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小说书名的广告意义
2016-11-26程国赋
程国赋
(暨南大学 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中国文学研究】
论明清小说书名的广告意义
程国赋
(暨南大学 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在小说出版业相当发达的明清时期,小说创作、流传呈现明显的广告色彩,这在小说书名上得以充分体现。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探讨明清小说书名的广告意义,分析小说作家的广告手段,以“奇”、“异”、“怪”、“艳”、“才子”、“才子书”等词语为小说命名,在小说书名中增加序号,借助名家进行宣传,或在书名中增加修饰语等等,并通过考察明清小说书名的广告意义,探寻商品经济发展给小说创作、流传所带来的深刻影响,考察明清小说发生、发展的真实历程及其演变规律。
明清小说; 书名; 广告意义; 奇书; 才子书
明清时期图书出版市场竞争激烈,小说编刊者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占有图书市场,采用丰富多样的广告手段,小说书名是他们进行广告宣传而采取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于一部小说而言,书名位于卷首,首先印入读者的眼帘,容易受到读者关注。小说编刊者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想方设法利用小说书名进行广告宣传,晚清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之题名》指出,小说命名方式五花八门,“不嫌其(按:指小说)奇突而谲诡也,东西所出者岁以千数,有短至一二字者、有多至成句者、有以人名者、有以地名者、有以一物名者、有以一事名者、有以所处之境地名者,种种方面,总以动人之注意为宗旨。”①(清)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发表于《小说林》第9期,上海:上海书店1980年复印本,第6页。“动人之注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是小说编刊者的动机和目的,这在小说题名上有着集中体现。本文阐述明清小说书名的广告意义,在明清小说刊印本中,以“奇”、“异”、“怪”、“艳”等作为书名的现象相当普遍,或将“才子”字样嵌入书名,以“才子书”招揽读者,或在小说命名中增加序号,或借助名家宣传小说,或在书名中增加修饰语。
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小说命名的广告意义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明清之前,商业发展对小说创作、传播的影响不太显著,通过小说命名进行广告宣传的现象虽然不乏其例,但是并不常见,以“奇”、“异”、“怪”、“艳”等词语命名,这是古代小说相当普遍的命名方式之一,这些词语的运用并非全是出自广告宣传的需要,魏晋南北朝小说普遍以“怪”、“异”等命名,唐宋小说多以“奇”、“异”、“怪”等命名,这些词语的运用词语主要揭示小说的题材选择、创作倾向和审美趣味,清人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一《小说传奇》篇分析唐代传奇集《传奇》的命名时曾指出:“《传奇》者,裴铏著小说,多奇异,而可传示,故号《传奇》。”②(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一《小说传奇》,《清代笔记丛刊》(第3册),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2421页。“多奇异”一词表明裴铏所撰《传奇》的题材特征和创作倾向,可以说在明清之前,以“奇”、“异”、“怪”、“艳”等词语为小说命名,较少存在广告宣传的色彩。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小说的生产、传播过程受商品因素影响相当显著,例如,据熊大木撰《序武穆王演义》可知,福建建阳书商杨涌泉发现武穆王《精忠录》一书,他预感到此书可能畅销,于是约请同为书商的熊大木编写演述岳飞抗金故事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以投放市场;《拍案惊奇》也正是在苏州书坊安少云尚友堂的催促下成篇的,一旦成书,尚友堂立即“购求,不啻供璧”*尚友堂刊《拍案惊奇》识语,《古本小说丛刊》第十三辑据崇祯元年安少云尚友堂本影印《拍案惊奇》卷首。。《拍案惊奇》的刊刻获得成功以后,“贾人一试之而效,谋再试之”*(明)即空观主人:《二刻拍案惊奇小引》,《古本小说集成》据尚友堂刊本影印《二刻拍案惊奇》卷首。。 于是又促成《二刻拍案惊奇》的面世。
就小说书名角度而言,商业因素的影响也相当明显,明末冯梦龙编《谭概》一书,虽网罗古今笑谈,但书名浑朴,没有引起读者注意,“问者寥寥”,改名《古今笑》以后,雅俗共赏,受到市场欢迎,“(读者)购之惟恨不早”*(清)李渔:《古今笑史序》,《李渔全集》第1册《笠翁文集》卷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0页。; 清代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七《明人刻书改换名目之谬》云:“明人刻书有一种恶习,往往刻一书而改头换面,节删易名。”*(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82页。明代书商为牟利,刻书时擅自改名情况很多,清代也不例外,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二著录《大隋志传》云:“(此书)实即割裂褚人获书(按:即《隋唐演义》)前半部为之,而改题名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1页。。 书商将褚人获《隋唐演义》割裂并改题为《大隋志传》;《红楼梦》曾被列为禁书,光绪间书坊为牟利将《红楼梦》改名为《金玉缘》印行,这些均表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和读者因素对小说书名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结合小说文本,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明清小说命名的广告意义进行具体阐述。
