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容变”的“双轨制”
——从《乡音袅袅》的用韵说起
2016-11-26宋立民
※宋立民
“守正容变”的“双轨制”
——从《乡音袅袅》的用韵说起
※宋立民
一、关于吴诗与赵书
“不薄新诗重旧诗,旧诗魂已系于丝。恍如风雨欺花韵,正待东君好护持”。
雷州是岭南文化重镇,而且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根基深厚。十几年来,笔者为邓碧泉先生写过两篇诗评,为邱春宝先生做过两部线状旧体诗词集的前记,看到周军等雷州籍的诗人的专栏,现在又见到吴成岱先生的大著,惊叹在南海之滨,“旧诗魂已系于丝”的局面已经改观。不敢说使得绝学中兴,至少,能够让全国诗词界刮目相看。
这次见到吴成岱先生的《乡音袅袅》,如见老友故交,我是七八级,“新三级”有许多共同感受,我们都是“应时而歌”的弄潮儿。所以,“立此存照”的纪实已经是历史的心影心响。吴先生的大作深入浅出,言比己出,恪守格律,无论道别、思亲、都书、游历、观影、唱和,均有韵味儿接地气。“高雅而不故作高深,灵动而不忸怩作态,通俗而不媚于庸俗”的评价十分中肯。
笔者想就当代作者写旧诗的用韵说几句话,基本点就是倡导“守正容变”的“双轨制”。
其实,“守正容变”的“双轨制”不过是老谱新诠,没有太多新意的。
说近了,中华书局2014年出版的“诗词中国普及读物”《怎样用韵》,说得清晰明白。说远了, 35年前,跟随华锺彦先生学习《古典诗歌的韵律与作法》,先生以鲁迅旧体诗为例,讲的言简意赅。再说一遍者,因为吴成岱先生在《乡音袅袅》的跋语里面提出“用韵无必要抱着前人的《平水韵》不放”的观点,深得吾心。窃以为《乡音袅袅》所依据的赵京战先生的《诗词韵律合编》对于当代的旧体诗词贡献之大,可圈可点,可感可佩。赵先生乃一功勋飞行员,转业后再中华诗词协会,其一大贡献是把《平水韵》按照字母顺序排列,让我们一目了然。
二十年前,台湾诗人的“新古诗”走进人们的视野(记得《诗刊》有专辑介绍)。有“新古诗之父”之称的范光陵认为,新古诗可以不尚平仄,以情意为主,提倡一种大众化的诗歌。他说:“我觉得更应该有新的东西提出来,多一个,就是保承古诗优美的地方,但是要把时代性加进去,把新的语言、新的思想加进去,不要陈腔滥调,新的形式不但可以和人民接近,而且容易翻译走向世界,所以,我一直在推动新古诗运动。”窃以为那是“失正”而“失范”的“矫枉过正”。1981年,华先生讲课时已经强调:按照格律——即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律有定对——是必须的,否则就不要打上律绝与词牌,但是东冬,庚蒸青、真文侵、元寒删等,经过这么多年的的韩愈普通话的进化、磨砺,明明可以合并,还要死守,就有点“形式主义”了。当然,有些老先生功底深厚,有些后学要求严格,我们衷心支持,这是“守正”的古典派,我们心悦诚服。但是,要允许“革新派”与时俱进。诗词界提倡的“倡今知古”与“双轨并行”实在是行之有效的上上策。
二、关于《词林正韵》
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词林正韵》(编者为清代戈载)里,分平上去入十九韵,已经从第一、二、三部的平声一东二冬通用,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通用声一送二宋通用,平声三江七阳通用,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声三绛二十三漾通用,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直到第十九部的入声十五合十七洽通用,把《平水韵》合并得不少,但是,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其实在某些不少词人的笔下,第六部的真谆臻文欣魂痕,早已与第十一部的庚耕清青蒸登、第十三部侵相通,第七部元寒桓删山先仙也早已与第十四部军谈盐添咸衔严凡相通。例如鲁迅先生的《送OE君携兰回国》:“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岂惜芳馨遗远者,故乡如醉有荆榛。”已经把“侵”韵与“真”韵合用了。其《无题》:“大野多钩棘,长天列战云。几家春袅袅,万籁静愔愔。下土惟秦醉,中流辍越吟。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萧森。”已经将“云”、“愔”、“吟”、“森”合用,是“文”韵语“侵”韵合用。再如毛主席给丁玲的著名的《临江仙》——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城:词韵:第十一部八庚;保安人物一时新。
