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元早期军队强悍战斗力之浅谈

2016-11-26赵冰飞

长江丛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蒙古人成吉思汗蒙古

赵冰飞

蒙元早期军队强悍战斗力之浅谈

赵冰飞

蒙元军队以及其匮乏的资源,少量的人口和军队征服了无数国家建立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征服人口是本民族的300倍,征服军队是自己的40倍。军力空前强大,有其自身的先天因素,亦有后天学习因素。

实行人民战争 注重情报收集 武器先进 不依赖后勤 蒙古战马 任人唯贤

一、蒙古国疆域及其概况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属元朝疆域最大,这是一个影响世界的大帝国,它由蒙古统治者忽必烈(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1279年建立元朝后灭南宋,当时的疆域是:北到西比利亚南部,越过贝加尔湖,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包括库页岛,总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千米。自灭亡南宋后虽然多次对日本、缅甸与爪哇等国有所冲突,然而疆域大体趋于稳定。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和察合台汗国先后攻灭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东部部分领土,领土达1400万平方公里。那么铁木真及其子孙是如何征服这么广袤的地区,建立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元朝军队为什么会有如此空前的战斗力?时至今日人们谈论蒙元早期铁骑战斗力,依然充满恐惧、敬畏。铁木真成吉思汗为什么由最初的落难者到后来统一乞颜部,而后消灭接二连三消灭克烈部、乃蛮部,一统蒙古。灭掉花刺子模帝国,横扫欧亚大陆,震惊世界。

笔者认为在蒙古征战胜利因素中,有的因素是蒙古族与生俱来的,恶劣的自然环境,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培养了蒙古人好斗的民族性格。就像李凤斌《草原文化研究》描述那样,这种生存环境决定了游牧民族必须保持高扬原始初民精神因素中的冒险、进取、奋争、对抗、勇敢、无畏、进击、劫掠等活动因素,不如此游牧民族不可能在世界上占有什么东西,等待他们的就会是死亡[1]。当然也有好多胜利因素是时代赋予蒙古人,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思想,先进技术。本文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为什么元蒙军队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下面我把几个观点一一列举。

二、实行人民战争

蒙古人在出生时就与艰苦的环境做斗争,爬冰窝雪,弯弓狩猎,所以蒙古军队虽然在数量上不占优,但在质量占优,正所谓兵不在多而在精。蒙古人上马就是兵,下马就是民,他们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生下来就把弓箭当玩具,弓箭陪其一生。从事生产、狩猎。生产和军事训练结合到一起,所以说蒙古人上马是狩猎高手,也是嗜血武士。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决定蒙古人生来就是亦兵异农,而且招之即来,且都是精兵强将。可以说在毛泽东之前铁木真就把人民战争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推向高峰。

三、注重情报收集

游牧民族经常需要迁徙,哪里有水草,他们就往哪里走。而蒙古人把这个民族特性应用在了战场上,及时掌握战场信息,有针对性地制定作战计划,提高军事效率。蒙古人在战场上非常注重情报收集,成为获取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美国历史学家德沃尼克在《情报工作起源》一书中感叹到,成吉思汗就像是世界的统治者,他不仅了解帝国周边的情报,还了解并不与蒙古接壤的其他国家的情报,“成吉思汗知道掌握将要征战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情报的重要性,这是他战无不胜的重要原因之一[2]。”其实中国人早就知道情报工作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军事家孙武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但是把这个理论发挥到极限的确是蒙古帝国的将帅们。在这里我们看一个战例,公元1238年2月4日,蒙古军进军苏兹达尔公国腹地,首都弗拉基米尔被攻破后尤里二世乘乱出逃并集结一支新军后,马上派人侦查蒙古军动静,但其效率还是没有敌人高,蒙古人很快就发现并包围尤里的军队。

四、装备先进

蒙古人的武器并不是一开始就很先进,而是在南征北伐中不断学习,吸收并装备先进的武器,然后再用于战争,再吸收再装备,比如在攻打西夏时蒙古人学会用器械攻城,征服高丽后有了自己的水军。此外,蒙古人十分重视技术人才的吸收,并大胆提拔使用外族技术人才,比如在蒙古消灭金国后,把顺天、河南、平阳等地的工匠集中起来安置,命其制造攻打南宋的兵器。在《元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孙振擅长制作铠甲曾特意制作蹄筋翎根铠进献窝阔台。为实验这铠甲的防御功能,窝阔台亲自引射它,结果不能射穿,于是(太宗)大悦,赐名也可乌兰,佩以金符,授顺天、安平、怀州、河南、平阳诸路工匠都总管…。所以尤其在入侵欧洲时,蒙古人使用武器非常先进。比如在蒙古人西征时,蒙古人使用的发石车、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个个王朝原来是守备兼顾得城池,抵御蒙古军队。但蒙古军队掌握此类武器装备之后迅速为我所用,装备之后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火药和火箭类武器的出现在冷兵器时代其威力是惊人的,首次把火药类武器引入欧洲战场,这对从未见过火药类武器的欧洲而言,造成巨大的心理威慑作用。在蒙古军西征时,火药类武器在攻打城池时并不能对城墙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但其心理威慑作用却非常大,守军因恐惧而失去战斗意志而不战而逃的现象很多。

