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娜·卡列尼娜》影视(2012)与小说文本之比较

2016-11-26严贤美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卡列尼影视剧安娜

严贤美

(延边大学 吉林 延边 133000)

《安娜·卡列尼娜》影视(2012)与小说文本之比较

严贤美

(延边大学 吉林 延边 133000)

列夫·托尔斯是俄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如今,将他的巨著作品原著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改编成影视剧本作品成为数见不鲜的现象,但把一部小说改编成一部影视剧本作品并非一件轻轻巧巧的事。本文将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从小说文本到影视,根据两部作品的故事情节,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原著作者与改编者的观念的差异性,探究如何体现出影视剧本《安娜·卡列尼娜》的创新与不足。

《安娜·卡列尼娜》;影视 ;小说文本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成为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的艺术写照。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著作,它既是一种光辉的历史文献,《安娜·卡列尼娜》的作用广泛,也是不朽的。其在文学上的崇高成就吸引了各国影视剧本人对该作品的改编风潮。基于此,本文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与小说原著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异同,借此使读者认识并体会视觉与文字两种审美、特点和差异。

1 《安娜·卡列尼娜》:从小说文本到影视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1877年。作品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沃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基蒂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 园 改革。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 贵 妇 人 ,年 轻 漂 亮 ,追 求 个 性 解 放 和 爱 情 自 由 ,而 她的丈夫(卡列宁)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沃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之后安娜与沃伦斯基第一次跳舞,使情感迅速发展,安娜刚开始拒绝他,但始终不能忘记那名潇洒的军官,最终爆发出她内心强烈压抑的感情,随后他们坠入爱河。在一场赛马比赛中沃伦斯基受伤时,安娜的爱情彻底爆发,背叛家庭,和沃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沃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人物。在相继失去儿子和精神上最后一根支柱沃伦斯基后,经过一次和沃伦斯基的口角,安娜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在这个虚伪的社会中生活下去了,绝望之余,她选择了卧轨自杀。列文一直暗恋着基蒂,但基蒂却喜欢沃伦斯基。列文向基蒂求婚被拒绝后回到乡下为了发展农业,他进行农业改革。基蒂发现安娜与沃伦斯基的关系后受挫,大病一场,后来又和列文相遇。列文再次向基蒂求婚,基蒂答应了。小说揭露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处在社会转型期时所进行的复杂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英国导演乔·怀特颇把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搬上了银幕。拍摄托尔斯泰的名著其实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因为他的故事里架构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而是整个俄国社会的故事。改编者把整个影视剧本剧本围绕着火车站场景进行拍摄,在片头与片尾都出现过的火车站场景,在片头中是卡列尼娜与沃伦斯在火车上的那一眼邂逅,便注定了以身相许,即使有万般阻挠,还有火车轧人事故的安排都是为后面故事的发展铺垫;片尾绝望的安娜再次来到故事的核心场景——火车站,伪善的上流社会万般阻挠、沃伦斯基的态度使安娜感到绝望,那时的她并没有自杀的念头,但影片开头的事故触发了她,最终她带着死亡能抵消一切罪过的念头选择卧轨自杀,火车呼啸而过的那瞬间,安娜的纵身一跃,用生命结束诠释由那一眼引发的刻骨邂逅,这样使片头片尾达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

2 影视与小说文本《安娜·卡列尼娜》的差异性

2.1 故事情节的差异性

影视2012版《安娜·卡列尼娜》和小说文本《安娜·卡列尼娜》在故事情节上有一些差异。比如,小说中安娜已怀了沃伦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时,由于产褥热而感染重病,死而复生。但2012版的影视剧本剧本,安娜分娩她与沃伦斯基的孩子时,描绘成安娜的难产。在一次晚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沃伦斯基却抱怨她,她与卡列宁的离婚仍无消息,常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与安娜分居,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但影视中直接忽略掉沃伦斯基与安娜的分居。在安娜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沃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你折磨我了”,因此绝望而卧轨自杀。但影视中,安娜并没有感受到沃伦斯基的心,直接卧轨自杀场面,这也许让观者认为安娜之死是被沃伦斯基的背叛所致。小说文本中,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了。沃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最后以安娜,沃伦斯基和凯蒂,列文做对比,对比了两个家庭的截然不同的结局。但2012版的影视删减这些场面,把结局设计成卡列宁带着儿子和女儿在花海中嬉戏玩耍。这也许经过删减、调整、挑选,从小说中提炼最典型的、最可显示矛盾冲突的部分,并紧缩成一部电影,因而出现一系列的差异性。

2.2 人物塑造的差异性

安娜是皇室后裔,是资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先锋,不仅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安娜是热烈、真挚而丰富的。她又是大官僚卡列宁的妻子,但在火车站与近卫军军官沃伦斯基邂逅,最后导致她的悲惨命运。在托尔斯泰的笔下安娜是被上流社会虚伪道德所扼杀的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是完美生命的追求者,是自然激情的受难者。而2012版影视《安娜·卡列尼娜》对书籍中大量信息的取舍有失误,把安娜变成了一个荡妇,整个主题的中心向“少妇多次出轨”倾斜。安娜出轨后,丈夫三番四次原谅她,并在她生病后重新接纳她,但她病一好就又将丈夫抛弃了,为何最后还要卧轨自杀。这样的厚实背景铺垫的缺乏会导致很多观者不能理解。

