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义的救赎——评《兔子四部曲》中与死亡赛跑的兔子

2016-11-26吴晓晖

长江丛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死亡哈利

吴晓晖



无义的救赎——评《兔子四部曲》中与死亡赛跑的兔子

吴晓晖

【摘 要】死亡是贯穿《兔子四部曲》的重要线索。主角哈利像兔子一样胆小敏感,当面对生活的压力时,他总是因为畏惧死亡而逃跑。然而他非但没有成功逃脱,反而越陷越深,离死亡越来越近,最终败给死亡,由此展示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存困境,也为现代人如何探寻生存意义与自我实现敲醒了警钟。

【关键词】厄普代克 兔子四部曲 死亡 奔跑 哈利

美国作家厄普代克在《拾零》中曾说:“中产阶级的家庭风波,对思想动物来说如谜一般的性爱和死亡,作为牺牲的社会存在,意料之外的欢乐和报答,作为一种进化的腐败——这些就是我的主题。”[1]而最能够体现这句话的,莫过于其代表作《兔子四部曲》:《兔子,跑吧》、《兔子归来》、《兔子富了》以及《兔子歇了》。厄普代克在其中塑造了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诨名兔子的哈利·安姆斯特朗。哈利在高中时曾是篮球明星,但工作与结婚后过得并不如意,他因为不甘而数次逃跑再回归家庭,最后因病逝世。这套书曾经获得普利策奖、美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等多种奖项,奠定了厄普代克作为美国现代文坛巨擘的地位。

一、《兔子四部曲》中的奔跑

哈利在四部曲中经历了许多次奔跑:在《兔子,跑吧》中他四度逃离家庭/情人;第一次是逃离怀孕的妻子,逃到情人怀里;第二次是听说妻子临盆,离开情人回归家里;第三次是因为妻子拒绝他的求爱;第四次是短暂回家后妻子不慎将新生儿淹死,他来到情人处,情人怀孕催促他结婚,他又逃走了。兔子围绕着家庭一次又一次逃离复回归;以评论者Cooper的话来说,兔子就是一个“被单调无趣的成年人的责任弄得晕头转向的前明星。”[2]《兔子归来》中,逃跑的人变成了他的妻子;《兔子富了》中兔子回归家庭,为了减肥开始跑步;《兔子安息》中在篮球场的剧烈奔跑令兔子最终丧命。

二、兔子为何而跑

(一)奔跑的目的

从表面上来看,兔子的前几次奔跑是为了逃离平凡而不如意的生活,比如兔子的第一次出走——26岁的他打完篮球回家,发现怀孕的妻子情绪不稳,家里乱七八糟,孩子还等着他去接,不禁对生活绝望,于是离家出走。而后的“奔跑”则是因为变富以后兔子太贪吃导致肥胖和心脏病,为了健康生活他决定跑步锻炼。

而探究奔跑的深层含义,可以看出兔子与其是逃离他人,不如说逃离自己。他想逃离的是无力改变自身境遇的自己,是在社会和亲人压力下摇摇欲坠的自己,是想要追求更好生活却没有明确蓝图的自己。在他内心,他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活得必须有意义,“上帝赋予每个人独特的天赋”[2],曾经是篮球明星的兔子对篮球相当执着,虽然无法成为篮球运动员,但他依然觉得自己除了篮球之外还有许多天赋。他仍然是个特别的人,他的人生必须有意义。不过,如何挽救自己,如何让人生有意义?

兔子在追求自己生存意义的路上任性狂奔,然试问,他的追求真的现实吗?他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要往哪里去吗?初次出走时,兔子为车加油时加油员问他要去哪儿,兔子说自己也不清楚。员工回话引得兔子很是郁闷:“你知道,如果要去什么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动身前先想清楚要去哪儿。”[3]也就是说,兔子不晓得自己要什么。他没有真正认识自己,也没有正面与现实拼搏,而是根据本能和欲望行事,将不甘与向往转化为浅薄的物欲、性欲,食欲以及对宗教的渴求欲。这样目的不明的追求必然会失败。

