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唢呐吹尽人间真情
——评《百鸟朝凤》
2016-11-26曹瑞
曹 瑞
(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7)
听唢呐吹尽人间真情
——评《百鸟朝凤》
曹 瑞
(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7)
抱着一颗虔诚的心,走进影院看了吴天明导演的绝唱——《百鸟朝凤》。作为西影最辉煌时期的厂长,吴导对西部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第四代导演中的翘楚,吴导为世人留下了一部又一部经典佳作。本来是以膜拜的心态去观赏大师遗作的,始料不及的是,走出影院时心里是满满的感动。
在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系列中,对传统文化一直持一种温情或是留恋的态度。在《百鸟朝凤》中,吴导选取“唢呐”这一重要民族乐器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样态来讴歌赞美,延续、发展了他一贯的创作倾向。吴导将唢呐艺人、唢呐文化作为电影主题,是独具慧眼的。作为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唢呐在中国各个地域都广受欢迎;尤其作为一种主要在红白事上使用的乐器,唢呐有着广阔的电影表现空间。在《百鸟朝凤》中,吴导成功地挖掘出了唢呐背后深层的文化意义。“百鸟朝凤,大悲之曲,敬献亡人!”丧礼上吹奏的唢呐曲子,已不单单是增添氛围的音乐,它更是自觉的道德评判。只有德行高的人,才能受得起“八台”,乃至“百鸟朝凤”。公道自在人心!几千年来,正是这样自觉的道德评判,支撑着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支撑着“公理”二字不至于在公共领域内失声!
唢呐民俗的凋敝,不仅仅代表着民俗文化本身的衰亡,更指征着传统文明在当下时代的没落或是不合时宜。影片后半部分的悲凉正在于此。唢呐艺人生存境况的恶化只是其次,更让人绝望的是,在红白事这样重要的场合,人们竟然都抛弃了传承久远的唢呐,而改用“洋乐队”;人们不再尊重传统,变得“没规矩”;人与人之间再没有多少温情,物质利益的考量越来越成为人们行动的唯一动机。传统文化并不仅仅是线装书上的文字,它更表现在我们的饮食、服饰、建筑、民俗等方方面面。而恰恰是诸如唢呐等民俗文化的凋敝,更能体现我们抛弃传统、失去自我的严重程度!影片结尾处,一个民俗艺人竟然要靠吹唢呐在西安城墙上乞讨过活,何其悲凉!
如果说民俗艺术的凋敝让人痛心的话,焦师傅与天鸣之间的师徒情带给观众的则是满满的感动。焦师傅为什么会收天分不高的天鸣为徒,乃至为什么最终选择他作为接班人,都是萦绕观众心头的悬念。直到师徒二人对饮那场戏,这个悬念才解开——是因为天鸣善良纯真的天性,是因为他的那一滴眼泪。师徒二人的关系像伯乐与千里马,更像严父与慈子。焦师傅正式给天鸣传授“百鸟朝凤”时,画面构图是把二人框进景框中的一个中景,师父安静慈祥地坐在椅子上,徒弟恭敬安顺地侧立于师父身旁;言传身教时,则是继起的二人特写——多么动人的画面构图,多么温馨的景别调度!尤其在焦师傅死后、天鸣在师父坟前吹奏起“百鸟朝凤”这一场景,镜头闪回到师徒二人相处的点点滴滴;长者已逝,从前的动人场景却历历在目!如此镜头剪接所带来的艺术效果令人震撼、催人泪下。类似这样的视听处理有很多,吴导的艺术功力由此可见。比如表现农村田园风光的大远景,充满诗情画意;比如表现三个小孩子抬头看萤火虫飞起的升镜头,温馨可爱;比如表现鸟儿在林间穿梭的动景,生动活泼。影片中的情感表现除了师徒情外,还有师母与天鸣的母子情,有蓝玉与天鸣的兄弟之情等等;所有这些美好的人类感情,都被承载在了短短的唢呐上。所以,所谓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方水土特殊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传统文明滋养下人们身上的淳朴与温情。也恰恰是后者的逐渐丧失,才更令人悲痛与绝望。吴导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将这些残酷的现实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以触发人们的反思与觉醒。
大师已往,绝唱不再。但愿中国影坛能少一些靡靡之风,少一些虚伪做作,多几部如《百鸟朝凤》直面现实、打动人心的诚意之作!
曹瑞(1992.03-),男,汉族,陕西人,研究生,西北大学,戏剧与影视学。
J632.1
A
1672-5832(2016)11-00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