一
考察明清小说命名的整体状况,我们可以发现以“奇”、“异”、“怪”、“艳”命名的现象屡见不鲜。古代小说创作者、读者普遍存在好奇的审美心理,《水浒传》第三十六回《没遮拦追赶及时雨 船火儿夜闹浔阳江》写宋江浔阳江遇险,金圣叹评语称:“此篇节节生奇,层层追险。节节生奇,奇不尽不止;层层追险,险不绝必追。”*参见金圣叹:《批点水浒传》第三十六回回前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458页。“节节生奇”、“层层追险”的小说才能吸引读者更多的注意力和阅读兴趣。清代寄生氏嘉庆二十四年撰《争园春全传叙》云:“人不奇不传,事不奇不传,其人其事俱奇,无奇文以演说之亦不传。”*(清)寄生氏:《争园春全传叙》卷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在古典小说传播过程中,“人不奇不传,事不奇不传”,小说人物、情节是否新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说的流传,影响到小说的发行、销售,所以小说编刊者在书名上标注“奇”、“异”、“怪”、“艳”等字眼,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吸引读者注意,体现显著的广告意义。
首先,考察以“奇”命名的情况。明清小说中以“奇”作为书名的现象非常普遍,以三言二拍选本为例,拙著《三言二拍传播研究》经过统计得出结论,自明末至晚清共出现14种三言二拍选本,其中将“奇”嵌入书名的就有9种,即:《今古奇观》、别本《二刻拍案惊奇》、《今古传奇》、《警世奇观》、《幻缘奇遇小说》、《海内奇谈》、《二奇合传》、《今古奇闻》、《续今古奇观》,占三言二拍选本总数的64.3%。*参照程国赋:《三言二拍传播研究》第二章《三言二拍的选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明清时期有些小说作品直接以“奇书”命名,宣扬“奇书效应”,永乐十八年(1420年)曾棨为《剪灯馀话》作序时提到:“迩日必得奇书也。”*(明)曾棨:《剪灯馀话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剪灯新话》附《剪灯馀话》卷首。万历三十四年余邵鱼曾说过:“自《三国》、《水浒传》外,奇书不复多见。”*(明)余邵鱼:《题全像列国志传引》,《古本小说集成》据万历三十四年三台馆刊本影印《列国志传》卷首。有些小说则直接以“奇书”为名,例如:《群英杰后宋奇书》、《增评西游证道奇书》等。“奇书”之名是小说编撰者、出版者为了扩大小说销售而采取的广告手段。
明末清初出现“四大奇书”之说,明末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以小说《水浒》、《三国》和传奇《琵琶》、《西厢》“号四大书”,*(明)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侯忠义主编:《明代小说辑刊》第三辑《今古奇观》卷首,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161页。署名明代万历年间雁宕山樵所作、实撰于清初的《水浒后传序》云:“不谓是传(按:指《水浒后传》)而兼四大奇书之长也!”*(清)雁宕山樵:《水浒后传序》,《古本小说集成》据华东师范大学藏绍裕堂刊本影印《水浒后传》卷首。提出“四大奇书”之说,不过此序是以《南华》、《西厢》、《楞严》、《离骚》为四大奇书。将《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部章回小说称为“四大奇书”始于何时?由何人提出?清初李渔云:“尝闻吴郡冯子犹赏称宇内四大奇书,曰《三国》、《水浒》、《西游》及《金瓶梅》四种。余亦喜其赏称为近是。”*(清)李渔:《三国志演义序》,《李渔全集》第10卷《李笠翁批阅三国志》卷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清代李海观《歧路灯自序》云:“古有四大奇书之目,曰盲左,曰屈骚,曰漆庄,曰腐迁。迨于后世,则坊佣袭四大奇书之名,而以《三国志》、《水浒》、《西游》、《金瓶梅》冒之。”*(清)李海观:《歧路灯自序》,《古本小说集成》据上海图书馆藏清抄本影印《歧路灯》卷首。由此可知,以《三国志演义》、《水浒》、《西游》、《金瓶梅》作为“四大奇书”之专称,应始于冯梦龙。冯氏于1646年去世,在小说编撰与传播方面,他与苏州书坊天许斋、嘉会堂之间的密切合作主要在明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李海观在自序中提到“坊佣袭四大奇书之名”,所谓“坊佣”就是工作、生活在书坊之中。以编书、刻书为生者,包括书坊主在内,可见“四大奇书”之说应是在明末由冯梦龙与编书先生等人提出的,他们利用“四大奇书”的称号为小说名著进行广告宣传,是书坊及其合作者(“坊佣”)为扩大小说发行而采取的广告手段,提出此说的很可能就是苏州书坊。*参照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第四章《明代坊刻小说的编辑与广告发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5—136页。