而从根本上来说,兔子的逃跑动力是逃避死亡。他所畏惧的死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精神死亡,其定义是无法自我实现,无法自由,无法控制命运,无法活得“有意义”。另外一种是肉体死亡。这两种死亡互相交缠,互相影响,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小市民生活令他绝望,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热情一次一次被无情的现实所打败,兔子敏感脆弱的心灵需要一个宣泄口,因此他选择逃跑,亦即对抗自己“精神上的死亡”。逃跑就是他与现实作战的方式。“尽管他的极具破坏力的自我中心主义者的行为使得他并不能成为一个好人,但他仍然是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中心人物:一个不愿放弃的人,不愿像一个被打败的、哀怜的受害者那样向死亡投降的人。”评论者拉尔夫·伍德如是说[4]。他的逃跑有多剧烈,他就有多热爱生活。而肉体死亡又影响精神死亡,兔子在青年时更加畏惧精神死亡,中年后则畏惧肉体死亡,这也可以说明他的追求重点有所改变。他陷入了自我放纵,用肉体满足替代了精神满足,无可避免地被空虚麻木所侵蚀。

兔子啊,你为什么跑得那么快?因为如果现在不跑,就太晚了!太晚了!

(二)从逃跑到奔跑

总体看来,兔子的奔跑从逃避变成了宣泄:如果说第一部中他的奔跑或多或少与家庭相关,在后几部中他接受了自己的处境,不再想着逃离。富起来的兔子暴饮暴食,身材发福的厉害,为了对抗肥胖与心脏病他开始了“奔跑”。若说从前他为了自由,财富和爱情而跑,现在的他已经梦想成真,然而实现旧梦想给他带来的空虚反而多于满足,因为他没有新的梦好做。讽刺的是,随着兔子逐渐老去,他不再关注自己的精神是否死亡,而是转为关心肉体是否死亡。从逃跑到奔跑,兔子逐渐接受命运,直视无法逆转的时间,承认自己的渺小无能。这也体现了兔子放弃挣扎,心甘情愿地随波逐流。他从一只肆意妄为、不安于室的野兔变成了一只安常守故的家兔。

(三)奔跑的结果

讽刺的是,兔子的数次奔跑,虽然本质上是为了解放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实际上除了害人害己以外什么都没有得到。他想要爱情,却屡次抛弃妻子、情人和孩子,无怪乎有篇评论的标题就叫作:“是什么造就了《兔子,快跑》:将女性的泪水一饮而尽”。他想要金钱,可是奔跑前后他都只能做蓝领阶层的工作,若非老丈人去世,他接手汽车行生意后靠卖日本车大赚,也无法摇身挤入中产阶级;他想要宗教安慰,可是最初出走时曾经抚慰过他,令他有被上帝所眷顾之感的高尔夫球也不再为他创造奇迹。他想要健康,决定跑步锻炼,可却停不下暴饮暴食。最后,他想重温辉煌岁月,不顾身体去打篮球,结果心脏病发死去。

可以说,兔子主观上的奔跑欲望只导致了客观失败;懦弱如兔的他为了自己而奋力奔跑,结果却杀死了自己,他不仅对于改变生活无能为力,就连有所改变的强烈欲望(奔跑)也在经年累月的生活中逐渐磨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兔子想要救赎自己的努力是没有意义的,没有结果的,就算他曾经为了实现救赎而做了许多不符合道德准则的事情,到头来也只是无义的救赎。

(四)奔跑体现的生死观

死亡是人生的终极命题,任何人从出生那一刻都会迎来終焉。从时间发展上来说,兔子从开始奔跑的那一刻就是在奔向死亡。不过,兔子对于自己的精神死亡和肉体死亡保持着一种暧昧不明的态度。一方面,他畏惧死亡,关于死亡的幻想和消息总是令他紧张不安,还会通过跑步抵抗死亡;另一方面,他接受死亡,甚至有意无意地促成自己的死亡,特别体现在他无法自控的暴食上。

