严谨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让读者难分虚实的故事。关于“五座桥吃人”的细节描写,沉重浓郁的气氛跃然纸上。结局“疯子阿伍”的出现,出人意料,使人不禁想到“不疯魔,不成活”,深刻地感到了小说情节的戏剧性变化,作者用心可谓良苦。

〉〉纳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作品发表于《诗刊》、《青年文学》、《诗选刊》、《诗林》、《北京文学》、《诗歌风赏》等,著有诗集《水带恩光》。)

投《五座桥吃人事件》,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几乎看不到作者的存在,却巧妙的带领读者兜了一圈或者说是一次精神的漂移。五座桥究竟存在不存在?抑或是存在于小说主人公阿伍的臆想之中?五座桥作为一个符号,对阿伍来说它具有吞噬人的恐惧和魔力,对读者来说那是一个陌生之处。这不是一个推理侦探小说,小说中的几个被五座桥所吞吃的人也让人觉得无足轻重。小说的精彩表演类似于“口技”,火起,两儿齐哭,百千儿哭,百千狗吠,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者仅凭一桌,一椅,一戒尺而已。情节不复杂,结尾斗转成功的完成了一次精神漂移。

〉〉谢洋(广东潮州人,就读于广州华南农业大学,九零后诗人,作品见于《中西诗歌》等杂志,创作涉及诗歌评论等。东荡子诗歌研究与传播公众号主编。)

《五座桥吃人事件》 。小说语言带着一种独特的冷冽感,通篇叙事的布置往返曲折,几处细节描写呈现陌生化处理,模糊现实世界和文本世界的边缘,造成令人错愕的效果,诡异的气氛最后以一个疯子作结,耐人寻味。

〉〉焦琦策(1990年生。小说见《山东文学》、《都市》、《牡丹》、《朔风》、《渠江文艺》。)

《五座桥吃人事件》是小杨庄和商水县的必经之地,这座桥先后吃了三顺爷、庆收,还有“我”的母亲。在诡异的故事当中,小说人物依次出场,并扮演不同的角色。论到小说故事,其真实性缺乏考究,读者明明知道五座桥吃人是假,小说却没有写出其“真”来,也就是没有写出艺术的真实,没有让读者信以为真,这是不足之处。无论故事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或者主题就是故事本身,我们看到作者经营小说的老道之处,也就是小说的艺术性与叙事技巧。小说回环往复,也不过讲述了无座桥吃了几个人而已,但我们没有看到他平铺直叙,没有感觉小说乏味,这就是高明之处。所以综合考虑,我投《五座桥吃人事件》。

〉〉梁永周(1992年生于山东日照,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于《诗选刊》、《诗歌月刊》、《湖南文学》、《时代文学》、《山东文学》、《边疆文学》、《参花》、《中国诗歌》、《四川文学》等。参加山东首届青年诗会,2015年中国诗歌新发现夏令营学员。)

小说的铺陈和渲染到位,在语言上有自由意识,没有被“文艺”和“顾虑”束缚,主题的导向明确。尤其是结尾确实让小说的需要再度活起来,从主题“沉”与“厚”中跳出来,回归到明朗。

〉〉于湙远(作家、编辑。哈尔滨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林》、《小说林》、《新诗经》、《中国诗乡》等杂志。)

小说《五座桥吃人事件》通过对母亲失踪的描写,把读者代入无座桥画面,使得全文更细腻富有色彩和故事感。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让人读后留下较深的印象,而读者也正是通过人物形象的认识去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总体来说,这篇小说情节逻辑较为严密,故事可塑性强,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孟甲龙(男,1993年出生,甘肃会宁人,就读于兰州财经大学,诗歌见于 《诗选刊》、《读者》、《美中时报》、《散文诗》、《海外诗人》等。)

《五座桥吃人事件》讲述了一个似真非真的故事,文章中人物性格饱满,行文逻辑较为严密,阅读过程中让人感到一丝丝透骨冷气,紧张怪异,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最后一趟车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是一篇不错的小说。

(责编:郑小琼)

猜你喜欢

诗歌文学小说
诗歌不除外
我们需要文学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