明末以后,“四大奇书”甚至“奇书”之名逐渐成为《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的专称。因为“四大奇书”在社会上影响深远,所以书坊也借“四大奇书”效应招徕读者,钓璜轩康熙刻《女仙外史》一百回,全名为《新刻逸田叟女仙外史大奇书》,清代将《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合刊,命名为《汉宋奇书》。有些小说以“四大奇书”作为参照系,如明代佚名《新刻续编三国志引》云:“大抵观是书者,宜作小说而览,毋执正史而观,虽不能比翼奇书,亦有感追踪前传,以解世间一时之通畅,并豁人世之感怀君子云。”*(明)佚名:《新刻续编三国志引》,《古本小说集成》据万历刊本影印《三国志后传》卷首。明代烟霞外史《韩湘子叙》称:“有《三国志》之森严,《水浒传》之奇变,无《西游记》之谑虐,《金瓶梅》之亵淫。谓非龙门兰台之遗文不可也?”*(明)烟霞外史:《韩湘子叙》,《古本小说集成》据九如堂本影印《韩湘子全传》卷首。借“四大奇书”效应对天启三年九如堂所刊《韩湘子全传》大加称赞,以此扩大《韩湘子全传》一书的影响。
其次,考察以“异”、“怪”为名的现象。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六《二酉缀遗》通过对明代之前的小说进行不完全性统计之后认为,有60种左右小说以“异”为名,*(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63—364页。我们在上文提到,明清之前以“奇”、“异”、“怪”等命名主要体现小说的题材选择、创作倾向和审美趣味,到了商品经济发达的明清时期,这类小说命名则被赋予更多的广告宣传的色彩。明清小说中以“异”、“怪”为名的现象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文言小说创作之中,例如,明代杨仪撰《高坡异纂》、祝允明《志怪录》、《语怪编》、清代尹庆兰撰《萤窗异草》、许仲元撰《三异笔谈》等等,最有名的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高珩《聊斋志异序》云:“志而曰异,明其不同于常也。”*(清)高珩:《聊斋志异序》,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卷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明代东山主人《云合奇踪序》云:“(杂史、小说中)谶谣神鬼,不无荒诞,殆亦以世俗好怪喜新,姑以是动人耳目。”*(明)东山主人:《云合奇踪序》,据清致和堂刊《云合奇踪》卷首。因为世俗“好怪喜新”,“不同于常”的奇异之事能引起观众和读者的兴趣,所以说书者、小说编刊者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增加了神鬼怪异的描写,甚至在小说书名中直接标明“异”、“怪”等字样,以此动人耳目,吸引听众与读者。
最后,考察以“艳”命名的小说作品。明代题王世贞辑《艳异编》、佚名《续艳异编》等小说选本直接以“艳”命名。这些小说所提到的“艳”,虽有艳遇之含义在内,但是并非如后来艳情小说之“艳”,即包括情欲的成分。笔者认为,上述小说所说的“艳”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男女恋情的真切、自然,可歌可泣,二是指多选女性题材的小说,故以“艳”相称。明清时期以“艳”命名的小说不乏其例,除上文提到的题王世贞辑《艳异编》、佚名《续艳异编》以外,还有吴大震辑《广艳异编》、西湖渔隐主人编《艳镜》(即《欢喜冤家》)、齐东野人编《隋炀帝艳史》、明末清初江海主人编《艳婚野史》、康熙时紫宙轩刻《春灯闹奇遇艳史》、清代佚名撰《艳芳配》等等。
近代小说命名方式五花八门,但是也有一些以“奇”、“异”、“怪”、“艳”等命名,试举数例:《案中奇缘》、《盗窟奇缘》(译本)、《古今志异》、《怪岛之一夜》(译本)、《怪梦》、《艳异新编》、《艳情小史》等,笔者据陈大康先生《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进行初步统计得出结论:近代以“奇”命名的小说作品共有124种,以“异”命名的14种,以“怪”命名的18种,以“艳”命名的6种,尤其是以“奇”命名的近代小说屡见不鲜,一方面体现了近代小说作家和读者好奇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特征,另一方面,书商以“奇”等字样作为小说书名也反映出意在迎合读者和市场、扩大小说宣传的目的。晚清宣统元年至三年,虫天子编撰与女性相关的大型专题性丛书《香艳丛书》(上海国学扶轮社印行),还以“艳”作为小说书名。
除“奇”、“异”、“怪”、“艳”等字样以外,近代小说还增加了一些具有同类性质的词语,如“秘密”、“怪现状”等,例如《巴黎秘密案》(译本)、《巴黎秘密小史》(译本)、《巴黎之秘密》(译本)、《福晋与杨小楼之秘密》、《公主之秘密》、《梅花秘密》、《最近嫖界秘密史》、《龙华会之怪现状》、《官场怪现状》等等,使用“秘密”、“怪现状”等词语,其目的与在小说书名中增加“奇”、“异”、“怪”、“艳”等词语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广告宣传的功效。
二
明清小说作家常常将“才子”字样嵌入书名,这一命名蕴藏着小说的题材内容、创作手法和创新程度等方面的内涵,并非全是出自广告宣传的需要,梁启超从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明清“才子书”进行解释:
金圣叹定五才子书,一、《离骚经》,二、《南华经》,三、《史记》,四、《杜诗》,五、《水浒传》,六、《西厢记》。所谓才子者,谓其自成一家言,别开生面,不傍人门户,而又别于圣贤书者也。圣叹满腹不平之气,于《水浒》、《西厢》二书之批语中,可略见一班(按:即斑)。今人误以为《三国演义》为第一才子书,又谬托为圣叹所批,士大夫亦往往多信之,诚不解也。*(清)梁启超:《小说丛话》,载《新小说》第八号,光绪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上海:上海书店1980年复印本,第4页。