换言之,随着时间流转,兔子身上的生气也在随着奔跑欲望而慢慢消失。在《兔子,跑吧》中,兔子首次出走后,史密斯太太曾经这么对兔子说:“是你使我活了下来,哈利,真的,是你。一整个冬天,我都在与坟墓抗争。然后到了四月,我向窗外望去,看见一位高个子年轻人在我的园子里焚烧枯枝,于是我知道,生命还没有离我而去。这正是你所拥有的,哈利,生命。这是一种奇特的天赋,我不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它,但是我知道这是我们得到的唯一的天赋,是美妙的天赋。”[3]这个时候的兔子,正如史密斯太太所说,身上体现了蓬勃的生气和对于生的渴望。斗转星移,兔子身上曾经激励过他人的蓬勃生机——那种有价值的、象征着兔子的力量与向往的飞速奔跑已经不再;虽然已经富足起来,但是中年兔子仍然觉得日子过得不是滋味。老情人塞尔玛这样评论兔子,“你真是太宽宏大量了。你在什么地方都抱着知足常乐的态度,你认为那个不上档次的俱乐部和辛迪的那个令人厌烦的房子就是天堂...你只要活着就心满意足”。[5]对的,只是活着而已!今天过着充裕生活的兔子已经不再是多年前因为生活压力而跑的兔子了;表面的风光昭显了兔子内心的空虚,他满足了,他以为自己在享受生活,其实是生活消磨了他。可是他无力改变,也不想改变,便陷入日复一日的死亡恐惧。“生活。生活真够人腻歪的,可生活没有够的时候。害怕终有了结的一天,明天会有的害怕和昨天出现过的害怕是一样的。”[5]兔子跑不动了,这说明老之将近,儿放弃奔跑无异于自杀。兔子并不是不害怕死亡,甚至看到新生的孙女时,他心中也觉得孙女就像是一只送葬的小手,把他推得离死亡更近。可是,就算他已经很肥胖,健康已经很危险,他还是无力抑制食欲。“每当他想到死,他就想吃”[6]。他近乎毫无节制地大吃高热量食物,极力促成自己的死亡。

若将这种矛盾的生死观一言而概之,就是兔子对自身价值从十分看重到逐渐看淡。他很珍惜生命,却又可以像抛弃磨损严重的旧家具一样放弃生命。或许人只有面临死亡时,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正因为对死亡有极大畏惧,人才敢于活出自己的本性,为了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而疾驰。而理想已经死去的兔子已经无法努力,无法救赎自己,自然在人世间也没什么好留恋。

四、结语

厄普代克在演讲中曾阐明过《兔子,跑吧》的创作意图:“在内心对生活的欲望与外部生活可能带来的满足之间,两者是无法妥协的。你希望永远活下去,永远富贵,你有无止境的征服欲望,无止境的自由,而社会又必须建立严格的限制,约束它的成员。在个人愿望与现实之间,两者根本没有办法调和。我写《兔子,跑吧》就是想说:没有解决的办法。这本小说主要写的是‘跑’,在两者之间窜来窜去,直到最后,感到累了,筋疲力尽了,然后死去。这个问题也就随之解决。”[7]他写作并非为了审判或褒贬任何生活方式,而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人的真实处境。尽管兔子的奔跑经常是荒唐又不负责任的,然而我们正是从他长达数十年的奔跑中才能看到生命的力量,不屈与波折,从而思考如何面对死亡,又该如何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文楚安.《S》:厄普代克对“女性意识”的新探索[J].外国文学评论 ,1991(1):121.

[2]Cooper,Rand Richards.Rabbit Loses the Race[N],Commonweal; 1991(5).17:315,316.

[3]约翰·厄普代克.兔子,跑吧[M].刘国枝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9,241

[4]金衡山.厄普代克与当代美国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8

[5]约翰·厄普代克.兔子富了[M]苏福忠译.上海: 译文出版社,2008.433,369

[6]约翰·厄普代克兔子歇了[M].蒲隆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214

[7]转引自陈阔.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死亡意识及其现代意义[D].无锡:江南大学,2010,28.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江夏学院)

作者简介:吴晓晖(1989-),女,福建莆田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翻译。

猜你喜欢

死亡哈利
读《哈利•波特》有感
成为哈利·波特
好脏的哈利
哈利·波特在中国的20年
勇敢的哈利·波特
青春电影中的“死亡”母题解读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