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俊呈作品互动短评
2016-11-26
范俊呈作品互动短评
>>在野(男,现居广东中山。现代诗歌站站长,地下诗刊《嗨喽》执行主编。人生暂时信条:懂得了自嘲,就不再挖苦别人。)
我投给《朋友的小说》,《朋友的小说是一幅很有画面的小说,一些语言融入了淡漠的诗意,内敛而有声响,舒缓而不散漫。我还看到了日本一些电影的镜头感,比如岩井俊二的《情书》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此小说,冷叙事,一种低到下巴抵着膝盖的姿态,心跳只有自己听得最清楚,愿意靠近的也能听到一些。只是小说里面的长句用得不是很顺畅,让人喘不过气来。小说整体给我感觉很好,我很喜欢。
>>黄泽燕(90后在校大学生。有作品发表于《九月诗刊》和《鸡西晚报》。)
《朋友的小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一篇寓言小说,作者利用一个魔幻的处理方式使整个小说荒诞而深刻,从题目和内容结合来看可读出其中的隐喻。“我每年夏天如期回到故乡告别故乡”是一个典型空间上有时间联系的开头方式,我们可以在《白鹿原》中看到“白家轩最后引以为豪的是一生中娶了七个老婆”,马尔克斯的短篇《圣女》中“二十二年后我与马格里多·杜阿尔特重逢了”等等。南邦村是一个偏远的村庄,但这个落后的村落里有一座图书馆,“我”是南梆高考出去的一个大学生,“我每年如期回到故乡去告别故乡”是为了给修带来阅读的小说,“修”是一个热爱小说的文学青年,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南梆村里的青年都外出打工了,修依然坚守文学梦想,对罗萨小说《河的第三条岸》很是着迷,梦想和现实的压迫,这是一层隐喻;修的父亲在送修和“我”高考归来的路途中,竹筏侧翻在南梆河中散失了生命,此后修坚信父亲去寻找河的第三条岸,这是另一层隐喻,体现着罗萨《河的第三条岸》对修的影响;然而历史的机缘巧合,去北梆镇开会的村长为南梆村民购置来年的稻谷种和答应为修的村里图书馆购置新书回来的过程中“就着一叠花生米喝了酒”丧命在南邦河中,村民用曾抬过修的父亲的门板把村长的尸体抬到村里来的时候“那门板照样像极了一叶扁舟”,又存在着修追寻的小说与现实境况的一种隐喻;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村民把南邦村新修的路称为“南梆河的第三条岸”又与小说联系起来,作者采用层层推进的冷叙事,民以食为天,村民的新稻种没有送回来,村民口中流传着修给南梆带来灾祸,存在着一个寓言,在现代化进程中村民积极向城市进发,但忽视了内心温柔的一部分,把责任怪罪于修,修同罗萨小说《河的第三条岸》中的父亲一样离开了,也许是寻找父亲的踪影,也许是寻找小说的归处,使得隐喻更深入一个层次,也使整篇小说意味深长。
>>杨碧薇(云南昭通人。诗人、作家,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
《朋友的小说》中有两套空间符号,一是以河流、村庄为代表的传统世界,二是以远方、城市为代表的现代世界;而“道路”这一中介,为两套符号的沟通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对两套符号的反复陈述,作者较好地驾驭住了文学创作中的原型书写,展现出传统的不断瓦解与现代文明的强力冲击之间的种种张力。同时,小说并未在这种二元对立的狭隘构架里蜷缩,而是伸展出更大的问题:面对内外夹击的种种困境,人们如何去认识并把握命运?正是这一“伸展”,使我相信这位作者今后还会对世界及人类进行不懈的追问。
>>李景泽(男,笔名缘惜子,1990年出生,河北张家口人,电影学硕士,以剧本和小说创作见长。作品见《山东文学》、《小说月刊》、《北方文学》、《羊城晚报》、《四川文学》等全国数十家报刊杂志。有小说被《小说选刊》、《微型小说月报》等刊转载,被《中国文学作品选2013-2014》、《最受中学生欢迎的佳作年选2014-2015》、《2016中国好小说》等多种年选书籍编入。作品入围小说选刊社2014-2015双年奖。著有小说集《天亮了》,电影剧本《生死之间》等。)
