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职《基础》课改革路径探析
2016-11-26徐福林
徐福林
“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职《基础》课改革路径探析
徐福林
【摘 要】“翻转课堂”具有角色转换、空间转换、时间转换等特征。借助“翻转课堂”改革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有利于加快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深化高职思政课改革,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实效。应该重构师生关系、重构实践平台、重构校园网络平台,推动师生“角色翻转”、课程“空间翻转”和“时间翻转”,把学习还给学生。
【关键词】翻转课堂 《基础》课 路径
2015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明确提出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对高职思政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又对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翻转课堂”作为新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的超越,应当把“翻转课堂”应用于高职《基础》课教学改革,加快促进大学生成长为适应服务于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翻转课堂”的主要特征分析
(一)角色转换
教师和学生是“翻转课堂”的两大角色,就这一点而言,这和传统课堂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在“翻转课堂”视野下,师生角色产生了“颠覆性”改变,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问题答疑者”,[1]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讲台的“主角”。一方面,教师立足自身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结合教学需要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吃透教材,把握基本理论,结合人生经历和阅历,解答学生学习的疑问,使课堂形成明显的互动,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领悟知识、受到教育。
(二)空间转换
在传统课堂中,教室是学习的中心区域,知识、信息均在呈现,而包括宿舍、校园广场、公共无线网络区域、电子阅览室在内的其他场合则是学生开展自习、完成作业的空间。与此不同,“翻转课堂”把学生学习的中心区域由教室转向了其他场合。比如,学生可以在宿舍、电子阅览室借助网络学习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视频,在此基础上,带着问题回归教室寻求解答。又或者,学生在家庭、公共无线网络区域等借助各种网络工具进一步学习课程,掌握相关背景知识,交流学习,而带着知识、理论的疑惑回归课堂寻求答案。
(三)时间转换
在传统课堂中,课堂四十五分钟是学习的核心时间,其他时间如课前时间、课后时间往往处于边缘状态,是完成作业、温习功课的时间,而“翻转课堂”则不囿于课堂学习时间,更多时候,它把学习时间分散了: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堂上,抑或课后,均可称为学生学习时间。通常情况下,课堂时间是师生互动、教师答疑时间,而非传授知识时间。
二、利用“翻转课堂”改革高职《基础》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加快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加快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职《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但在传统课堂下,教师是课堂主角,讲授知识多、启发讨论少,提问设问多、答疑解惑少,背诵知识点多、知识素材整合少,虽然可以让学生在课程考核中顺利过关,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结构的优化、个性化学习、指点成长中的迷津等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以致影响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使学生难以积极应对人生困境、难以有效解决成长中的人生疑惑。“翻转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推动学生主动学,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这无疑有利于加快他们的成长成才步伐。
(二)是深化高职思政课改革的需要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高职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此过程中,深化思政课改革尤为重要。深化思政课改革,就是要改变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方式,改变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调整难以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而“翻转课堂”强调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师生深层互动、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答疑等等,这无疑是对传统课堂的“翻转”。可以说,“翻转课堂”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改革精神、改革气息,它既是对传统课堂的超越,又切合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意图。
(三)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的需要
《基础》课时高职思政课的重要租出部分,是高职新生所学的第一门思政课,对新生熟悉大学生活、规划大学生活、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法治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课程理论性较强等原因,学生缺乏兴趣,以致《基础》课的教学实效不够,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良好品格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不明显。
三、“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职《基础》课改革路径
(一)重构师生关系,推动教师与学生“角色翻转”
首先,明确教师角色地位。教师是高职《基础》课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负责课程教学与考核。以“翻转课堂”改革高职《基础》课,必须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一方面,明确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角色和作用,另一方面,明确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笔者在《基础》课“人生观与人生价值”这一模块教学中,就注意区分自己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角色:课前,给出本模块的参考文献,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何为人生观、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视频,是指导者、组织者;课中,鼓励引导学生围绕“人生观与人生价值”,结合自己见闻,提出疑难、反映学习困惑,同时,教师为学生解疑,是答疑者;课后,对学生学习情况、疑难情况进行梳理,反思本次教学。通过这样的做法,学生加深了对“人生观与人生价值”模块知识的理解,不仅加深了对他人和自己的理解。