梁启超认为,所谓“才子书”重在独创,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之言。然而,考察明清小说创作的整体状况,不可否认的是,“才子书”一词体现的广告意义也是相当明显的,不少小说以“才子书”招揽读者,宣传小说作品。从现存文献来看,这种做法始于明末金圣叹,他将自己所评的《庄子》、《离骚》、《史记》、杜甫律诗、《水浒传》、《西厢记》等称为六才子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水浒传》,名之为《第五才子书水浒传》。金圣叹这种做法被后人所仿效,作为广告宣传、获取利润的手段之一,清代董含《三冈识略》卷九“才子书”条云:
吴人有金圣叹者,著《才子书》,杀青列书肆中,凡《左》、《孟》、《史》、《汉》,下及传奇小说,俱有评语,其言夸诞不经,谐辞俚句,连篇累牍,纵其胸臆,以之评经史,恐未有当也。即以《西厢》一书言之……乃圣叹恣一己之私见,本无所解,自谓别出手眼,寻章摘句,琐碎割裂,观其前所列八十余条,谓“自有天地,即有此妙文,上可追配《风》、《雅》,贯串马、《庄》”,或证之以禅语,或拟之于制作,忽而吴歌,忽而经典,杂乱不伦。且曰:“读圣叹所批《西厢记》,是圣叹文字,不是《西厢》文字。”直欲窃为己有,噫,可谓迂而愚矣!其终以笔舌贾祸也,宜哉!乃有脱胎于此,而得盛名获厚利者,实为识者所鄙也。*(清)董含:《三冈识略》卷九,收入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15—216页。
董含对金圣叹所著“才子书”不以为然,他举金评《西厢记》为例,认为金圣叹“恣一己之私见”,违背《西厢记》原旨,并认为金评《左》、《孟》、《史》、《汉》以及传奇小说“夸诞不经”、评语不当。同时,董含也揭示出后代小说编刊者对金圣叹的模仿行为,“乃有脱胎于此,而得盛名获厚利者”,以“才子”和“才子书”命名小说,牟取利润。清初天花藏主人将《玉娇梨》和《平山冷燕》合刊,取名《天花藏合刻七才子书》,其中《玉娇梨》有三位才子佳人:苏友白、白红玉、卢梦梨,《平山冷燕》有四位才子佳人即平如衡、山黛、冷绛雪、燕白颔,故名之为“七才子”;清代鸳湖烟水散人将自己所撰小说命名为《女才子书》,又名《女才子》、《女才子集》、《美人书》、《闺秀佳话》等,记载明代至清初十七位佳人、才女的故事;清代署烟霞散人编《凤凰池》,全称《新编凤凰池续四才子书》,有意模仿四才子书《平山冷燕》,故以续四才子书名之;大德堂乾隆十五年刻《绣像女才子书》十二卷;乾隆以后出现“十才子书”之说,分别为《三国志演义》、《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水浒传》、《西厢记》、《琵琶记》、《白圭志》、《斩鬼志》、《驻春园》,包括八部小说和两部戏曲作品,等等。
在明清刊印的小说之中,以“才子”、“才子书”命名的作品屡见不鲜。我们就取名“才子书”的小说作品来看,以写情小说和女性题材为主。另外,在这些小说尤其是才子佳人小说作品中,充分表明对青年男女“才”的重视,清代荻岸山人编次《平山冷燕》第一回《太平世才星降瑞 圣明朝白燕呈祥》回前评云:“此书欲写平、山、冷、燕之才”,*(清)荻岸山人编次:《平山冷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页。《平山冷燕》第八回《争礼论才惊宰相 代题应旨动佳人》通过才女冷绛雪之口,专门有一段关于“才”的论述,认为天、地、人称之“三才”,“以天而论,风云雪月发亘古之光华;以地而论,草木山川结千秋之秀润。此固阴阳二气之良能,而昭著其才于乾坤者也。虽穷日夜,语之而不能尽”。就人之才而言,“圣人有圣人之才,天子有天子之才,贤人有贤人之才,宰相有宰相之才,英雄豪杰有英雄豪杰之才,学士大夫有学士大夫之才”。她认为文人之才、诗人之才“谓出之性。性诚有之,而非性之所能尽该;谓出之学,学诚有之,而又非学之所能必至”。*参见清代荻岸山人编次:《平山冷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2—73页。将才与性情、学识等相联系,冷绛雪关于“才”的一段论述反映了清初人们关于才学的看法,这与清初提倡经世致用、“崇实黜虚”的实学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清初“才子书”重视才学的倾向对乾隆以后《镜花缘》等才学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代刘一明《西游原旨读法》曾就“才子书”与“神仙书”的区别加以说明:“《西游》,神仙之书也,与才子之书不同。才子之书论世道,似真而实假;神仙之书谈天道,似假而实真。才子之书尚其文,词华而理浅;神仙之书尚其意,言淡而理深。”*(清)刘一明:《西游原旨读法》,《古本小说集成》据清刊本影印《西游原旨》卷首。刘一明认为所谓“才子书”,关注现实,真幻相参;注重修饰文词,通俗易懂,与“神仙书”差异较大。对于“才子书”一名体现的广告意义,晚清邱炜萲撰《菽园赘谈·金圣叹批小说说》说得很清楚:
坊间因仍《三国志演义》为“第一才子书”,而凑出《好逑传》、《平山冷燕》、《白圭志》、《花笺记》各下乘陋劣小说,硬加分贴为“第二才子书”、“第三才子书”,以下除却五才《水浒》,六才《西厢》,还依圣叹旧号外,一直排下,到第十才子,无理取闹。设圣叹见之,当自悔不该为作俑之始,使毛、施、关、王四位真才子共起“何曾比余于是”之叹也。*(清)邱炜萲:《菽园赘谈》,国家图书馆藏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刻本。
上述引文提到的《花笺记》是明末清初广东弹词木鱼歌作品,全称《第八才子书花笺记》,邱炜萲将这部作品与《好逑传》、《平山冷燕》、《白圭志》等一起称为“小说”,他对这些作品标注“才子书”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它们与《三国演义》无法相提并论。小说编刊者在书名上标明“才子书”无非是为了扩大宣传,促进销路。清代杭世骏《飞龙全传序》指出:“《飞龙全传》一卷,予观其布置井井,衍说处亦极有理,毫无鄙词俚句,贻笑大方,洵特出于外间小说之上、而足与才子等书并传不朽。”*(清)杭世骏:《飞龙全传序》,《古本小说集成》据清芥子园刊本影印《飞龙全传》卷首。杭世骏在序言中就借助“才子书”宣传《飞龙全传》,希望此书“足以与才子等书并传不朽”。
