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及成功经验
2016-11-26曲芳艾
曲芳艾
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及成功经验
曲芳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历尽艰辛和曲折。在此过程中我党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革命和建设经验,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法治建设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开创了新思路。
中国共产党 法治建设 成果经验
法治建设是指严格依据法律对国家进行建设与治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按照法律程序制定,通过国家立法机关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二是监管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政程序及办事方式的公平、公正性;三是监督司法机关履行职责、严格执法的独立、公正性;四是培养全体公民优秀的法律素质和良好的法律意识,形成全社会依法办事的社会风气。党的十五大报告将原来的“法制国家”改为“法治国家”,就是依据法律治理国家。这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对法治建设问题认识的深化,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将进入更为注重法律实施和法治效果的新阶段。
一、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
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为指导,科学地借鉴了其他国家法治建设的合理元素,并吸收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建设体系。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价值得以确定。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它是维护革命秩序,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生产力的。”①由此可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着广大人民的意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系统理论得以创立。毛泽东同志深刻揭示了国体和政体的科学内涵与阶级本质,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思想。他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②,政体就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得到弘扬。从古至今,大量的翔实史料和深刻的理论阐释了,奉法者弱则国弱,奉法者强则国强。“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表明,“法治建设”必将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后,从“法制到法治”,从“人治到法治”,依法行事、依法维权等法治精神理念得到传播。随着法治建设的开展、法治体系的完善,中国社会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它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法治、民主、自由、公正等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其中社会层面所倡导的“法治”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正逐步改变人们观察世界的观念、思路、方法和视角,改变着人们评价事物的基本标准,并形成主流价值体系,人治、特权、等级等腐朽落后的观念正逐步从根本上铲除。
(4)人权得到更好的尊重和保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党一贯坚持的宗旨和最高准则。毛泽东时期便确立了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思想。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③,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制定的法律法规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这与党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治理国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得益彰。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坚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凝聚共识,从而增强了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群众基础。
(5)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得以顺利开展。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和谐的社会,首先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意味着我国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和谐的社会,是要通过发扬人民民主、完善政治体制、推进依法治国,从而实现公平正义、和谐有序、安定团结的社会。这意味着中国法治时代的到来。
(6)“三大执政”治国理念的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理清了治国理政的根本,研究探讨了“党执政能力建设”这一关键性问题,这彰显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面临新形势、新问题,对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高度认识。“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这三大执政理念的核心,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④,做到领导带头守法,公正执法。“三大执政”理念的推出,对于完善法治体系、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7)确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战略。十八大首次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全社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国家法治体系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也正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使然。
二、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历经磨难,从法制体系的完善到提出建设法治国家,从法治体系的建立到“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智慧和政治自信。其间虽历经坎坷,但最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地位和法律权威得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更为宝贵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艰辛历程中积累的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
(1)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再到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开始。
在这个漫长变革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中国要不要共产党领导和要不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有坚决地反对一切脱离社会主义的言论行动,在人民中间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加强党的建设,才能顺利地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经验的过程中,在借鉴现代法治理论合理成分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理念。
(2)坚持群众路线,秉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一切法律、法规都本着以人民利益为重,从保护群众利益出发而制定出来的。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为指导,在各项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执政为民这一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本质特征,体现在法治方面,就是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各项人权。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切实维护好法律公平和法治秩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的是法律对任何人来说没有特权只有平等。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立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是指,对于执法、司法、检察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讲必须做到秉公执法、弘扬正气、惩恶扬善,坚持平等对待原则、合法合理原则、程序公正原则、及时高效原则,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以后,还需进一步加强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从而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4)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展的最新成果。当然,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置疑的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健康发展,需要根据中国社会和司法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司法体制的建设,澄清模糊思想认识,明确法治工作发展的方向和实际工作的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在与中国司法体制改革需要紧密结合的情况下逐步形成的,这必将促进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同时也必将使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善。
从建党以来,经过90多年的法治建设,党逐步解决了无法可依的状态,基本形成了现在的法治体系,取得了丰厚成果。但目前仍普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勇敢面对和迫切解决。我们应实时把握法治发展机遇,推进法治建设在理论、制度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中国共产党人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规划和加快推进新阶段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努力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继续推向前进。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1977:358~359.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
④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马列所)
曲芳艾(1973-),女,法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