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特解读提升语用智慧——对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的思考

2016-11-26

长江丛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语言

高 枫

独特解读提升语用智慧——对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的思考

高 枫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文本的芳草地一路探幽揽胜,提升语言文字运用的智慧,教师就要慧眼识珠,深入钻研文本,用独特的视角解读文本,看到学生看不到的语言风景。笔者从“把握文体特点,习得语言技巧”“关注前后联系,发展语言思维”“体会情感渐变,积淀语言材料”三方面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了依靠独特文本解读,提升语用智慧的具体做法。

文本解读 独特 语用

每每外出听课,总会心潮涌动,有时为老师挖掘的文章主题情感而共鸣,有时为老师所构筑的课堂意境而陶醉,有时为老师精巧圆融的教学设计而赞叹,有时为老师凝练诗意的教学语言而欣悦……一句话,老师们的课,总有一处或几处让人心动。凝神反思,为什么能让听课者心动呢?无疑是与上课老师们独特的文本解读有关,这种解读常能及常人之不能及,达常人之不能达。但是细观当前课堂却经常发现,很多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或一味模仿名师的教学,不能真正引导学生在文本的芳草地一路探幽揽胜,文本的语用价值还没有得到更大的发挥。而2011年新版课程标准对“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作了明确的强调,这使得语文教学真正拥有了具体的目标。围绕核心目标,加强“语用”训练,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因此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让语文课程成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首先必须依托文本,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用独特的文本解读,去引领学生发现语言的奥秘,提升语用的智慧。下面以几篇课文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对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把握文体特点,习得语言技巧

《滴水穿石的启示》(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是一篇典型的说理文。从语用的角度出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很多老师都安排了仿照课文,写其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就的事例。老师们也意识到在仿写的时候,关注文体的特点,做到举例典型、高度概括。但是如何指导学生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在课堂上体现得不是很明显,学生还是无法真正明白如何仿写。

笔者以为解读文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习得语言的技巧。

(一)仿照结构

在叙述三位名人的事例时,作者都是用这样三段论式的结构:人物的身份→“滴水穿石”的具体做法→取得的成就。这种结构可以模仿。

(二)仿照句式

如仿:“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写:“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痴迷于昆虫研究。他逮蝴蝶,捉甲虫,捡石子,不顾父母的责骂,坚持研究,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科学巨著《昆虫记》。”

仿:“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正是因为齐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写:“现代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在他数十年的科学研究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对炸药的研究。就是弟弟在实验中被炸死,父亲在实验中被炸成残废,也仍然坚持亲自试验。正是因为诺贝尔坚持不懈地研究,才发明了爆炸力更强大的炸药,为人类留下许多宝贵的物质和精神遗产。”

(三)仿照语言

说理文的语言平实、简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记叙文的语言风格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文章更多使用短句。教师只有准确识别文体的类别,并对不同类文体的主要特点有所认识,才能在此解读的基础上,思考把握这一类文体的语言风格,并根据学段目标,确立教学目标与内容,从而实现文本语用价值的最大化。

当然,这只是备课时深入解读文本语言的思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把这样的理性归纳从有血有肉的文本肌体中抽离出来。教学时还要还原到细节,还原到人物在彼时彼境下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让情感体验与表达方法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让语用穿上有情有趣的感性外衣,以最接近儿童的方式达到最大的效果。

二、关注前后联系,发展语言思维

《少年王冕》(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是根据《儒林外史》第一回改编的,课文记叙了元末明初书画家王冕少年时代勤奋学习,刻苦学画,孝敬母亲的事例。文本首先是要传达情感的,然而传达情感的载体只有一个,那就是作者在写作时所选取的内容。不同的内容一定会传达不一样的情感,即使感情相同,在程度上也会有差别。而不同的内容,作者自然会选取不同的语言文字进行呈现。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很多老师都能够发现少年王冕的两个特质:孝敬母亲、勤奋学习。但是对于课文中有一处描写雨后美景的语段,却觉得很不理解。在教学的时候把这部分独立出来教,缺乏与前后文的联系。

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的环节:

(1)雨后的景色美吗?默读课文,圈画出你觉得美的景色,写写批注,然后再交流。

(2)王冕为什么能够发现如此美妙的景色,并且立志学画?

(3)你觉得,经过三、四年的自学读书,王冕明白了什么道理?

