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事故灾难应急管理能力研究
——以“7·23”甬温线动车事故为例

2016-11-26徐婉鸣

北极光 2016年8期
关键词:灾难问责危机

文/徐婉鸣

政府事故灾难应急管理能力研究
——以“7·23”甬温线动车事故为例

文/徐婉鸣

事故灾难作为突发事件之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有严重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开始建立并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如何应对危机直接关系到政府在民众心中的权威地位和良好形象。本文以“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为例,从应急准备、应急执行、应急效果三个方面分析了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事故灾难;“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应急管理

在危机事件应对网络中,政府始终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然而我国出现的一些公共危机中暴露出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事故灾难事件,以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为例,从应急准备、应急执行和应急绩效三个方面,分析政府在事故应急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分析

(一)应急准备

应急准备不足是我国应急管理中日益突出的问题。现有的高铁应急管理的机制上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预警机制不完善,缺乏对高新技术和设备的风险分析和评估,对高铁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故未能做到快速、准确的预测,发布危险预警;缺乏高效、紧密的社会应急联动机制。我国的铁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无可依据的固定应急救援模式,对政府形象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应急执行

1.应急管理社会参与度不高

全社会的风险防范意识、危机意识十分薄弱。民众在危机撤离和救援中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和处理能力,自救互助知识和能力薄弱,社会整体危机应对能力不强。救援现场一些工作人员应急处置被动、能力欠缺,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铁路部门对职工的应急管理处置的教育、培训和演练工作不充分。

2.未及时公开信息

事故发生原因、搜救进展、伤亡人数、善后工作、事故责任追究等方面都成为网友们的深刻质疑对象,网络谣言散播。面对种种社会舆论,政府任其发展,没有主动做出澄清,导致政府形象严重受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此番不当言论给政府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3.行政问责制不健全

首先,行政问责主体单一化。铁道部采取内部官员问责制,未经司法部门认定就清理现场体现了司法问责的缺失。其次,事发后仅仅对行政领导问责,全责划分不明确也使得事故调查报告在将近半年后才公布。再次,问责程序不规范。问责过程公开度不高,降低了问责的公正性。最后,行政问责法的缺失,使得行政问责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而出现问责官员不明确、问责结果失误等问题。

(三)应急绩效

首先,参加此次事故抢险救援单位和人员繁杂,在没有统一指挥的工作部门的情况下,导致应急响应中出现了“自组织”现象。尽管参加救援人数不算少,但是不同单位和阶层的人员专业知识背景不同,不能有效协调与沟通,导致分工不明确,现场救援秩序混乱。其次,参加救援的不同单位的人员危机意识不强,且大都缺乏救援专业知识和专业工具。因此,尽管救援人数不算少数,但是救援的效率不高。救援人数不算少,但救援结果并不理想,效率低下。

二、事故灾难应急管理建议

(一)提高全社会危机意识

从此次事故应急过程来看,各个应急管理部门都有其各自的预案,但因为没有一个统一领导的协调指挥系统,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清晰,分工不明确,导致应急效果不尽理想。应急网络主体要居安思危,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整个社会的事故灾难应急教育和培训,培养公众的危机预防意识。公众的危机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政府应急管理的效果好坏。

(二)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与民众沟通

第一,争取舆论主动权。为避免社会公众产生恐慌情绪,应当随事故救援和调查的不断深入有序地发布信息,以获得社会大众对政府所做努力的支持。第二,在新闻发布会上,危机发言人必须掌握应对媒体的必要技巧,保持冷静地处理复杂问题。第三,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政府“喉舌”的作用,及时澄清网络谣言,尽一切可能压缩消极信息的传播范围,利用新闻媒体将公众的情绪引导到积极健康的轨道上来。

(三)完善事故灾难官员问责制

首先,使问责主体多元化。发挥人大、司法部门、主流媒体的应有问责能力。要通过严格公正的司法审判程序,纠查出在舆情事件中直接负有重大司法责任的政府官员,以及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其他责任人,一并进行法律惩处。以消除公众内心深处对政府官员这种不负责任行为的强烈不满,同时这样也可以赢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其次,要制定并完善行政问责法,详细规定问责主体及权限责任范围,使问责过程具有法律保障。

三、结论

事故灾难既有危害的一面,也有机遇的一面。政府危机管理行为实施的方式和成败结果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合法性及公共形象。政府理所当然应该进行认真总结和评估,一方面要总结成功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应该与群众真诚交流,分析“失败”教训和暴露出的主要问题。这将有利于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维持政府良好形象。受理论水平的限制,本文仅对政府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浅层次分析,缺乏系统、全面的阐述,有待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做进一步的研究。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Z],2006.

[3]张海波,童星《应急能力评估的理论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4期.

[4]孙文波.我国事故灾难应对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2012(5).

[5]袁文英,韩洪宇.从“7·23”甬温线动车事故看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1).

[6]刘霞,向良云,严晓.公共危机治理网络:框架与战略[J].软科学,2009(4).

[7]陈力予,陈国权.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及其对问责程序机制影响的研究[J].行政论坛,2009(1).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徐婉鸣(1993—),女,汉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行政管理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

猜你喜欢

灾难问责危机
雷击灾难
让事故问责生威
监督执纪问责如何“备豫不虞”
“滥问责”的6幅画像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对“数字脱贫”要问责
“危机”中的自信
灾难不是“假想敌”
防范“抗生素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