投《朋友的小说》一票,理由如下:第三条河岸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巴西作家罗萨小说中,相信作者十分熟悉。寻觅河的第三条岸,是万千选择中的一种。岸,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当我们思考第三条岸时,免不了讨论第一条岸和第二条岸。一条河将南梆和北梆分岸而治,南梆这边是所谓传统的旧土,北梆那里则是看似文明的乐园。与其说父亲和村长是死于那条河的,不如说他们是被第一条岸和第二条岸害死的,试想如果只有南梆,他们又何必去做那些来回于对岸的事?因而主人公修的第三条岸是带着第一条岸和第二条岸也就是南梆和北梆的相爱相杀,相憎相怨的。他选择出走,是对灵魂的解放,是对梦想的追求,是对美好的向往,是对自由的呐喊。而第三条岸究竟是什么?到底是起点还是终点?不过是他清澈湖心荡漾开的一圈波纹罢了。
>>公刘文西(男,本名刘文西。1991年生,现居福建。诗作见于《天涯》、《诗刊》、《福建文学》、《台港文学选刊》、《中国诗歌》、《星星》等刊物。作品强调思想性与公共经验的个人表达。获第五届复旦光华诗歌奖,第六届包商银行杯全国高校征文诗二等奖,福建省大学生散文创作大赛三等奖,中国之声青春与诗二等奖、青春人气奖等。)
朋友的小说,在现实感与历史性之间取得了架构的平衡,具有一定人类学、哲学意味与历史记忆的丰富性。文本也展现了作者阅读视野与对经验处理的熟稔。
>>潘云贵(青年作家,大学教师。曾获2011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大奖,首届新蕾青年文学新星选拔赛全国总冠军、第十七届全国新概念作文一等奖,第四届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集评奖出版活动一等奖等奖项。已出版《亲爱的,我们都将这样长大》、《如果你正年轻,且孤独》、《我们的青春长着风的模样》、《飞鸟向左,扬花向右》等书。)
投《朋友的小说》,散文化的叙事节奏在有限的小说篇幅中可以突显细节之美,但削弱了故事情节。村长的“离世”与祖父苍凉的“唢呐声”,其中包含的象征意味(传统的退场、权利的瓦解、固有信仰的消逝等)容易被人捕捉到,隐藏不深。“河”作为符号,其能指与所指,在众多乡土小说中屡见不鲜,缺乏新意、“我”的朋友“修”人物塑造有些刻意,有一种不太切实的“小镇青年”文艺气息。小说中青年身上关于“离开”与“留下”这样二难选择的设置较为陈旧,而村庄故土的“保留”与“改变”二元对立主题,也没有脱离乡土小说“习以为常”的主旨表达。作者语言功底不错,营造的氛围很好。
>>于湙远(作家、编辑。哈尔滨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林》、《小说林》、《新诗经》、《中国诗乡》等杂志。)
投《朋友的小说》,古老的南梆安静却又神秘,流淌的岁月中尘封这无数不为人知却又异常神秘的记忆,没有人会故意想要去开启,却有人竭心尽力去探索力量却卑微得不堪一击。有人要用知识的力量冲破腐朽的思想,即使错得不堪一击,也不要随波逐流,这便是“我”和“修”的证明我们存在的证据。这篇小说构思缜密。
>>梁永周(1992生于山东日照,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于《诗选刊》、《诗歌月刊》、《湖南文学》、《时代文学》、《山东文学》、《边疆文学》、《参花》、《中国诗歌》、《四川文学》等。参加山东首届青年诗会,2015年中国诗歌新发现夏令营学员。)
《朋友的小说》故事的进程,人的进程是有统一性的。在一切的变革中,更感觉到作者笔调的沉稳,河的第三条岸是存在的吧,不然就不会夺走修的目光,修也不会去到找不到的那个最终的地方。在平淡中蕴含强大的内力,能够让人咀嚼的故事则是续上命运的,而我们所意料到的故事的结局,它所映射出来的更为深层的东西,抓住了人心。这不仅让人想到与成长并行的另一条轨,是回归。
(责编:郑小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