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资助帮扶生的“优”与“忧”及对策探究
——以广东省某高校计算机学院为例

2016-11-26五邑大学王英

办公室业务 2016年10期
关键词:对策探究资助育人高等学校

文/五邑大学 王英



高等学校资助帮扶生的“优”与“忧”及对策探究
——以广东省某高校计算机学院为例

文/五邑大学 王英

【摘要】本文对某高校受助学生做抽样调查,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受助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心理情况,通过分析受助生的成长与不足,探究高校资助帮扶的学生之“优”与“忧”,借鉴国内外资助工作的好的经验而提出深层次的帮扶策略。

【关键词】高等学校;资助育人;对策探究

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增加及资助育人政策和措施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高校的贫困学子通过“奖、贷、助、补、减”的资助政策体系享受到优先入学、顺利上学的权利和保障,越来越多的贫困生担任学生干部、加入党团组织、志愿参加公益活动并无偿服务等,很多优秀品质在贫困生身上显而易见。同时,贫困生的思想心里中存在自我、自卑、忧伤、渺茫(生涯规划方面)等不足,令人担忧。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培养身心健全的复合型人才也是高等(学校)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一 、高等学校资助帮扶的“优”与“忧”

广东省某高校计算机学院受助学生189人(含14.13.12级),本文对该学院113名受助学生做抽样调查,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受助学生的基本情况(性别、年级、专业、政治面貌、贫困程度、户籍农与非农、受助次数等)和思想心理状况(申请助学的原因、内心感受、对贫困的认知、受助资金消费的去处、受助后的变化、大学目标和学习努力情况等),具体如下:

(一)受助生基本情况调查。性别:计算机学院是工科学院,学生以男性为主,受助生男女比例为3:1。年级:14级是大一,13级大二,12级大三,11级大四(2015应届毕业生)。受助倾向于低年级。专业: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各有一个班,其它专业均为两个班。相对来说,通信工程(通信网络方向)受助生较好,基本一致。政治面貌(群众、共青团员、中共党员和预备党员):受助生大部分为共青团员,与资助面越来越大,群体多样化基本一致。贫困程度(一般、中等、特困):中等程度的贫困生占受助贫困生的44%,近一半。农村/城市:从调查中发现,贫困受助生较多是农村学生,只有不到两成的受助生是城市籍学生。加强和深化对农村学生的资助帮扶,是实现我国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有效保证。受助次数:学生按照年度期限申请资助,近六成的学生每年受助基本一次。从113名被调查的受助生的基本情况可以得知,工科学院受助生的类型和特点是:男性主导,倾向于低年级,大部分为共青团员,来自于农村家庭,且年度进行一次助学申请。这些基本情况,是贫困生的思想心理不佳的因素之一。

(二)受助生思想心理状况调查。九成以上的受助生申请资助都是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与大部分受助生来自农村的事实一致。

有一半以上的受助生申请助学的内心感受是期待并渴望助学金帮助自己顺利完成学业,减轻生活成本负担并努力积极面对实际困难。当然,在实际困难与机会的取舍方面,有的受助生的认知、思想、心理会出现个人利己倾向和保全利益行为,还有少部分受助生会因为申请助学金而感到自卑。受助生的积极与被动,反馈出资助帮扶的“优”与“忧”。八成以上的学生受助后带给自己的变化是坚强,而自卑次之,极个别的学生因为贫困带给自己的是忧伤。受助生的忧伤也让资助帮扶之忧显而易见。一半以上的受助生获得助学金后主要把钱作为生活费,平均用于学习生活或家庭的次之。与基本情况调查一致。获得助学金后三成以上的受助生更加珍惜现在的一切,更加懂得感恩,更加愿意帮助别人和学习更加努力分别位于其后。受助生的优秀品质逐渐明显。六成以上的受助生没有挂科,高数(必修)和编程(专业必修)挂科位其后。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帮扶是现实中解决其困难的直接途径,而对其职业技能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更是解决其成长成才的长远之计。

一半以上受助生的大学目标是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三成以上受助生的大学目标希望自己拿到毕业证、学位证顺利毕业并顺利找到较好的工作,对于贫困生大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的重点在于方向的引导和规划的指导等。

