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沈从文性爱描写的文化意义
2016-11-26徐榕徽
徐榕徽
文学评论
探析沈从文性爱描写的文化意义
徐榕徽
对沈从文而言,性爱即人的生命的符号,他的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两性之爱的描写。本文从边民性爱、都市性爱、佛经故事的性爱三个方面探析沈从文性爱描写背后的文化意义。
彰显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而性爱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在沈从文的创作中具有必不可少的价值意义。沈从文有相当部分的小说是以两性之间的关系作为表现内容,从而探索人性的本质,追寻生命的价值。本文通过对沈从文性爱创作现象的分析,探求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意义。
一、边民性爱——彰显自然人性与湘西儿女的生命力
湘西儿女热情大胆、自然奔放、敢爱敢恨,沈从文早期的湘西性爱书写就以极力渲染边地儿女的生命热能、尽情张扬他们鲜活的生命强力和自然人性为主旨。
《雨后》《阿黑小史·雨》《采蕨》诸篇的故事情节基本类似,描述了一对处于大自然环境中的湘西青年男女从调情到野合的过程。如《雨后》中,四狗唱到“大姐走路笑笑底,一对奶子翘翘底。心想用手摩一摩,心子只是跳跳底。”这是一种源于人性本能的挑逗,一种对于性的原始渴望。《采蕨》中年岁稍长的阿黑与少年五明,在山野中采摘蕨菜,嬉戏玩耍,打情骂俏,彰显出他们蓬勃的青春活力。然而“这些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如在《雨后》《阿黑小史》里,几乎到了恣肆无忌的地步,这在当时就受到过责难,至今也还有人将他们看成渲染色情的黄色作品。”在这些肆意大胆的性爱描写背后,沈从文呈现给我们的是湘西儿女对于性爱的简单理解以及敢爱敢恨的生活态度,没有繁复的想法,彰显的只是单纯直率自然的人性本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除此之外,沈从文早期湘西性爱创作中还有如《柏子》般更直接更露骨的描写:“肥肥的奶子两手抓紧,且用口去咬。又咬她的下唇,咬她的膀子,咬她的大腿……一点不差,这柏子就是日里爬桅子唱歌的柏子。…… 他把妇人的身体,记得极其熟习;一些转弯抹角地方,一些幽僻地方,一些坟起与一些窟窿,恰如离开妇人身边一千里,也像可以用手摸,说得出尺寸。妇人的笑,妇人的动,也死死地像蚂蝗一样钉在心上。”对于柏子性爱前的疯狂行为淋漓渲染,以及对于妓女身体的细腻描述,虽因给人以缺少节制的感觉而饱受争议,但背后隐藏着的对生命、生活的执着却不可置否。沈从文笔下有许多对于妓女的描写,她们大多来自乡下,为了维持家庭生计而做起了皮肉生意。《丈夫》中老七为了赚钱养家而每天接客,即使是丈夫来了也不例外。这看似悲惨的境遇下,实则蕴藏着以老七为代表的湘西妓女们对于自身家庭生活的重视以及对生活的执着。为了生存她们别无选择,活着就是最大的愿望,沈从文描写妓女和水手爱情的背后,体现出湘西儿女强大的生命力,如火如荼,不屈不挠。
二、都市性爱——批判都市文明和病态爱欲
较之湘西世界里健康的人性,都市里的性爱显得更加荒诞病态。初入都市的沈从文,情感与情欲都处于压抑状态,被压抑的原始冲动和所受的异乡屈辱、所感所思,在艺术的创作下转化成了一篇篇扭曲病态的性爱故事。
《绅士的太太》刻写了城市上层家庭的日常生活状态。作品以冷隽的笔调揭露了两个绅士家庭内部绅士淑女们的种种行径,尽意而穷相:绅士在外偷情,太太出于报复与另一绅士的少爷通奸;而这位少爷在与父亲的三姨太乱伦的同时,又与另一名媛定下婚约。小说以讥讽调侃的语调,揭示出上流社会道德伦理败坏,鞭挞了衣冠社会人性的堕落和扭曲,鄙斥当时都市的社会风气。现代文明压抑下都市人灵魂的变态,乱伦与通奸四处蔓延,故而沈从文说“大都会生活使我感到厌倦”,“城市中人生活太匆忙,太杂乱,……除了色欲意识以外,别的感觉官能都有点麻木不仁。这并非你们的过失,只是你们的不幸,造成你们不幸的是这一个现代社会。”又如沈从文写《有学问的人》天福先生与妻子的朋友发生关系,《某夫妇》中女子与丈夫的朋友发生关系,迷乱的爱欲书写背后是沈从文对都市道德堕落与腐化的鄙夷,是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