三
明清小说经常使用“第一”、“第二”等序号为小说命名,体现较为明显的广告意识。清代石华《镜花缘序》指出:“坊肆所行杂书,妄题为第几才子,其所描写,不过浑敦穷奇面目。即或阐扬盛节,点缀闲情,又类土饭尘羹,味同嚼蜡。余尝目为‘不才子’,似非过论。”*(清)石华:《镜花缘序》,《古本小说集成》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本影印《镜花缘》卷首。石华对“坊肆所行杂书,妄题为第几才子”的做法提出批评,目之为“不才子”,但是这条材料也从侧面表明清代小说出版市场中“妄题为第几才子”的现象比较普遍。小说编刊者不仅以“奇书”、“才子书”招揽读者,有些作者、刊印者还加上“第一”、“第二”等序号,其目的在于广告宣传。
(一)号称“第一奇书”、“第一才子书”的小说作品比较多。皋鹤草堂康熙三十四年刊刻《金瓶梅》时命名为《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光绪年间香港刊闲云山人序本《金瓶梅》,改名为《第一奇书钟情传》,为删节本。清代夏敬渠所撰《野叟曝言》的凡例声称:“原本编次,以‘奋武揆文,天下无双正士;熔经铸史,人间第一奇书’二十字,分为二十卷……为古今说部所不能仿佛,诚不愧‘第一奇书’之目。”*《野叟曝言》凡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野叟曝言》卷首。将《野叟曝言》称为古今小说中“第一奇书”,显然是为了宣传的需要,上海申报馆光绪八年、佛镇英文堂光绪八年均铅印《第一奇书野叟曝言》二十卷一百五十四回。又如,清代陈天池撰《如意君传》,全称《第一快活奇书如意君传》,又称《第一快活奇书》、《第一快活书》等,清代徐璈道光庚子年(1840年)撰《第一快活奇书序》云:
己亥四月,于午亭山村得晤陈子天池,既以所著《第一快活书》丐政。初读之快活奇;读半更快活更奇;读竟始末,快活且无一小不快活之罅可摘者,愈见奇奇。盖天下竞言著述矣:圣经贤传,注解精赅,奇;剿袭雷同,不奇。子史杂集,汗牛充栋,皆欲争妙,奇;佶屈聱牙,腐滥庸弱,不奇。稗官如《红楼梦》者,艳称时尚,情隐事新,奇;卒读令人不快,不奇。《聊斋》辞炼意渊,奇;鬼狐甚惑世,不奇。《西游》幻,《水浒》侠,《西厢》荡,《镜花缘》浮,固各逞奇;抑皆有所呲议,不尽奇。奇莫奇此《第一快活书》者。*(清)徐璈:《第一快活奇书序》,收入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9—1580页。
徐璈对陈天池撰《如意君传》评价很高,认为这部小说堪称“第一奇书”,其奇妙之处甚至超过《西游记》、《水浒传》、《西厢记》、《镜花缘》、《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名著。我们暂且不论徐氏之评价是否恰当,从小说书名以及这篇序言中可以看出小说借助“第一快活奇书”、“第一快活书”等字样以扩大影响的目的。清代江陵渔隐撰《云钟雁全传》,全称《云钟雁三闹太平庄全传》,又名《大明奇侠传》,清代张佩芝光绪甲午年(1894年)撰《大明奇侠传序》同样以“第一”称赞这部小说:“此书久已脍炙人口,兹经名手绘图,宿儒详校,乃稗官野史中第一快心醒目之奇编也。”*(清)张佩芝:《大明奇侠传序》,收入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598页。张佩芝将《云钟雁全传》称为“稗官野史中第一快活醒目之奇编”,评价甚高。小说编刊者争相以“第一”或“第一奇书”为小说命名,清代小说陈朗撰《雪月梅传》又名《第一奇书》,清代佚名撰《宋太祖三下南唐》,又名《第一侠义奇女传》,清代佚名《莲子瓶演义》,又名《第一奇书莲子瓶》、《后唐奇书莲子瓶传》,晚清时期,在小说编撰、刊印过程中,此风不减,佚名编者将《肉蒲团》情节重新组合,编成抄本《天下第一绝妙奇书》,佚名撰《欢喜缘》,目录页题《第一奇书欢喜缘》,上海进步书局光绪十九年石印《绣像绘图第一奇女传》十二卷六十六回,上海广益书局光绪二十六年石印《绣像第一侠义奇女传》四卷五十二回,均以“第一奇书”、“第一奇女”等字样相标榜。
以“第一才子书”等字样招揽读者的小说作品也不少见,清代许时庚《三国志演义补例》云:“是书(按:指《绘图增像第一才子书》)为本朝国初吴郡金圣叹先生加增外评,称为《第一才子书》,是后以讹传讹,竟将《三国志演义》原名淹没不彰,坊间俗刻,竟刊称为《第一才子书》,未免舍本逐末。”*(清)许时庚:《三国志演义补例》,收入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908页。《三国志演义》经金圣叹评点并称为《第一才子书》之后,竟使《三国志演义》的原名淹没不闻,可见,“才子书”之名影响深远。在小说出版市场,不少书坊主以“第一才子书”为名,例如清顺治刻《第一才子书古本三国志》、清代经纶堂刻《绣像第一才子书》等等。有些小说既称“奇书”又称“才子书”,如清代《雪月梅》又名《镜湖才子书》、《第一奇书》等,上海书局光绪三十年石印《绘图第一情书听月楼全传》四卷二十回。无论是取名“才子书”还是“第一奇书”、“第一情书”,其促销的目的是一致的。
(二)有些小说号称“第二”、“二刻”、“第二奇书”、“第二才子书”等。《今古奇观》一名《喻世明言二刻》,清代吴郡宝翰楼刊刻《喻世明言二刻》四十卷;《石点头》又名《醒世第二奇书》,澳门知新书局光绪二十一年、上海文宜书局光绪二十二年均曾石印《绣像醒世第二奇书》;清代小说《林兰香》一名“第二奇书”,上海熔经阁1917年还曾经石印《绘图第二奇书》八卷六十四回,上海锦章书局1928年石印《第二奇书林兰香》八卷六十四回;《好逑传》又名《第二才子好逑传》。
(三)其他序号。《金瓶梅》乾隆乙卯本取名《四大奇书第四种》,清代吴兴于茹川撰《玉瓶梅》全名《绣像第六奇书玉瓶梅》,上海文宜书局光绪二十二年石印《五续今古奇观石点头》十四卷、光绪二十三年石印《欢喜三续今古奇观》四卷、光绪二十三年石印《案中奇缘第四奇书》十二回,标名“三续”、“五续”、“第四奇书”等字样以吸引读者。