近八成的贫困受助生为了自己的大学目标能够做到自觉学习并自学相关的知识技能,还有贫困受助生为了创业为自己的人脉、知识、经验等做准备。资助帮扶推动了贫困生的优质成长,也进一步为教育工作者开展贫困生的成长成才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四成的贫困受助生的义工时间在21-50小时间,贫困生的助人 志愿者工作相对比较积极。以下答题可知大概:

11.你上大学至今最为骄傲或自豪的为自己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近三成的贫困受助生大学至今为自己做的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努力学习获得优异成绩,优质贫困生的称号来源于健康与努力。

四成的贫困受助生为别人做的最为骄傲或自豪的事情是帮助照顾他人,同最自豪的为自己做的事情一致,优质的贫困生的身心健康而积极。

13.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近三成的贫困受助生的人生理想是家庭幸福,生活美满,近两成的贫困受助生的人生理想是创业或有一份好工作。

14.你对助学金工作有没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近一半的贫困受助生对助学金工作没有意见或建议,近两成的贫困受助生对助学工作流程不完成提出异议,其自我标准和要求也反映了该群体的严格严肃认真等优秀品质。

综上所述,高校资助帮扶使得贫困生逐渐成长,其在学习、意志、态度、生活等品质方面表现有“优“,但是其在性格、人格、大局、自信等品质方面表现欠佳,其“忧”亟待解决。结合工作实际,针对贫困生的利己主义问题可以开展“有劳有偿”实践,针对贫困生的自卑和就业可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实践指导。

二 高校资助帮扶“忧”促“优”的对策

高校资助帮扶存在学生获得资助帮扶前的自卑、获得资助帮扶后的自我等问题。因此,一方面,借鉴国内外资助帮扶有效经验,让贫困生参与“有劳有偿”实践,推动其从被动成长到主动成长的角色转变;另一方面,加强对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和指导,使得贫困生从为生存奋斗到为梦想奋斗。

(一)借鉴国内外资助帮扶经验,使得贫困生“有劳有偿”,从被动成长到主动成长。在实际困难与机会的取舍方面,有的受助生的认知、思想、心理会出现个人利己倾向和保全利益行为,还有少部分受助生因为申请助学金而感到自卑。针对此困惑,一方面,可以借鉴台湾高校的工读劳作教育制度,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精准化。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贫困生重构价值观与生涯发展关系,让其为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目前各高校勤工助学过程比较简单,即主要含学校岗位需求统计、下发岗位招聘、学生自荐或推荐、勤工面试和试用、工作反馈与报酬发放等环节。不同于国家助学金和社会类助学金,勤工助学的资金投入不多,学生获得勤工的机会比较容易,而其获得助学的途径必须通过自己劳动才能拿到报酬,是各类助学金中唯一有劳才能有偿的助学金(一般为每小时8元,每周不能超过40小时)。实践证明,通过勤工助学获得资助的大学生在毅力与利益方面更加顾全大局。针对目前部分贫困受助生的利己主义和重利益倾向,建议将高校勤工助学的目的、组织、聘任、培训、发放、考核等环节深化、细化,增加勤工报酬(以小时为单位),让贫困生从被动受助(不劳而获)转变为主动成长(有劳有偿)。台湾高校的工读劳作教育制度,即台湾各大高校尽量最大限度在校内提供各种适合学生胜任的工作岗位,学生按照经济需要和个人爱好分别向学校提出申请,依据自身劳动获得工读助学金完成学业,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爱护校园的观念和情感,增强其动手劳动能力,促进其了解教育的真谛,同时更好地帮助有实际经济需要的大学生完成学业。借鉴该制度,内地高校勤工助学的目的则是让学生在正常课程之外参加劳动服务的基础上,推行劳作教育建立“完人”的教育训练,从而让学生在治学之外学会做人;组织保障则是在学生事务科统筹的基础上,由人事处、学院为每个勤工学生配备导师,负责勤工学生的工作指导、教育管理、考核评价等,由财务处协调核拨为数可观的勤工助学经费;学生勤工助学的种类和选聘分派则是在高校各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由学院和学生事务科勤工助学处统一办理。对于勤工的学生类型,可以按照勤工的时间长短划分(台湾东海大学学生工读劳作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含全程工作、每日工作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上限为15小时、临时性),对于勤工学生的选聘与分派,保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通过表格申请、资格审查、面试、见习实习、聘用等环节完成;勤工学生的培训辅导则是在现有的事务科与辅导员教育的基础上,借鉴台湾高校视工读为另一种形式的选修课程,制定既适合工作需要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工读培训计划和辅导活动,以期收到“寓教于工读”的效果,内地高校也可通过教育培训(岗前训练、储备训练、在职训练、工作经验交流等)和导师辅导(灌输“勤工服务”的概念,落实勤工劳动的“教育功能”)的做法,使得勤工的学生在实践付出与体验中建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打破工作贵贱的误区,明白“勤工是一种服务,一种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换取酬劳”,导师也集身教言传于一体,用“作之师 作之亲 作之友”的胸怀接纳学生的无心之失,减轻其因贫困产生的心理压力等;考核评价则是在现有事务科和各职能部门考核的基础上,贯彻奖惩分明原则,对未达到考核分数的勤工学生取消其勤工资格,对于勤工表现和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证书和奖金奖励,如台湾东海大学设立东海大学劳作荣誉生奖、工读劳作全勤优秀奖学金、新生入学劳作奖助学金、劳作教育杰出学生奖等。