这样环环相扣的设计,把学生一步步引向思维的深处,自己发现语言的秘妙。《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在学生感受、理解不到位时,给予提升,这就是引领。结合品读文本,引领学生读出:正是由于三、四年时间的刻苦自学,王冕才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欣赏美,并且激发了表达美的欲望。如课文所述:“古人说的‘人在画图中’,真是一点也不错。”也正是由于三、四年时间的刻苦自学,王冕才能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勉“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同样,正是由于三、四年时间的刻苦自学,王冕才明白了:真正的孝顺母亲,不仅仅是“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更是靠自己的双手和本领,养活母亲,让母亲少为家里的生计担忧。至此,文本几个部分的主题就能一脉打通,顺理成章地理解了。景色描写、勤奋学习都由孝敬母亲这一主线贯穿起来,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也正符合《儒林外史》将王冕这个人物形象放在开篇的目的,“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王冕读书不是为了博取功名,而重在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承担家庭的重担。而“孝”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主流、积极思想。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将自己深度解读文本的理解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将与文本对话的更多机会留给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发展他们的语言思维,逐步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品味名篇意韵,培养语言感觉

《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是根据作家萧红的散文改编的。文章记叙了萧红小时候在祖父的院子里度过的一段自由、幸福的时光。

教学时,很多教师都能发现课文中“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黄花,就开一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这一片段在句式上的特点,如何更好地用好这些句式,更大限度地发挥这一经典片段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的作用呢?笔者在教学时,结合全篇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读了这一段,你觉得祖父的园子又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这个片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再读读这一段话,说说为什么会有那么自由的感觉?

(3)作者是怎么写出这种自由感的?先划一划,再和同学交流讨论。

(4)你能用上这其中的几种句式,再写写在萧红的记忆里祖父的园子里还有哪些景物是活的,是自由的?

学生写:“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葡萄紫了,就像喝醉了酒似的。蝴蝶飞了,就像在跳舞似的。蚂蚱跳了,就像在比赛跳高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红薯愿意生几个娃就生几个娃,愿意长多大就长多大,若它想撑满整个园子,也没有人管。蜂子愿意采多少蜜,就采多少蜜它若要把整朵花摘去,也没有人管。蚂蚱随意地跳,一会从这边草丛跳出一对蚂蚱,一会儿又从那边草丛蹦进来一只蚂蚱。它们下次要跳到哪儿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但是,教学的脚步不能止步于此,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就要带领学生去关注语言、咀嚼语言、品味语言,全身心地沉浸于语言之中,品尝出名家名篇所特有的语言味道。或许在文本探幽揽胜的路上,我们还可以带着孩子们走得更远些。

(5)刚才我们写的是祖父园子里的景物,那么这与描写萧红的童年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6)在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一些,像小萧红一样的淘气包呢?能不能也用上这几种句式刻画一个淘气包的形象?

教学时,教师将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在合适的情境中激活、运用,促进学生语言智慧的发展,语言感觉的培养。根据这些特点,引导学生继续进行语用的练习,结合课文写《童年趣事》或《瞧,这个淘气包》。学习名家名篇“既要能入乎其内,又要能出乎其外,既要从文本中取法,又要不为某种程式所囿,要从固定的程式中跳出来。”依靠独特的文本解读,学生语言的感觉在潜移默化中被唤醒,这就是学生借助文本探幽揽胜所形成的语感。

在备课的过程中老师们遇到文本解读的疑惑点,都会翻阅教学参考书,但是有些时候参考书上的解读太过抽象、笼统,看得我们还是一头雾水;有些时候参考书上的解释是对的,但是却唤不起我们内心的感受,这样教激不起学生灵魂深处的颤动。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细读文本,用自己独特的解读去发现蕴藏在语言中的奥秘。在细读文本时,我们语文老师要从语言表达的形式来探究文本。因为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所有的形式都不是形式,形式有时是更大更高级的内容。通过文本的语言形式,找到开启语言之门的金钥匙,学生就会在老师的引领下获得更多发现语言密码的乐趣,从而提升语用的智慧。

[1]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何伟俊.唤醒与对话[J].语文教学通讯,2013(3).

(作者单位:无锡市蠡湖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语言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背课文的小偷
基于文本挖掘的非传统文本批评话语研究
语言是刀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有我语言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