有些小说编刊者在“才子书”之前加上序号,贯华堂崇祯十四年刊刻《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七十五卷七十回,清黄叔瑛雍正十二年撰《三国演义序》指出:“院本之有《西厢》,稗官之有《水浒》,其来旧矣。一经圣叹点定,推为‘第五才子’、‘第六才子’,遂成锦心绣口,绝世妙文;学士家无不交口称奇,较之从前俗刻,奚翅(按:即啻)什佰过之。”*(清)黄叔瑛:《三国演义序》,收入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905页。清代王韬光绪十四年撰《水浒传序》也指出:“《水浒传》一书,世传出施耐庵手,其殆有寓意存其间乎,抑将以自寄其慨喟也?其书初犹未甚知名,自经金圣叹品评,置之第五才子之列,而名乃大噪。”*(清)王韬:《水浒传序》,收入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501—1502页。通过黄叔瑛和王韬所撰序言记载可知,《水浒传》经金圣叹评点之后,以“第五才子”命名,立即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可见小说书名与小说评点一样,有助于提高小说的知名度,在小说出版市场的竞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明清时期在小说书名中增加序号的事例很多,例如,芥子园雍正三年刻《绣像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七十五卷七十回,雍正十二年刻《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七十五卷;经纶堂清代刻《第八才子书白圭志》四卷十六回,同文堂康熙五年刻《第九才子书斩鬼传》十回,莞尔堂光绪十二年刻《莞尔堂第九才子书斩鬼传》四卷十回;清代《驻春园》又名《第十才子书》,上海熔经阁1920年石印《绣像第十才子驻春园》四卷二十四回、1920年石印《第九才子书捉鬼传》四卷十回等等。
在小说书名中增加序号,比较典型的事例莫过于晚清上海校经书局刊印的小说作品,该书局光绪三十一年石印《新刻再续彭公案》四卷八十一回,又石印《五续彭公案》、《六续彭公案》、《七续彭公案》、《八续彭公案》、《九续彭公案》、《十续彭公案》;在《济公传》的刊印上更是如此,从晚清石印《绣像四续济公传》四卷四十回一直到1926年石印《绘图新编四十续济公传》四卷四十回,共刊印书名带有序号的《济公传》续书三十七种,在中国小说刊印史上相当罕见。
四
在小说书名中假托名家创作、评点的现象在明清时期非常明显。假托是古代小说的传统之一,如题为汉代小说的《神异经》、《十洲记》托名东方朔所作,《搜神后记》托名东晋陶潜所作,类似的例子在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屡见不鲜。明清时期小说在创作、流传过程中普遍存在托名现象,这与当时出版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小说编刊者在小说书名中假托名家创作、评点,充分体现小说的广告功能。
(一)明代小说假托现象。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补·文章正宗》篇云:“明代书估好假托名人批评以射利。”*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补·文章正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日本访书志》附刊本,第26页。利用名人效应,在小说书名之前加上名人“评注”、“批评”等字样,这种做法非常常见,崇祯时刊《二刻英雄谱》封面题“名公批点”,陈君敬存仁堂崇祯刻《新镌国朝名公神断详情公案》八卷,刘太华明德堂明代刻《新镌国朝名公神断详情公案》八卷,王昆源三槐堂明刻《新刻名公神断明镜公案》七卷均借“名公”以宣传。在明代小说序跋中,往往出现“敦请名士”、“敦请名贤”参与编刊的词语,如天许斋所刊《古今小说》识语云:“本斋购得古今名人演义一百二十种。”明佚名《重刊杭州考证三国志传序》声称:“本堂敦请名贤重加考证,刻传天下,盖亦与人为善之心也。收书君子其尚识之。”*(明)佚名:《重刊杭州考证三国志传序》,收入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892页。
明代被假托最多的名人当数李贽。李贽所著之书很受欢迎,因而书坊所刊刻的传奇小说,多假托为李贽评点。明代陈继儒也曾指出坊间假托李贽的现象:
李贽……所著有《藏书》、《说书》、《焚书》等集,板刻于长洲黄氏,人争购之,吴下纸价几贵。以故坊间诸家文集,多假卓吾先生选集之名,下至传奇小说,无不称为卓吾批阅也。惟《坡仙集》及《水浒传叙》属先生手笔,至于《水浒传》中细评,亦属后人所托者耳。*(明)陈继儒:《国朝名公诗选》卷六《李贽》,据天启间刊本。
明末盛于斯《休庵影语·西游记误》指出:“近日《续藏书》,貌李卓吾名,更是可笑。若卓老止于如此,亦不成其为卓吾也。又若《四书眼》、《四书评》、批点《西游》、《水浒》等书,皆称李卓吾,其实乃别人手笔也。”*(明)盛于斯:《休庵影语·西游记误》,据积学斋抄本。据周亮工《赖古堂集》卷十八《盛此公传》,盛于斯卒于周亮工考中进士之前,而周亮工成进士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春,所以盛于斯应卒于崇祯十三年之前,当为明人,参见周亮工:《赖古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99页。朱一玄、刘毓忱以为清人,参见其书:《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5—306页。叶昼曾经假托李贽之名进行创作,明代钱希言《戏瑕》卷三《赝籍》指出:“比来盛行温陵李贽书,则有梁溪人叶阳开名昼者,刻画摹仿,次第勒成,托于温陵之名以行。”*(明)钱希言:《戏瑕》卷三《赝籍》,《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据明刻本影印,第1143册,第588—589页。清代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卷一亦云:“叶文通,名昼,无锡人……当温陵《焚》、《藏书》盛行时,坊间种种借温陵之名以行者,如《四书》第一评、第二评,《水浒传》、《琵琶》、《拜月》诸评,皆出文通手。”