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甄嬛传到琅琊榜娱乐新闻中的文化视角“擦亮”观众的审美眼光
2016-11-26凃秋晨
凃秋晨
从甄嬛传到琅琊榜娱乐新闻中的文化视角“擦亮”观众的审美眼光
凃秋晨
【摘 要】古装电视剧一直是电视机屏幕上的一个“常青”类型剧,出彩的服装造型,古雅的台词,使这个“老瓶装新旧”的题材总是具有新鲜感。古装剧独特的造星优势和话题影响力使其在新闻报道中成为避不开的热点。纵观这五年来的报道重点的转移,我们可以发现,古装剧在良莠不齐的现状中,也悄悄面临着从娱乐载体到更加偏向于文化载体的转身。
【关键词】视角 审美 新闻 文化 古装剧
一、良莠不齐的大背景下,甄嬛传开创IP剧“正剧范”改编先河
2011年于正推出的《宫锁心玉》,虽然捧红了冯绍峰和杨幂的“峰幂”组合,但是在两人借八卦炒作迅速寻求大屏幕发展后,这风靡一时的“古代言情剧”在之后几年就没有再掀起什么话题了。反观同样是在2011年推出的《甄嬛传》,却用一个言情剧的剧本,拍出了正剧范的经典,开造了ІP剧改编大获成功的先例。
该剧以其精心大气的服饰道具,专业指导的礼仪规范受到广泛好评。古装剧拍摄请礼仪顾问跟组,也是《甄嬛传》热播后才兴起的风潮。从《甄嬛传》到《琅琊榜》,再到《芈月传》,张晓龙和李斌带领的礼仪顾问团队,成了幕后揭秘中一个重要的采访对象。台湾著名综艺节目《康熙来了》还专门请到剧中的礼仪指导,同时也是温太医的扮演者张晓龙,还原剧中各种“小主”请安礼和介绍这些礼仪规范的背后依据。
还有媒体在报道中披露,张晓龙毕业于中戏的古代史专业,曾研究各朝各代礼仪十余年之久。这样“专家型”娱乐采访对象的出现,对于以往以演员为主题采访对象的报道方式,无疑是一个颠覆。作为温太医和礼仪指导双重身份出现的张晓龙,在报道推出之后圈粉无数,也恰恰是因为他文史专家的身份,而不仅仅因为角色的魅力。
而在2013年,试图复制“话题炒作热播剧”的于正,推出了《笑傲江湖》。虽然从选角开始就话题不断,报道的关键词从“史上最胖小龙女”,到“史上最美李莫愁”,让这部剧在开播之前就赚足了眼球。但是当观众们实际看到被改编得惨不忍睹的剧情、张扬却毫无古典美的服装配色,还有过于现代化无厘头的语言表达方式之后,前期炒作吹出来的热点效应就像“肥皂泡”一样迅速破灭了。
可见,近年来偏重文化性挖掘的报道氛围中,观众们渐渐形成了更挑剔的审美眼光,和更贴近经典的审美取向。更早一些被“埋没”的“正剧范”经典古装剧也纷纷被重新“挖”出来,网络重播率走高,比如《大秦帝国》,《大明王朝1566》等。这一趋势渐渐助推着娱乐新闻报道中的“文化”转型。
二、琅琊榜的收视“大逆转”和芈月传口碑“高开低走”
今年9月推出的《琅琊榜》,虽然因其严谨的制作班底和禁得起推敲的小说改编剧本被东方、北京两大实力卫视频道看中,在古装剧限制令的大背景下,仍然占据了下半年的紧俏份额。但在其开播之初,除了22分钟超长片花以外,没有进行任何关于演员八卦炒作,所以该剧的开始几集的收视率却并不算高。
但随着国庆期间的口碑发酵,《琅琊榜》收视率逆势上扬,形成了全民热议的话题剧。该剧虽然是架空背景,但是从服饰到礼仪的严谨态度,最终还是打动了审美眼光日渐提高的“中生代”观众。在接受采访时,导演侯鸿亮表示,他们就是希望在剧中传递一些传统文化的美感,“我们的服装参照的是唐朝之前的,道具则参照的是宋朝之前的。”
对于这部“演绎到位走心,服饰道具考究”的电视剧,新闻报道也走起了“专业范”,不仅关注到自《甄嬛传》延续下来的古代礼仪揭秘,还进一步扩展到了镜头语言对于古韵的全方位还原。可以说对《琅琊榜》的新闻报道,已经彻底脱离了传统娱乐新闻中以“剧组演员为中心”的模式,而是主要关注电视剧中展示出来的中华经典文化。
接档《琅琊榜》,今年年底开播的《芈月传》,因其与《甄嬛传》相同的制作班底,在开播前备受期待。在初期报道中,媒体报道就已经开始挖掘该剧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历史知识普及,聚焦剧情背后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还原,从“芈”这个生僻姓扩展到楚国王室姓氏的介绍,甚至延伸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姓与氏的区别。
但是在开播十余集后,其口碑却呈现出“高开低走”的态势,其豆瓣评分更是一路暴跌到到5.1。观众的吐槽点多在于其“大红大绿”不符合历史原型的配色(有报道整理出与它历史时期相近的《大秦帝国》以及《汉武大帝》的剧照作为对比),情节设定不符合剧中人物所处的历史时期等。对此,《扬子晚报》在12月3日推出的报道中也有所反映。《芈月传穿对了吗?》一文中,记者采访到南京服饰史学者,对这部有明确历史年代定位的电视剧“挑刺”,比如对楚威王的冠冕、冕服中的“十二纹章”、战国时期妃嫔的发式等进行历史还原,并最终指出“该剧为了追求视觉效果犯了很多常识性错误”。
可以说,新闻报道和收视群的观剧取向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存在,对严谨考究古装剧的偏好,使得新闻报道对于剧中“文化元素”的发掘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而对经典国学的“大起底”,是也在帮助观众甄别真正经典的古装电视剧,让观众的眼光变得越来越“挑剔”。这几年来的新闻报道,正形成着一个以精良古装剧为切口,带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良性循环。可以说,更多深度报道的历史文化知识,“擦亮”了渴望回归经典的受众的眼睛,以电视为主要收视平台的中老年观众自不必说,以网络为主要收视平台的青年观众,也明显表现出了对真实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经典文化的推崇。
作者单位:(新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