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科举与诗文革新

2016-11-26谭去言

唐山文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时文官职科举考试

谭去言

文化观澜

宋代科举与诗文革新

谭去言

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完善,开始有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相比唐朝,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体现在,科举考试与选官用人的联系更紧密了,官高位多使得科举成为入仕途的最重要途径,宋朝统治者利用科举巩固了封建统治。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使科举对文学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尤其是散文、诗歌,最具代表性。这些从形式到内容,都在科举的影响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革新。

科举自成为定制开始,便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钱穆先生论述道,“我们若为唐以下的中国社会,安立一个它自己应有的名称,则不妨称之为科举的社会。……这一种社会,从唐代已开始,到宋代始定型。这一种社会的中心力量,完全寄托在科举制度上。”宋代是一个典型的“科举的社会”,“文治”的基本国策,与“以文取士”的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影响了整个宋代的社会风貌。科举制度从“开始”到“定型”,意味着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科举考试的方式、科目、内容,引导了读书人学习文学的方法和目的,并借此引起了文学从形式到内容的革新。

一、宋代科举概况

宋代科举制度大体承袭前朝,包括贡举、武举、制举、词科、童子科及宗室应举等名目。贡举又称作常选,由礼部主办,三年举行一次,是科举考试常科中最重要的部分。贡举包括进士和诸科,其中进士是整个科举考试中地位最高的科目。参加贡举考试的士子,先要进行州里的考试,称为取解试;取解试及格者再参加礼部的考试,称为省试;省试及格者方可参加皇帝的面试,称为殿试;殿试及格者,将被授予官职。武举是为了选拔武职人员,考试内容除了武艺和体力外,还要考“策”或兵书内容。制举又称特科,作为贡举的一种补充,由皇帝不定期下召举行,以选拔“非常之人”。制科是由大臣引荐人才,皇帝直接考试。词科主要用于选拔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童子科是为年龄十五以下者开设,用于选拔神童。宗室应举是为皇族特设的考试名目,按照参与者身份分为三种情况,称作“宗子三科”,即袒免亲有官锁应、非袒免亲无官应举、袒免亲无官取应。宋代科举在整体沿袭前朝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变化。相比唐朝而言,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科举地位进一步提高。

首先,科举考试与选官用人的关系更为紧密了。唐朝时期,殿试获取名次的士子,仍需通过吏部的铨选考试才能被授予官职,有不少人虽能考取功名,却迟迟未能借此踏入仕途。而在宋代,只有在宋初殿试获取名次者仍需进过关试才能被授予官职,太平兴国二年时期,免试而释褐授官开始称为定制。唐朝时期,士子要想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好的名次,社会声誉和门第往往比考试试卷本身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因此行卷之风大为盛行。虽然这种风气有时候能更全面地反映一个士子的水平,但是营私舞弊、拉帮结派的现象也更容易发生。宋初时期行卷之风仍然盛行。到了真宗、仁宗时期,考试方式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行卷之风才逐渐息止。这主要体现在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革新上。这些措施使得科举考试的结果更趋公平,门派现象也得到遏制。

其次,科举考试的名额增多,授予的官职提升,科举考试成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有唐一代,进士科录取人数达6656人,而且及第者只被授予从九品的小官。而到了宋代,仅正奏名进士就高达四万余人,而且授予的多是从八品或者正九品的官衔。科举及第者倍受重视,可越级提拔,高科及第者提拔速度更快。宋代进士授官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太祖初期。太祖初期仍循唐制,进士及第者每年不到三十人,而且授予的官职较低,即使状元也只能得到从八品的官职。第二个阶段是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到仁宗嘉右二年期间,每期的进士录取人数都非常多,而且授予的官职也开始提高,可高达正七品。最后一个阶段是太宗淳化三年到宋末。这期间授予的官职总体上稍稍降低,但整体上仍高于唐朝。而且殿试也从仍有不及第者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只评名次、不淘汰人员的考试。加之有宋一代科举录取人数之多,授予官衔条件之优渥,自然成为了广大学子入仕途最重要的途径。

最后,宋代统治者利用科举制度更深地巩固了统治。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科举扩大了统治阶层的社会基础。统治者通过加强科举取名与考试本身之间以及取名与选官用人之间的关系,使得一批有真才实学的平民子弟尽归朝廷所用,这样就进一步冲击了世家大族的力量,使朝廷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以文取士的结果,是官吏的整体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这使得国家的典章制度也得到更好的完善。其次,科举使统治阶层加强了文化教育。宗室应举使得袒免亲不能像唐朝一样直接被授予官职,必须进过科考才能进入仕途。虽然给予袒免亲的考试条件十分优渥,但是在用人方面,却仍然有着严格的限制。这在保障了皇族利益的同时,又避免了“宗室之祸”的发生,维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最后,用人的权利集中在了皇帝手中。殿试在宋代成为定制,这表现出皇帝对于科举的重视程度,激励了天下人参加科考。同时殿试也防止了主考官营私舞弊,这一系列措施都在客观上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二、科举带来的诗文革新