新:词韵:第六部十一真;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人:词韵:第六部十一真;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兵:词韵:第十一部八庚;阵图开向陇山东。
东:词韵:第一部一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军:词韵:第六部十二文;
不仅是六部与十一部通押,连第一部都出现了,但是我们并不觉得突兀,因为在《中华新韵》十四韵里面,“东”与“兵”,与“城”是同在“十一庚”里面的。吴成岱先生的这部诗词集里,押新韵“十一庚”的占有颇大比重,如《咏丹霞山》、《离婚之痒》、《观电影〈金陵十三钗〉有感》《怀念黄霑》、《澳门掠影》、《咏刘翔》、《欣闻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有感》、《访洪秀全故居》、《联欢晚会拾趣》、《咏樱花》、《草根歌手符凡迪》、《访沙湾三稔厅》、《游集美学村》、《读〈长征百赋〉有感》等均属此类。
三、关于古风
笔者注意到,《乡音袅袅》中两首“五古”,一写登湛江军港的“昆仑山舰”,一写中山大学的绵绵情缘。无论是“蓝水疆域广,亮剑扫妖氛”,还是“今生无愧怍,俯仰天地间”,都写得自然流畅,得心应手。窃以为作为更加自由的古体,古风应该弘扬、加固、镀亮。或曰不要格律了,随便写就是“古风”,实则不然。
王力先生指出:唐以前的诗在平仄上没有明确的规则,因此古风确乎疑似“绝端的自由”。但有的人为了维护自由的精神并显示“风格高古”,着意避免律句,而且“尽可能多用拗句”。
如此便形成古风的两大特色。一是四种“三字尾”: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其中以“三平调”(亦即华锺彦先生所云“三平落脚”、“五七同声”)为最明显的特点。二是拗句平仄不交替,而是相因。或第二、第四字都仄、都平;或七字句中第四、第六字都仄、都平。
王力先生以《白雪歌》前八句为例:合乎第一种情况的有三句: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狐裘不暖锦衾薄。合乎第二种情况(同时也合乎第一种情况)的有五句:北风卷地白草折,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而且,不粘不对也是古风的特色之一,所以说其更加自由。
而且,唐诗里的佳作相当一部分都是古风,如“三吏三别”、《蜀道难》、《春江花月夜》、《白雪歌》等,但格律上的探究实在很少。好在王力先生《诗词格律》辟有专节,就用韵、柏梁体、换韵、平仄、对仗、杂言、入律的古风七大部分做了详细的辟讲,入门尚不困难。
但是,这里的“自由”有点相像围棋,落一个子就算是“会下”,但要下出名堂谈何容易。而且,可以说,越是“白”,越是要水平,因为像王摩诘,淡而有回味是大手笔。例如周作人的杂诗《白蛇传》:“顷与友人语,谈及白蛇传。缅怀白娘娘,同声发嗟叹。许仙凡庸姿,艳福却不浅。蛇女虽异类,素衣何轻倩。相夫教儿子,妇德亦无间。称之曰义妖,存诚亦善善。何处来妖僧,打散双飞燕。禁闭雷锋塔,千年不复旦。滦州有影戏,此卷特哀艳。美眷终悲剧,儿女所怀念。想见合钵时,泪眼不忍看。女为释所憎,复为儒所贱。礼教与传统,交织成偏见。弱者不敢言,心中怀怨恨。幼时翻弹词,文句未能念。绝恶法海像,指爪掐其面。前后掐者多,面目不可辨。迩来廿年前,塔倒经自现。白氏已得出,法海应照办。请师入钵中,永埋西湖畔。”周知堂在用五古议论,却是憎爱分明,朗朗上口。最后居然成了汉奸,个中原委,岂是“失败主义”、“爱惜羽毛”、“乐感文化”几个词汇所能概括了的?
相形之下,“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就不能够说是“古风”,因为“打油”的气息过于“现代”而且太过“现实”。同样,“红包书记”丁仰宁的忏悔诗:“三年光阴似飞梭,断送前程一瞬间;不该当初图名利,党的重托抛一边”也不能叫“七古”,因为最多是顺口溜。至于山西运城盐湖区人大主任李治作人大常委会报告,用“五言诗”写了6000字,可以叫做押韵的公文,也无法列入“古风”序列。所以,人民日报刊文称“公文表述不宜浮华”,而中国青年报发表题为《人大报告“诗朗诵” 政府报告“快板书”?》则直言这是对人大会议的亵渎,把严肃的事情庸俗化。
总之,雷州半岛能够出现吴成岱先生这样的“跨专业诗人”,是湛江的荣耀。而就用韵而言,赵京战的小册子轻便实用,大可随身携带。上海古籍的《诗韵新编》可以用来搜索词汇,便于引发思路。而山东大学周鸾昌先生的《诗词平仄韵汇》则是严格按照《平水新刊韵略》的韵序,将《新华字典》上的全部单字编入106个韵部里,再增补1300余字,为走“守正”路线者的必备韵典。三者结合,则向吴成岱先生看齐指日可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