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私德思想的道德隐患及其治理

2016-11-26赵聪聪

长江丛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私德公德传统文化

赵聪聪



私德思想的道德隐患及其治理

赵聪聪

【摘 要】一提及“私”,人们大都想到的是自私自利这一类消极意蕴,但实际上,私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其深厚的土壤,值得我们去细细研究品味。它对当今社会的道德发展既有其积极的方面,又有其消极的隐患,正因为此,面对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的现状,从私德的角度寻找道德拯救之路不失为一种创新思路。

【关键词】传统文化 私德 公德

一、传统文化中私德思想概述

探讨私的问题首先要来看一下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好像一块大石头丢在了水面上所发生的圆圈推出去的波纹,波纹的中心是自己,往外波及的圆圈便是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它不像团体中的个体立在同一水平面上,一视同仁,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大,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也就是说距离自己越近的,说明越重要,越关键,越有血缘宗亲。我们称这种差别对待的模式为差序格局,是具有收缩能力的,会随着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可大可小的。传统文化中私德思想正是建立在这样社会格局的基础上的,它根据远近亲疏来规范自己言行举止,树立自己评判标准的思想。

二、私德思想带来的道德隐患

(一)私利思想泛滥

为自己着想,对自己负责,这一类的私利在一定范围之内是可以被允许的,但如若将这种私想作为自己谋财牟利的工具,甚至完全揭掉道德的面纱,明目张胆的谋财害命,才是十恶不赦。社会上诸如此类的事件数不胜数,假冒伪劣产品的频频出现,毒奶粉带来的大头娃娃事件等,听来就让人触目惊心。为了一己私利,道德对于他来说只能是绊脚石,追求私利之心占据上风,一旦道德的壁垒摧毁将很难将其修复。

(二)公德意识欠缺

中国传统文化中并非一星半点的公德意识都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启超的公德说不无道理和渊源,但仔细想来,公德只是私德的差序罢了。真正的公德意识是在团体格局中产生的,每个个体既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又是相互联系组合成一个整体,是整体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个体都对整体负有一定的责任,有共同统一的目标指向。而现实生活中,却是一方面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不排队,不让座,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于那些道德言行败坏的人听之任之,熟视无睹,这种漠然的态度实际是对破坏者行为的默许,是不敢伸张正义,不愿诉诸公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自己家的事情都管不过来,还管他人的事情,更遑论管理公共领域内的事了。

(三)交往互助意识淡薄

说交往互助意识淡薄或许有人并不同意,因为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家虽各有私利追逐,但相互之间的交往已成为必不可少,互惠互利,互助共赢也是习以为常,怎可说交往互助意识淡薄呢?其实不然,这里的互惠互助已经掺杂进了利益的影子,交往互助并非指那些有条件的利益来往,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愿的,不求回报的伸以援手,给予帮助,这才是真正的道德使然。

三、私德思想隐患的治理

(一)由“私”入“公”的理念

私德是逐渐渗入扩展至公德领域的,在人们的道德体系中是最为基础最为稳固的,这是道德培养的起点,如果没有私德这一基础,公德的培养将是凌空的,也是无所依附的。而公德是私德的进一步推广。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私德完满而公德欠缺的人,却从未见过公德完满而私德全无的人,这是因为没有私德的一点点累积何来公德的提升呢?今天我们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遇到了重重阻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私德出现了很多缺点和漏洞造成的,所以欲培养国民道德,应以培养私德为第一要义,不可本末倒置。

(二)扬弃道德禁令为道德引导

道德禁令是规范人们不能怎样做,诸如“禁止”“严禁”“不要”等这种道德禁令实际上是随处可见的,不难想象,我们看到这样的道德禁令时内心是多么的反叛,有相当一部分人会故意而为之,满足自己的刺激和猎奇心理。可遗憾的是这些道德禁令一直在告诉我们不应该怎样做,却并未直白的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面对新时期新形势,这些容易引起人们逆反而丝毫不起作用的道德禁令应积极寻求改变,转变为肯定性、鼓励性的道德引导,诸如“我们可以”“你会......”“相信自己你行”这样的倡导更能引起人们自己主动的反观自身,并主动纠正自己的错误,私德体系也才会建构的更加充满力量更加完善。

(三)提高个人的私德修养

提高个人的私德修养,首先要做到正确认识并正确对待自己的私德,在合法合理的条件下可以积极主动的发展私,表现私,实现私,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可以作为积极的价值追求之一。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对人的潜能的承认和开发,对人的需要的尊重和支持,对人的合理的物质、精神方面享受的承认与支持。由此而知私德还是一种关注个体自身修养提高的道德,相较于公德来说,私德更容易发挥自律作用,更注重道德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

道德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私德的扬弃并非是道德拯救的唯一路径,私德的扬弃也并非只有上面列举的三种,制度的建设,赏罚的提倡,舆论的引导等都将有助于道德的提高与完善,而在这些许路径中,无疑关注私德的扬弃是道德培养路径的新视角,值得我们细细研究。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6.

[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94.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私德公德传统文化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长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私德教育
太没公德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