再如《八骏图》,文中的教授们一面对爱情与情欲嗤之以鼻,一面却又渴望着性欲。沈从文不是通过直接的性行为描写,而是以一些物品、动作来表现情感压抑下对性爱的渴望。教授甲枕边的《疑雨集》、《五百家香艳诗》,蚊帐里的香烟广告美女画以及窗台上的红色保肾丸小瓶子;教授乙很情欲地拂拭着从女人脚印上拾起的蚌螺壳上的砂子;教授丙目不转睛地盯着照片里希腊爱神肉体的凹凸部分……他们内心情欲冲动,但却不断压抑自己的本性,甚至还表现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他们为着所谓的面子、形象,将欲望寄托于性想象之中,表面远离性欲但实则极度向往。沈从文借助小说,表达对都市里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的不满,对压抑本能的性想象行为的抨击,对都市病态爱欲的批判。
三、佛经故事里的性爱——对爱欲的重释、苗族对生殖的崇拜
沈从文于一九三二、一九三三年间,模仿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写下了《月下小景》、《扇
陀》、《医生》、《慷慨的王子》、《一个农夫的故事》、《寻觅》、《女人》、《猎人故事》、《爱欲》等九个短篇,并以《月下小景》作为书名。但除《月下小景》一篇反映西南某少数民族生活外,其余八篇全部取材于唐代佛经类书《法苑珠林》。沈从文对佛经故事的重写,不是简单地复述,而是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动。在原有故事的大框架下,沈从文进行了适当艺术加工与改造,其中渗透着他的价值判断、苗族独特的生命伦理观,体现了对爱欲的重释、生殖的崇拜、生命的敬畏。
佛经故事里的性爱多是高洁神圣的,强调心灵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爱欲。《被刖刑者的爱》中弟媳因为爱丈夫而选择割腕自杀,把自己的血给他当食物;嫂子因为丈夫忽视了两人之间的爱情,而与带路的刖足男子相好,即使过着乞讨的生活也仍然相依为命、坚守不移。《弹筝者的爱》中无数人曾倾心于这个美丽的寡妇,然而这个寡妇最终却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其丑无比的弹筝人,因为他美妙的筝声、善良的心地。她们所希望的不是生理欲望的满足,而是两个人内心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是精神上的爱情。不同于湘西世界与都市的性爱,佛经故事倾向于塑造心灵上的爱欲,体现了两性之爱的高洁,这实际上是是沈从文对爱欲这一概念的重新诠释。
在苗族人的观念中,蝴蝶妈妈孵出了他们的祖先,“蝴蝶妈妈生下12个申狃蛋,由脊宇鸟艰难孵12年。最终孵化出姜央(人)、雷公、龙王、象、牛、羊、鸡、蛇、蜈蚣、山猫、虎、狗共12位兄弟。被苗家尊称为十二古祖神。”也有观点称,“苗族人认为盘瓠(狗)是他们氏族的起源”两种说法都是将动物作为苗族的起源,由此可见动物与苗族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从小受苗文化影响长大的沈从文,他的思想观念中自然也离不开人与动物的关系。《扇陀》、《一匹母鹿所生的女孩的爱》都是写母鹿喝了山中隐士的小便,从而怀孕,没过多久便生下半人半鹿的孩子。蝴蝶妈妈起源说中认为人和动物本是兄弟,因此人与动物的结合便是合情合理的,这是苗族生命伦理观在小说中的体现。不仅如此,人与鹿生子的描写实际上还是一种性暗示、性隐喻,其中蕴含着对生殖的崇拜。在苗族起源说中,蝴蝶作为一种卵生的动物,繁殖能力强且速度异常快;在盘瓠神话中,盘瓠与辛女一举生了六男六女,人们不仅崇拜他的威猛善战,更崇拜其旺盛的繁殖能力。而沈从文小说中的鹿可以说是蝴蝶和盘瓠的化身,饮尿而怀孕,月满就生出小鹿一只,有着极强的繁衍能力,这里潜藏着苗族人对生殖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寄托了对于生命延续的美好憧憬,体现出苗族人对生命的最原始的思考和关注。
四、结语
性爱描写是沈从文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探求它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意义,对于研究沈从文的创作有着重要意义。对湘西世界里自然人性的宣扬,对都市生活道德败坏的批判,对佛经故事中生命问题的思考等等,都是沈从文性爱描写中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不同环境下沈从文不同的价值维度。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