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2016-11-26胡凤娇

决策与信息 2016年26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胡凤娇

哈尔滨华德学院 15002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胡凤娇

哈尔滨华德学院 150025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指导中国革命的成功实践,更加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一、前言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方法论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进行全新解读,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内在性关联的思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入新鲜血液。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情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的胜利,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于是展开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热潮。研究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其实,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定义有不同的说法,然而,采用比较多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实际上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了,其实这两个概念有很大的相似度,但是,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需要区别对待,不能混淆。还有的就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具体化为中国式或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了。当然,也有的人从哲学的角度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理论,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结果。无论是哪种理论,都有其欠缺的地方,当然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全面的观点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问题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探索,学术界是研究最多的一个群体,由于学术界知识广泛可以从各个学科、各个角度,采用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学术研究,权威性比较强,研究比较细致,进而会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方法等方面有很多疑问需要解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比较研究的研究方法通常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进行比较然而目前的研究,只是停留在表面知识的研究,并没有深入到具体领域的研究。其次,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马克思主义”来源问题的研究比较少,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的研究一直没有结果,即使有,也是一笔带过,将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用上。其实,要想做到真正的了解一种理论,应先了解它的理论来源。最后,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存在的问题及根源研究严重不足,截至目前,在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学术文献中,很少有涉及到这类问题的资料,基本上都是一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注意的问题的研究。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由小到大,由理论到实践的漫长的历史过程,是长期“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历史上实现了两次质的飞跃。首先,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陈独秀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优点,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宣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被引入中国。其次,1921年建党以来到新中国的建立,又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入了深入研究,使其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的进行,如井冈山革命的胜利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产生,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质的飞跃。再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足,出现了一系列的错误。然后,邓小平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打开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最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被赋予新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前景广阔,应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及时对其进行全新的解读,要有灵活性思维,不能墨守成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既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呈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要从这些问题出发,寻找解决措施。首先,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涉及到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在精不在多,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方法来说,可以采取比较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放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这一国际大背景下,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进行比较研究,是更好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方法,可以在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中,找出本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不足,可以取长补短。其次,研究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是研究这一理论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有三个,体现在哲学方面,马克思、恩格继承并发展了法国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经济学方面,马克思利用了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学古典学派的成就;在社会主义层面,两人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最后,人民大众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所以,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使其作为一种人人学习和了解的理论,然而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媒体的传播。培养文化艺术人才,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如《亮剑》的创作,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通过媒体转化成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这样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四、结语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主要是赞扬,很少有人从批评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的问题。本文则研究它出现的问题,希望通过问题的提出,人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视角更加开阔,研究领域更加宽广,研究方法更加新颖。

[1]王越芬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再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