台湾高校的工读劳作,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和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途径,内地高校(勤工)助学类工作有必要借鉴该劳作模式,让贫困受助生在勤工过程中参与实际锻炼,了解并体会其教育意义,使学生的知识和人格更加完善、成熟与健全,进而对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有意义的影响,消除利己和利益主导倾向和行为。

而对于其它助学情况,可借鉴百胜餐饮有限公司通过肯德基餐厅平台成立的“曙光基金”为贫困受助学习搭建“学业资助加餐厅实践加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成长平台,使其摆脱自卑甚至不接纳自己是受助者身份的心态,变得自信、主动、热情,承担不同角色和责任带来的信心、欢乐。

(二)用生涯规划理论指导价值观实践,使得贫困生的职业价值观从为生存奋斗变为梦想奋斗。人的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社会主义24字核心价值观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贫困受助生的价值观则反映了贫困生的认知和需求状况,对其成长成才的动机有导向作用。针对高校受助生的“忧”,可用生涯规划相关理论指导该群体重构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使得其职业价值观从为生存奋斗到为梦想奋斗。

日本学者田崎仁把职业价值观分为九种类型,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通过对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44名硕士毕业生进行纵向研究提出职业锚理论,其指出职业锚实际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是自我意向的一个习得部分,划分为八种职业锚。高校和学院可通过访谈法引导贫困受助生探寻自己的终极职业理想,与马斯洛需要层次对照,梳理并明确自己的主导需要。

根据生涯实践,从职业价值观与生涯发展的关系得知,二者匹配意味着价值观既是追求成功的动力,也是克服困难时的意义;二者平衡意味着没有一份工作可以满足一个人所有的价值观,在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一定要对价值观进行排序,重要的不是在环境或工作中得到了什么,而是在经营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二者适应意味着价值观的满足需要能力的支撑,同时要考虑组织对个人的要求和期待,学会与外部环境价值观和平共处;二者接纳意味着要明白与己不同的价值观是潜意识的情结,别人如同自己不愿意被改变,要做的是接纳而不是对抗。由价值观与生涯发展关系的研究可以帮助贫困受助生探索自己的价值观,解决某些生涯发展的困惑,化解贫困生身份的“难堪”,突破其生涯发展的心理障碍,用生涯理论有效调整自己面对困难、环境、要求、期待、改变时候的心态,让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从为生存奋斗转变为梦想奋斗。

贫困受助生的“优”与“忧”关系到资助育人的成效,更关系到国家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百年梦的实现。贫困受助生群体比较特殊,其在物质、精神、心理上更需要获得更多的关怀、关爱、指导,而大多数高校资助帮扶的方式停留在“济困”“授人以鱼”的层面,对贫困受助生的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心理辅导、自强自立教育等还比较薄弱。期冀可以通过对高校贫困受助生勤工型“有劳有偿”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探究,让该群体成长之“忧”转化为成长之“优”,努力成为国家需要的身心健康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建美等.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2]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民族地区高校能力发展性资助育人的现实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7).

[3]斐巧玲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09(6).

猜你喜欢

对策探究资助育人高等学校
绿色环保水处理技术探究
当前大学生辍学现象的多重表征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若干思考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