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画中的“虚实相生”

2016-11-26

长江丛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中国画

李 爽



浅谈中国画中的“虚实相生”

李 爽

【摘 要】在中国绘画中,“虚实相生”的这种艺术手法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且中国的绘画也在不断地追求“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文章从“虚实相生“的哲学渊源、美学思想出发,来探究中国绘画中的“虚实相生”。

【关键词】中国画 虚实相生 哲学渊源 美学思想

一、虚实在中国画中的蕴意

“虚”的意思是空,空出来。假,不真实的意思。“实”的解释是满,里面不空的意思。还有真实,实际的意思。“虚实”在字典中的解释是虚假和真实。在武术名词中虚实就是身体重心偏向的那一方为实,另一方为虚。在战术术语里,击敌为实,诱敌为虚。

虚实理论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在艺术范畴中,它最早出现在兵法里。兵法中说用兵的技巧就像流水一样,流水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也要避开敌人防守坚实的地方,攻打他们薄弱的地方。作战的时候牢记虚实原则,就会赢得战争的胜利。

虚实理论进入艺术领域,它涉及艺术领域里许多层面,比如,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虚实,艺术作品与观者的虚实,作品找那个构造的虚实。无论虚实怎么样转换和应用,虚是实,实是虚,虚与实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这就是“虚实相生”。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依靠虚与实的配合,生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表现虚与实的效果,达到画面的和谐统一。在中国画中没有一处是无虚实关系的,画面中任何的对立统一都归结为虚实,比如疏密、轻重、黑白、粗细等。要使整个作品给人一种气势磅礴,又不失小情趣的感觉,就要运用“虚实相生”。不论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离不开虚实的统一,以及虚实的相互转换。

二、中国画虚实相生的哲学渊源

中国画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儒家、道家、佛学相互冲撞又不断融合,不仅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还促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思想。

哲学上的虚实说来源于道家,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决定天地万物的无与有。老子认为无是万物的开始,汉初黄老道继承了老子以道为万物本源的宇宙论,又吸收了阴阳家的思想,以阴阳气化理论解释道生天地万物的过程。《淮南子·天文训》说:“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先天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这段话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更为完整的宇宙生成理论。

儒家哲学从实际出发,强调实的重要作用。孟子有“充实之谓美”[1]之说,认为充实是个体人格修养的最高层,现在被用来论证虚实观。儒家认为“气”是世界的本源,世间的万物都是由气聚合形成的。道家重点从世界的生成和运行角度来谈阴阳,儒家重点从伦理道德和意识来谈阴阳。

三、中国画虚实相生的美学渊源

原始的绘画中,先民们已经无意识的将虚实运用到艺术品的创作中。早起的岩画[2]以动物和狩猎的场面居多,岩画无意识的留出大片空白,画图手法简练,形象完整,给人留下质朴的印象。半坡出土的人面含鱼纹彩陶盆,画面简洁有力。鸛鸟石斧图形彩陶缸,这些形象都是用色彩表现,再用线条勾形体,线条变化丰富,用笔流畅,是毛笔的效果,由于认知有限,图像简洁。

汉代的画像石是刻在石料上的图画,多在石祠和墓葬中,技法有单线阴刻,平面减底刻凿和钱学雕刻凿,图像风格质朴大气浑成。山东和济宁石刻《百戏图》、《禾舞图》是繁密风格不是填满整个画面的空白,而是通过本身的满来体现。画像砖以单线阳刻线条来造型,画风细腻生动,给人以疏简的画面感,这两种形式在发展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宋朝名画评》是北宋绘画品种的重要著作,书中提出了“六要”、“六长”,其中“六长”中的“无墨求染”,说的是在画中没有墨色的地方,同样是有形象的,没有墨色的地方不是空白的,而是以虚带实,计白当黑。

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提出了“三远”[3],三远法是对中国山水画空间处置的理论总结,也是中国透视学的总结。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宋人对烟云很重视,烟云用来解决画面中不同景致的过度问题。宋代艺术家已经能在自己的作品中熟练地掌握虚实相生的运用。

四、结语

欣赏一幅中国画作品,我们不但要看到画面中实的地方,也要看画之空白处。空白是中国绘画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画对意境的追求。中国画强调留白,留白比实景更重要,从画中的留白来探究整个作品的意境美的妙处。“虚实相生”不但在美学和艺术形式上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而且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世界文化的洗礼,仍然保持着中国绘画的本色以及民族性,具有不可估计的实际意义。故而认真深入学习和灵活运用虚实,是我们学好中国画的基础,如果想作品的画面在气韵和意境上能有好的效果,就一定要将虚实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智学.道家大智慧[M].北京:北京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73.

[2]金智学.佛家大智慧[M].北京:北京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189.

[3]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0.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中国画
五牛图(中国画)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