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建忠“善译”理论中的读者意识

2016-11-26

长江丛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译者译文原文

陈 娟

马建忠“善译”理论中的读者意识

陈 娟

马建忠的“善译”理论对中国的传统译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近年来,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均阐释了该翻译标准的价值,并指出“善译” 标准不仅仅促进了我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发展,而且对现当代的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在积极肯定其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参照现代读者反应理论,就其中蕴含的“读者意识”提出个人粗浅见解。

善译 价值 读者意识

一、理论介绍

《清史稿》记载:“马建忠,字眉叔,江苏丹徒人。少好学,通经史。”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马建忠向清廷上奏《拟设翻译书院议》,在这一奏折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善译”标准:“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粗深奥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己。”意思是翻译不是想当然的事情,任何翻译在下笔之前要做到彻底了解原作的意思、语言和语调,以及译者对于原作的态度、情感均忠实于原作作者;其次,从词句篇章的意思到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从原作体裁特色到作者写作风格,译作均应与原作一致;翻译完成之后,还要看译作读者的反应是否与原作读者的反应相一致,比如读者对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文章对读者带来的感想启发等等。可见马建忠的“善译”标准为当时的翻译实践带来比较全面的理论指导。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者将之与现代翻译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有褒贬有抑扬。正如“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人提出的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不会“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应当在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的翻译理论才能日益完善。

二、“善译”中的读者反映意识

“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阅者”也就是“读者”,而“阅者所得之益”,即“读者的反应”,可诠释为:译者如果做到这些,而且读者从译文中获得的收益或反应和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所获得的相一致,那么,这样的译文就可以称得上好的译文。这句话恰好透射出了读者反应意识。有学者认为:马建忠的“善译”理论已经旗帜鲜明地标举出读者和读者反应意识,并以此为参照标准来判断“译成之文”是否可以称得上是“善译”。由此可见,马建忠看到了读者反应的重要性,本文对此深信不疑,但是细读其中含意,仿佛这一点对现代读者反映理论并没有具体价值和意义;而且就其意思来看,所反映出的“读者意识”颇有几分极端之意。

“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一是没有意识到译文的多样性。同样的文本面对不同的读者群译文必然有所差距。面向少年儿童的译文与面向学者专家的译文措辞定当不同,读者反应必然有所区别。所以,不同的读者应当对应不同的译文,可谓“量体裁衣”,其中各类读者反应必定不能达到一致。二是忽视了同一译文读者反应的能动性和多样性。“善译”理论认为好的译文应当做到读者的反应与对原作的反应一致。这一标准绑架了译文与读者的反应,认为读者的反应是由译者一手操控,或者是由译者负责而不是由读者主观、能动的产生。此时,读者反应成了一种可操作的行为或者是一种因变量而不是自变量,意思是译本与原文应当带给读者同一反应,反应不同则是译文与原文不一致,即达不到“善译”的原因。这与现代读者反应理论是完全不同的。

读者反应理论既注重读者在阅读中的解释又注重对于读者阅读活动的考察,肯定了读者自身意图对解释的合理性的同时,摧毁了文本的统一性和客观性,把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对作品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的、历史的和个人的原因。读者反应理论既强化了阅读主体的功能,又弱化了作者的权威话语,无论是原作还是译作,自从作者的思维中诞生那一刻起就有了自己独立的生命。背景不同、认知不同、价值观不同的读者其反应理所应当出现差异。然而,综上所述,“善译”理论的读者意识并非如此。

三、结语

本文首先解读了“善译”理论以及其中的读者意识,并与现代读者反应理论作了简单对比,以期发现其中细微差距,达到客观看待马建忠“善译”理论的目的。因为没有一种翻译理论是完美的,不能过分夸大其意义也不能否定其价值。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金菲.关于马建忠“善译”说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总结和新解[J].2012.

[3]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议[C]/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梅美莲.马建忠与等效翻译[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6):42~43.

[5]叶艳妮.重识马建忠“善译”理论之现代价值[J].语言研究,2015.

[6]王洪涛.中国传统译论基本理念的嬗变与衍化——马建忠“善译”理论之现代诠释[J].外语学刊,2005(1):89~90.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

陈娟(1991-),女,山东泰安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