2.3 原著作者与改编者的观念的差异性

提及《安娜·卡列尼娜》,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俄国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两条主线贯穿全文。一条是安娜追求爱情,一条是列文探索社会出路。安娜本是上流社会的贵族妇女,在为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由于世俗的压力和自身的局限,最终失败,以致卧轨自杀,反映了当时社会传统观念的统治地位和个人力量的渺小。通过列文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执着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虽然小说只是以家庭婚姻为基本单位而展开,但作者真正想要说的就是追求的不同,结果就不同。

改编者把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改编成一种“单纯的爱情故事”,认为爱情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其命运只是在与历史性叙事与相结合才会有强烈的说服力。这意味着2012版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关于“爱情”的探究,同时也会删减19世纪的社会全景。与小说文本相比,可以判断出2012版影视更注重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改编者用华丽、奢靡、甜美把安娜与沃伦斯基之间的爱情显得更加美丽,这样的添加再通过镜头画面的显现使其更具视觉冲击力,引领我们体验了一次卓然不同的跨时空视觉。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为了突出大做文章的效果,可以看出故事情节大部分都与原著迥然不同。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爱情,但不得不被虚伪、冷漠的俄国上流社会所吞噬的悲剧。

3 创新与不足

专业上称为“镜内蒙太奇”就是由一个镜头完成的场面调度。正是改编者在改编成影视的过程中设计“镜内蒙太奇化”舞台剧专场的方式,这有助于引领观看者步入精妙绝伦、绚丽多彩的幻觉之中。将一部长篇小说经过删减、调整、挑选把从小说提取最典型的、最可显示矛盾冲突的部分,并紧缩成一部影视。2012版影视最核心的是舞台剧的转场,这使得故事情节推进速度更加迅速。

因受电影特征的影响,改编者创作出舞台剧专场的方式,也暗示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省略掉了连篇累牍的过渡情节。火车,是《安娜卡利尼娜》的重要场景以及道具,无论是安娜与沃伦斯基的初见,还是莫斯科与圣彼得堡之间的衔接,亦或安娜最终选择的结束方式。最令人释怀的还属片尾,把安娜与卡列宁的儿子和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私生女儿如亲生兄妹般的生活在一起,卡列宁也端坐一旁,看着手中的书籍,望着两个无邪的孩童。最终野花丛蔓延到了“舞台”的框架中,彻底让结尾开阔了。将舞台剧专场的方式运用到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很多人接受不了舞台剧的形式,无法认识到小说的每一个细节而难以投入到人物情感世界,淡化了读者自己思考的空间自由感。

“爱情”在文学创作以来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思想主题,爱情是人与人之间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安娜·卡列尼娜》也不例外。《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依附“爱情”为主题的故事,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渴望爱情,追求爱情,把压抑人类灵魂深处的情感爆发出来,超越阶级的利益关系的激情。《安娜·卡列尼娜》写于1873年,4年之后小说首版发行,19世纪60年代废除了农奴制度,生产力得到史无前例的解放并迅速发展,古老而保守的庄园经济开始被资产阶级的自由思想所代替,俄国正处于这样历史大变动时期,俄国古老的封建地主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小说就写于这样一个复杂而变革巨大的时代背景之下。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这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贵族妇女背叛家庭、追求的爱情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婚姻和爱情故事寻求对人性的揭示和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但影视剧本剧本中,安娜却被简单描绘成一个背叛婚姻,渴望追求爱情的可怜女人,没有再现新旧交替时代贵族阶级的生活现实和思想情绪,批判俄国上流社会的伪善道德,没有表现自然激情与社会规范冲突下的人性的复杂。

2012版影视剧本剧本《安娜·卡列尼娜》却没有再现原著作者深远的思想意蕴,因此显得思想单薄,不如小说的思想厚重、深化。可见,托尔斯泰与改编者的思想不同。

结语

在比较小说和影视剧本剧本时,深刻地感受到虽然影视剧本剧本是源于小说文本,但两部作品无论在故事情节,还是叙事时间性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然而影视剧本剧本《安娜·卡列尼娜》的改编与拍摄能让观众享受到与文字审美截然不同的视觉与听觉审美,这才真正体现文学作品改编的创新意义。如果文学作品与影视剧本作品相结合,开拓出新题材的领域,创作出更加杰出的价值也是值得的。

总之,电影文学在电影史和文学史上的这些特殊贡献,奠定了它的重要地位,对此不应低估,更不应忽略。我们应该珍惜已有的优良传统,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电影文学创作,既为探究其中的创新意义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也为不断繁荣文学创作作出新的贡献。

[1] 王倩倩 《安娜·卡列尼娜》:从小说到电影,现代汉语,2007(09)

[2] 严 佳 论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银幕化差异 电影文学 2013(21)

[3] 金 琦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 商业文化2011(06)

[4] 王灵玲 《安娜·卡列尼娜》小说创作艺术魅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11)

[5] 郭晓燕 安娜·卡列尼娜: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6] 高 杰.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J]. 绥化学院学报. 2010(06)

[7] 刘 茉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改编比较研究 电影文学. 2013(16)

[8] Iain Hamilton Anna Karenina: An Operatic Version

[9] Lynn M. Ta Marriage, Love, and Time in Tolstoy's Anna Karenina

G22

A

1672-5832(2016)11-0092-02

猜你喜欢

卡列尼影视剧安娜
你的眼睛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名著精缩】
家庭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翻拍影视剧是一种文化
全新的“安娜·卡列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