*(清)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卷一,收入《周亮工全集》(第3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106页。更多的假托者则不知其姓名,正如清代毛宗岗《三国志演义凡例》所云:“俗本谬托李卓吾先生批阅,而究竟不知出自何人之手。”*(清)毛宗岗:《三国志演义凡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卷首。清代李葆恂《旧学庵笔记·古本水浒》云:“向阅金圣叹所评《水浒传》,首载耐庵一序,极似金氏手笔,心窃疑之。后得明刊本,乃果无此篇,始信老眼无花。此本当刻于天启末年,正李卓吾身后名盛之时,故备载李氏伪评。”*(清)李葆恂:《旧学庵笔记·古本水浒》,收入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李葆恂既指出金圣叹假托施耐庵之名为小说作序,又点明小说中题为李贽的评点是“伪评”。
陈继儒曾指出李贽被人托名的情况,他自己在世时或身后也因“盛名倾江南”而被坊间假托,*(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三《山人·山人愚妄》,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87页。万历四十三年苏州龚绍山刊刻《新镌陈眉公先生批评列国志传》,实际评点者为朱篁,但书名署“陈眉公先生批评”,该书识语煞有其事地宣称:“本坊新镌《春秋列国志传批评》,皆出自陈眉公手阅,删繁补缺而正讹谬,精工绘像,灿烂可观。”陈继儒在当时名气很大,假托陈继儒评点,可以扩大小说的知名度。对于此类托名现象,陈继儒也深恶痛绝,他曾经指出:“余著述不如辰玉(按:指王衡)远甚,忽为吴儿窃姓名,庞杂百出,悬赝书于国门。”*(明)陈继儒:《王太史辰玉集叙》,收入王衡:《缑山先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79册别集类据吉林省图书馆所藏明万历刊本影印,第557页。
除李、陈二人之外,明代书坊在出版小说评点本时,喜欢假托的名人还有钟惺、杨慎、徐渭、汤显祖诸人,多为文坛名人或社会名流。假托李卓吾评点的小说有《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全传》、《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镌李卓吾批点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武穆精忠传》、《七十二朝人物演义》、《绣榻野史》等;假托陈继儒评点的有《新镌陈眉公先生批评春秋列国志传》、《新镌国朝名公神断陈眉公详情公案》等;假托钟惺评点的有《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新刻钟伯敬先生批评封神演义》、《钟伯敬先生批评水浒忠义传》等;假托杨慎评点的有《隋唐两朝志传》等;假托徐渭评点的有《新刊徐文长先生评唐传演义》等;假托汤显祖评点的有《云合奇踪》、《玉茗堂摘评王弇州艳异编》、《新镌玉茗堂批评按鉴参补南北宋志传》等等。从明代小说刊刻的角度来看,小说评点体现了明显的广告效应,它是一种由广告演变而来的小说批评方式。书坊出于广告宣传的目的设置评点甚至假托名人点评,这是推动小说评点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清代小说创作、评点中假托名家的现象不像明代那么突出,但在不同时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小说编刊者沿袭明代假托李贽、陈继儒、汤显祖等人之风,刊刻明代托名之作,例如,康熙吴郡绿荫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一百二十回,致和堂康熙十七年刻《新镌陈眉公批点按鉴参补出像南宋志传》、刻《绣像京本云合奇踪玉茗堂英烈全传》十卷八十回,四雪草堂康熙三十四年刻《新刻钟伯敬先生批评封神演义》十九卷一百回,茂选楼乾隆四十七年刻《新刻钟伯敬先生批评封神演义》二十卷一百回,等等。
明末清初一些著名的小说、戏曲作家、理论家如冯梦龙、李渔等人常常成为清代小说编刊者假托的对象,清代雍正间刊本《二刻醒世恒言》卷首题“墨憨斋遗稿”,并题名为《二刻醒世恒言》,就借冯梦龙、《醒世恒言》之名,扩大小说的影响;佚名选辑《警世选言》托名为李渔所编,全题为《李笠翁先生汇辑警世选言》。李渔是清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托名李渔所编,可以提高小说的身价。显然,这些都是书商所为,目的在于谋利。
明清小说书名中普遍存在的假托名家现象体现很强的广告色彩,标注名家会受到读者更多的关注,明代盛于斯曾经指出:“读者又矮人观场,见某老先生名讳,不问好歹,即捧讽之。”*(明)盛于斯:《休庵影语·西游记误》,积学斋抄本。所以,明清小说编刊者在小说创作、刊刻过程中,利用读者这种独特心理,假托名家以求获取高额利润。
五
明清时期小说编刊者经常在书名中增加修饰语,这在通俗小说的创作、流传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显著,例如,建阳熊冲宇种德堂万历刻《三国志传》,全名为《新刻汤学士校正古本按鉴演义全像通俗三国志传》,共21字;清代文英堂刊《列国志传》全名为《新刻京本春秋五霸七雄全像列国志传》。笔者考察明清小说的全名,经过统计可知,具有广告意义的常用词语包括以下内容:
新刊、新刻、新镌、新锲、新编、新纂、新订、新说、新增、新选、新辑、簇新、异说、鼎锲、精镌、精编、精选、精订、重镌、重订、重编、按鉴、参采史鉴、参补、通俗、演义、京本、古本、秘本、原本、真本、官板、大字、名公、音释、音诠、注释、增注、评释、旁训、插增、增补、增订、补遗、校正、考订、补订、订正、绣像、补相(像)、全相(像)、全图、出相(像)、图像、增像、绘图、评点、评林、题评、批评、批点、评定、评论、圈点、增评等。