其次,明确学生的角色定位。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基础》课价值的传播者、践行者。因而,应当把学生从教师的权威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敢问、爱学、爱思考,引导他们既做知识理论的学习者,又做知识理论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应当肯定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肯定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性。
再次,重构师生关系。在明确师生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应当推动实现师生“角色互换”。一方面,互换课前角色,使学生成为《基础》课学习的主动者,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课程知识,一方面,互换课中角色,使学生成为《基础》课的主动参与者,同时,重构课后角色,使学生成为《基础》课所宣扬的价值的践行者和监督者,做到知行合一、监督他人与自己。
(二)重构实践平台,推动课里与课外“空间翻转”
首先,重构校内实践平台,推动课堂与校园大场景的“空间翻转”。通常情况下,校内实践平台包括校园广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寝室、校道等等。重构校内实践平台,就是要把这些平台利用起来,使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调查的场所,具体地说,要让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成为学习课前学习背景知识、掌握基本理论的场所,使掌握基本知识的场所由“课里”转向“课外”,而校园广场、寝室、校道等地方则是学生开展自主调查继而了解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场所,把《基础》课的学习由“课里”引向“课外”。比如在“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这一模块的教学中,笔者就引导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图书馆书籍、杂志、报刊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知识、理论与现象进行了解,利用电子阅览室、寝室网络等网络途径观看相关视频,增加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的直观体验,并让每个学习小组根据自己所学、所知提炼5个问题。这些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供大家共同探讨,让老师答疑解惑。由于“课外”功夫扎实,“课里”就变得充实,而学生也乐于分享自己所学、提出所疑惑之处、回应其他同学的疑惑,使得课堂摆脱了传统课堂的意味,变得充满活力、闪出思想碰撞的火花。
其次,重构校外实践平台,推动校内与校外的“空间翻转”。校外实践平台使比校内实践平台更广阔的天地,在这里呈现着与《基础》课相关的种种现象、行为,是学生理解课程知识理论的重要空间。因而,应当把学生引向校外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实地观察、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过程中体验人生、了解他人的人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了解社会道德状况、法治状况、民生状况等等。具体地说,校外实践平台主要包括了博物馆、展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型企业,以及义工服务平台等等。要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把学生引向这一充满新元素的空间,引导他们在此间增加各种体验,并在课堂与同学共同分享这些体验,使校外实践平台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新平台。
再次,重构实体课堂,优化不同空间。在思政课中,“面对面实体课堂中的互动才是翻转课堂中最有意义和价值的部分”。[2]只有在面对面的实体课堂中,教师才能全面了解此时此地的学生,倾听到他的疑惑,看到他们或者高兴,或者不安疑惑,或者如释重负的表情,洞察他的内心是否充满阳光。缺少了实体课堂,把一切都留给了在线答疑、在线视频、在线探讨,留给了“点对点”的师生联系,来自更多学生的体验、知识、感悟,就难以在班级共同体中达到有效传播。因而,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必须注意优化课里空间和课外空间,绝不可以课外空间取代课里空间。
(三)重构校园网络平台,推动课前与课中“时间翻转”
首先,重构校园网络平台。“翻转课堂”主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营造新的学习环境。[3]因而,在《基础》课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要把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点、理论框架、政策制度等内容与其他思政课程放置于校园网主页“思想政治教育”板块,方便学生在课前对之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在《基础》课教学实际中,可以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重要论述、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道德与法律的起源、宪法知识、公民权利与义务等知识,放置于校园网主页的特定板块。也可以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关于廉政建设的重要论述等内容放置于校园网主页的特定板块。而随着时事政治的变化发展,更多的内容应当被包括进来,成为学生课前学习的重要资源。
其次,重构校园微博群。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方便了传播,扩大了传播影响力。作为可以实现信息裂变式传播的微博,应当在《基础》课的“翻转课堂”中发挥作用。具体地说,高职学校应当开设不同层级的微博,包括院级、职能部门、各系在内,使这些微博构成校园微博群。微博群既可以推送名人名言,又可以曝光校内不文明行为,还可以发布通知,等等,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基础》课的理论精髓、养成良好的品格。
参考文献:
[1]黄泽楷.“翻转课堂”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J].广西教育,2015,(9):69~70.
[2]王欣,党安静.高职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效性[J].教育与职业,2016,(4):92~94.
[3]李喜英.翻转课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以《基础》课为例的一个尝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9~104.
作者简介:徐福林(1981-),男,汉族,广西岑溪人,硕士,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科员,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