科举对文学的影响更是直接而深广的,作为重点考察文体的诗和文,也都深深打上了科举的烙印。

宋代散文“抗汉唐而出其上,轶周秦而冠前古”,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缪钺先生在《全宋文》的序里写道:“宋代文章,有别集流传者六百余家,如以无别集而文章零散传世者合而计之,作者将逾万人,作品超出十万”。可见宋代散文创作之丰盛。科举对古文的影响是复杂的。总体而言,古文因为科举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北宋时期,作为文坛领袖的欧阳修有意倡导古文,并借科考将这种主张广示天下。欧阳修主持礼部考试期间,一批优秀的古文家得到了赏识,他们的杰作一时之间被天下读书人纷纷钻研、效仿。而且古文本身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它们对于读书人文学素养与写作技巧的提高确有裨益,因此古文的地位迅速提高。其次,古文不再纯粹,开始沾染上时文的色彩。科举让广大士子的读书行为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时文的地位不可撼动,广大读书人心中仍是“以程文为本经,以诗、古文为外学”。古文借科举提高了地位,但仍需借助时文保持,这体现在古文与时文的融合上。这种融合一方面体现在科场之上士人对于古文及其技法的运用,在传播流布上,古文选本也借鉴了时文选本的方式。时文选本因对应试的直接性典范指引,被书商和学子追捧。古文也开始有了选本模式,并借鉴时文选本的方法,圈点标抹、附加评语。由于科举时文对于策论的重视,古文选本也多选择“论”体文。这种以时文的标准去评价、规范古文的行为,显示出古文的流行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科考写时文服务的。

两宋诗歌比起唐朝已经表现出衰落态势,这与科举制度的演变紧密相关。唐朝科举“以诗取士”,而到了宋朝却发展成为“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局面。北宋时期诗歌发展仍然比较繁荣,这与宋初诗歌仍是科考的重要内容紧密相关,加之之前沉淀的深厚的作诗传统,诗歌的研习仍是一种大规模的活动。西昆体在宋初文坛上掀起了巨浪。西昆体的创作者是一群馆阁文臣,更是广大学子争相模仿的对象。随着行卷之风的息止,漫游之风也开始衰歇,宋人更倾向于闭门苦读。唐诗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峰。宋诗的继续发展,只能通过求新来求得异于唐诗的新特点,由此宋诗产生了压险韵、怪韵、充满理趣、以文为诗等新特点,并且“诗话”这种诗歌创作与欣赏的批评方式,开始形成并逐渐兴盛。熙宁改革时期,王安石把诗歌从科考中剔除出去。但是这种自唐以来经过科考深化过的作诗传统,却并不是能够在这十五年中被轻易消除的。作诗仍是一种十分兴盛的活动。到了南宋时期,诗考时兴时废,总体上诗赋入科考的时间不到一半。因此这个时期,科考对诗歌创作的助力也大大减弱,南宋时期的诗歌创作整体下滑。

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科考内容也越来越严格化、程式化、工具化。再加上宋代儒学复兴、理学勃起,文学开始呈现出向内收敛的发展态势。宋代文学呈现出迥乎唐代文学的发展样貌。不同体式的文学开始出现新的变化。科举对诗文的影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出发。一种是科举考试对该文体的关注度。比如作为科考考试内容的诗歌,这种影响就是正面而直接的,因为受到广泛关注而发展。古文的发展与主考官的主张以及借此遴选出的文人的主张息息相关。另一种是科考方式对该文体的内部革新。比如应试诗要求“皆有所出”,儒家思想对科考的渗透进一步加深,这使得诗歌出现了“以文为诗”的新特点,诗中充满了理趣。而文为了更好地适应科场需求,也更加议论化,工具化,这正是因为功利化的研习方式所带来的诗文的变化。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450001

谭去言(1993—),女,土家族,湖北宜昌人,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时文官职科举考试
明代科举考试中的二三场
痛风的多组学研究进展
科举考试答案解析
谈时文阅读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宰相这一官职怎么来的?
“科举考试”
古代的任免升迁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
灵活运用时文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科举考试的投考资格——从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第25题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