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萨满造型视觉符号探析与传承
2016-11-26杨小晖
杨小晖
内蒙古地区萨满造型视觉符号探析与传承
杨小晖
探析萨满造型艺术视觉符号是对萨满文化认知的必要途径之一,其潜藏在传统文化深处幽微的指向性意味,让萨满视觉符号呈现出神秘的视觉特征,而在地域环境下,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萨满造型视觉符号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让我们将对这一文化样态进行剖析,进行探索,然后在当下的环境下去思考,萨满视觉符号作为萨满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在发生嬗变的情形下,如何传承和发展。
萨满造型 视觉符号 传承
萨满造型的指向性视觉符号作为研究萨满造型艺术的基本视觉特征,其丰富的图像内涵和所隐藏的图腾崇拜意义历来被视作了解萨满文化的必要途径之一。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形态多样化、多元化,体现在各少数民族的萨满信仰中更是如此,居住在大兴安岭林区牧猎的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内蒙古东北部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满族,生活在呼伦贝尔地区草原游牧的达斡尔族,通辽、赤峰周边的科尔沁地区农牧结合生产方式的蒙古族,在各自的萨满信仰中对于众多的指向性视觉符号所蕴含的意义不尽相同。少数民族历来与大自然的“天缘”关系所致于此,高山、大地、江河、湖泊、蓝天、白云、火焰等等所有的一切,在先民与自然界相处时逐渐呈现出的生命哲理和对众多上述元素所感悟到的神圣性和神秘感,最终会转化为图腾崇拜的意识,然后将其纳入到丰富的信仰内涵中,并以时代沿袭的方式得以流传。
一、潜在神秘性的视觉化表达
萨满造型艺术的视觉符号是神秘的,这与宗教所带来的心理关照所一致。纵观历史上世界范围内的任何一种宗教,在丰富其自身的宗教内涵之后,无一不具有自己标志性的视觉符号特征,这种视觉符号将作为一种精神导向对于崇尚宗教的信仰者或者普通民众多会造成一种对宗教的理解。好比当看到绿色的星月图案会不自觉地联想到伊斯兰教,看到“万”字纹样自然而然就能和佛教产生联系,而当看到十字架的时候同时也会想到必然和基督教有关联。萨满造型艺术的视觉符号也是如此,从萨满教的宗教教义的宇宙观来讲:萨满对于世界的理解是上、中、下的构造,而这种世界观的构造就形成了萨满对于“三”“九”这两个数字的崇敬,“三”和“九”所带来的潜在的神秘性的心理影响就几种的反应在所对应的视觉符号的设置上。比如科尔沁蒙古族萨满手持的皮鼓手柄上有三个柄环,用到的神刀上面有三条不同色彩的绸带。东北地区满族萨满和赫哲族萨满头上法冠的精灵树或鹿角的枝杈从三到九,就代表了萨满的法力高低和地位所处位置。此外萨满灵魂观对于天地万物生命的理解也将众多视觉符号赋予了神秘的特征,如萨满持的七星宝剑的七星图案就代表了北斗七星,这样的符号则被萨满认定为驱邪镇魔的象征。此外,满族萨满剪纸的“嬷嬷神”是宗教与民俗的结合体,其趣味的具有象征性意义的视觉符号,被赋予了生长、繁殖、美好等神秘的指向性意义。各民族在其自身的生存空间里,大多对与其生活相关动植物、江河湖泊、日月星辰有不同的理解。如布谷鸟、海东青、白鹰多作为萨满法师与鬼神交流的工具,太阳月亮则是他们取得力量的载体,而其他的一些动植物的符号纹样也延伸了其功能与力量,因此在萨满的法器、神衣经常可以看得到这些符号的装饰。这种符号被认定会赋予萨满法师神秘力量并在其潜在神秘性的心理构造下对世人造成敬畏和崇尚的暗示。
二、地域化视觉符号的嬗变与传承
在特定地区范围内,不同族群由于其所在地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区别造成了各自萨满宗教信仰承载视觉符号的不同理解。从外形上来看,通古斯鄂温克萨满通常将蛇型符号装饰于一身,从前胸到后背再到头上法器上的配饰,蛇的造型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布里亚特蒙古族由于崇尚神鹰的缘故,身上所著的萨满服饰多以鸟型的符号为主,整体造型成鹰羽型特征。此外,像大兴安岭中多从事驯鹿和熊猎的鄂伦春萨满,其神衣上多有鹿和熊等动物形象的视觉符号呈现。但尽管不同民族在其各自的宗教信仰过程中,在其相关稳定的生活环境下这样的符号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但这种稳定性不是绝对的,在大的地域环境发生微妙变化的情况下,包括自身生产方式的变化,外来文化和信仰的冲击下,自然而然会发生一些改变。如世代生活在大兴安岭从事驯鹿的鄂温克人,越来越多人的走出山林,相应得生产方式的转变就使其在萨满造型的符号中加入新的所接纳的图形图像。生活在科尔沁地区的蒙古族萨满,在清朝期间由于佛教对于原生萨满教的冲击,故科尔沁萨满也产生了坚持原生萨满精神的黑萨满和接受佛教教义的白萨满,而黑白萨满所崇尚信仰的视觉符号也有所不同。在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今天,原始宗教将会越来越多地受到现代社会文化的影响,萨满文化以世代沿袭的方式使其视觉符号得以传承,最终将以新的姿态为世人所理解。
纵观各民族萨满视觉符号的众多样态,无一不是本民族在宗教崇拜意识中对萨满文化的认识。而这种对于自身文化的认识在民族发展的推进过程中是不断发生变化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所处地域环境承载生产方式的转变,文化本身及对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亦不尽相同。在视觉符号嬗变的情形下,随着社会的发展,自身也将会从民族根性去观察,去考量,通过对文化的高度凝合,最终将视觉符号加以提炼和再创作,将会使文化得以被继承者所理解和传承,以一种稳定而多元的心理构造实现动态的发展。
[1]赵志忠.北方民族与萨满教[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
[2]郭淑云.萨满教的造型艺术特征[J].民族艺术,2004.
[3]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1989.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本文系2014年度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内蒙古地区萨满造型艺术的视觉符号研究,项目编号:2014QDW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