五、不依赖后勤

无论是现在社会还是古代社会,后勤重要性不言而喻,打仗打的就是经济,谁粮草充足,谁的经济实力雄厚,谁就是战场上赢家。经济落后的一方则往往被打败,被消灭。中国人在战场上总结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经验,但是这对蒙古人而言却不灵验。客观上讲蒙古自然条件恶劣,物资匮乏。这就需要蒙古人对外征战时减少对本土的物资依赖。那么蒙古人是怎么解决后勤,维持士兵生存,保持体力呢?第一、是自备,蒙古军队以“十户”为标准,规定所携带的食物和餐具。不如在入侵花刺子摸帝国期间(1219—1222年),蒙古大军每十户配备给养是:三条或三天半干羊肉,以及一口大铁锅[2],当然靠这一点物资是不能满足士兵需求的。第二、蒙古人在大军出征时,还会带上家眷,以及他们牧养的牛、羊等牲畜。据美国历史学家史密斯估计,每名将士大概有五到六个家眷,每家估计一百只羊,十匹马。而牛羊以及其乳汁就是士兵主要的食物来源。第三、蒙古人膳食简单,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狩猎场,所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生物都是他们的猎物,迫不得已时,他们甚至吃人肉,马的胎衣等等。如赵珙《蒙鞑备录》有这样的记载,如出征于中国,食羊尽,则射兔、鹿、野豸为食。故屯数十万之师,不举烟火。此外死于战场上的战马,士兵会将马尸分割食用。四、蒙古人有一个让现在人都毛骨悚然,谈之色变的政策“屠城”,蒙古军队有屠城劫掠的习惯,如遇抵抗城破之时鸡犬不留,屠城是为了不让城里人分取他们的物资,同时是为了夺取给养。在战争中掠夺大量的财富,补充给养壮大实力。减少对后勤的依赖。

六、蒙古战马

在战争中蒙古马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蒙古人利用蒙古马远程奔袭、大面积迂回、侦查等等。而蒙古国素来就有养马传统,蒙古国被称为“马之帝国”,成吉思汗的卫队就是由精良的战马组成骑兵队。蒙古马是一个古老的品种。在四五千年前我国北方民族就以驯化。如《汉书·匈奴传》记载:尧舜以前“居乎北边,随水草而转移,其畜所多,则牛马羊。”

蒙古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然而,蒙古马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没有失去雄悍的马性,它们头大颈短,体魄强健,胸宽鬃长,皮厚毛粗,能抵御西伯利亚暴雪;能扬蹄踢碎狐狼的脑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品质优良的军马,蒙古军骑着这样的战马,如虎添翼。蒙古马是蒙古军战场上的得力助手,为战争胜利增加砝码。

七、任人唯贤

为能击败敌人,成吉思汗为了完成统一国家的历史使命,建立了一支组织严密、赏罚分明、官兵几乎平等的军队。同时成吉思汗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成吉思汗打破蒙古内部部落的氏族界限和旧式贵族特权,而且也打破了民族之间的界限。他所提拔的将领,都经过实际战争的锻炼,他们当中有贵族、平民、奴隶出身的人。如泰赤兀人纳牙阿、哲别,主儿乞人木华梨他们都是奴隶出身。成吉思汗四大麾下:忽必来是巴鲁刺思人,速不台、哲勒蔑是兀良哈人,哲别是泰赤乌人。此外在成吉思汗灭金过程中招降郭宝玉、耶律楚材,乃蛮部掌玺官维吾尔族塔塔统阿。这也说明成吉思汗是个贤明之君。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认为“宋元后期战争的关键并非丞相伯颜,而是降将刘整。正是刘整使得元朝做出重大战略调整…偏安江南,维持了一百四十多年的南宋王朝也终因元朝战略转变而灭亡。”由此可见降将对元朝的影响,其实在宋元时期降将在战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降将为元朝统一立下汗马功劳,不朽功勋。

八、结语

蒙古军队战无不胜因素主要就这些方面,全民动员,保证蒙古军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有充足兵员。注重情报收集,在战场上始终做到料敌预先,掌握战场主动权。蒙古人很善于学习,集天下武器精华与一身,武器装备先进,在战争中武器对比上始终处于有利地位。不依赖后勤是蒙古人在战场上少了一个软肋,有助于蒙古人远征,是建立欧亚大帝国的基本条件。蒙古战马战场优越的表现对蒙古军如虎添翼,战场上得力助手。人才是竞争是一切竞争的基础,谁能网络天下人才,谁在竞争中就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另一个角度来说蒙古铁骑强悍战斗力是生产力提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民族融合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元朝强悍的军力也是蒙古人充分吸收消化各族人民智慧,并与自身优势有机结合的产物。强大的军事实力有着时代的烙印,是时代的产物。至于元朝这段历史,有好多谜团需要我们解答,有好多事在今天的人看来都难以置信,需要我们去思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李凤斌.草原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易强.蒙古帝国[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语言学院)

赵冰飞,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任课教师:盖金伟老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蒙古人成吉思汗蒙古
清代喀喇沁蒙古人社会中的保甲制
蒙古靴
《雲使》在蒙古
成吉思汗
蒙古香
近邻蒙古
论明代在中原的蒙古人
元朝及明初蒙古人的名字
《洪武时期在中国的蒙古人》节译
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