我们试对上述词语解读可知,新刊、新刻、新镌、新锲、新编、新纂、新订、新说、新增、新选、新辑、簇新、异说、鼎锲、精镌、精编、精选、精订、重镌、重订、重编等属于刊印时间和刊印质量、内容的范畴,按鉴、参采史鉴、参补、通俗、演义属于编创方式与创作倾向的内容,京本、古本、秘本、原本、真本、官板表明稿件来源,大字一词属于印刷装帧形式内容,其余的词语均指小说的编辑工作,包括编辑者的身份(名公)、注释(音注、人名、地名注等)、章节增删、校勘、插图、评点诸问题。在上述具有广告意义的词语之中,最常见、使用频率最高的当数新刊、新刻、新镌、新锲等带有“新”的词语,到了近代,在此基础上出现一些变化,一些小说使用“最新”、“最近”等词语,如《最新女界鬼蜮记》、《最新学堂现形记》、《最近女界现形记》、《最近女界秘密史》、《最近社会秘密史》、《最近官场秘密史》、《最近上海秘密史》、《绘图奇情小说最新多宝龟》、《最近社会龌龊史》、《最近嫖界秘密史》等,所表达的内涵与新刊、新刻、新镌、新锲等词语相同或相似,均强调小说刊印、发表的时间以及所描写的题材内容之“新”,以吸引读者。
在明清时期小说刊刻史上,有些词语的运用从最初的含义到涂抹浓厚的广告色彩,往往存在着演变的过程,比如,“京本”一词并非明清时人所发明,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即有《京本太平广记》一书,明清小说刊印中使用“京本”至少有两重意义:一是借此躲避清代的文字高压政策,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前言》指出:“明清两代,通行本小说戏曲,往往有‘京本’或‘本衙藏板’等字样……由于小说戏曲经常遭到无理的禁毁,书坊乃借‘京本’等字样为伪装,其意若曰,这是官方批准或官坊发兑的书,这样便可达到公开出售、广泛传播的目的了。”*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另外一层意义就在于利用“京本”之名进行广告宣传,对此,王利器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明清小说戏曲标注“京本”并非“是书坊借此以广招徕”,*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实际上,在出版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书坊这类做法不仅存在于清代文字高压的政策之下,而且在明代出版市场管理相对宽松的情况下依然存在,这在福建建阳书坊所刻小说中尤为明显,郑振铎先生指出:“闽中书贾为什么要加上‘京本’二字于其所刊书之上呢?其作用大约不外于表明这部书并不是乡土的产物,而是‘京国’传来的善本名作,以期广引顾客的罢。”*郑振铎:《西谛书话·京本通俗小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07页。明清小说刊印所言“京本”之“京”指两京(北京、南京),就小说而言,应主要指南京。作为明代小说、戏曲的刊刻中心之一,南京以其稿源丰富、刊刻书籍质量精美而著称,成为小说刊刻重要的稿源渠道之一。“京本”一词的本义并无广告意味,久而久之,这一词语由早期的稿件来源转变为广告宣传词语,尤其是建阳书坊常常冒其名刊刻小说,建阳余季岳明末刊《盘古至唐虞传》,在封面即直接声称“金陵原梓”;建阳郑以桢宝善堂万历刻《新镌校正京本大字音释圈点三国志演义》,封面题“李卓吾先生评释圈点《三国志》,金陵国学原板,宝善堂梓。”朱仁斋与耕堂万历二十二年刻《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第五十八回《决戮五鼠闹东京》云:“此段公案,名《五鼠闹东京》,又名《断出假仁宗》,世有二说不同,此得之京本所刊,未知孰是,随人所传。”*《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古本小说集成》据朱仁斋与耕堂万历二十二年刻本影印《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第332页。这里就强调在“世有二说不同”的情况下,选择“京本”作为依据。由此可见,“京本”原意在于书坊刊刻小说对包括北京、南京在内的两京刊本尤其是南京刊本的依赖和借鉴,但是逐步演变为书坊吹嘘自己稿源、显示小说正宗地位并借此扩大小说影响、带有广告性质的词语。明清书坊刊印的小说作品标注“京本”的很多,笔者不再一一列举。
又如,“官板”一词,原意是指根据“官方的底本翻刻”,*陈大康:《明代小说史》第五编《明末的小说创作》第十五章《文人的参与与小说理论的总结》第一节《明末小说创作的舆论环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39页。后来同样演变为书坊主宣扬自己稿件质量的广告用语,如明代熊云滨重修世德堂刻《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金陵荣寿堂万历刻《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启德堂雍正十二年序刻《官板大字全像批评三国志》一百二十回、郁文堂雍正十二年序刻《官板大字全像批评三国志》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回等等,均通过标注“官板”进行广告宣传。
在明清小说编刊者为小说书名所增加的修饰语之中,绣像、补相(像)、全相(像)、全图、出相(像)、图像、增像、绘图等皆指小说插图,评点、评林、题评、批评、批点、评定、评论、圈点、增评等指小说评点,插图和评点是明清小说编刊者为吸引读者而采取的两种主要手段,明代余象斗在重刊其族叔余邵鱼《列国志传》时就增加了插图和评点,并借此宣传自己的双峰堂刊本:“谨依古板校正批点无讹。三台馆刻《列国》一书,乃先族叔翁余邵鱼按鉴演义纂集,惟板一付,重刊数次,其板蒙旧,象斗校正重刻,全像批断,以便海内君子一览,买者须认双峰堂为记。”*(明)余象斗:《按鉴演义全像列国评林》识语,《古本小说集成》据万历三十四年三台馆刊本影印《列国志传评林》卷首。“全像”与“批断”,即插图与评点,是余象斗在重刊《列国志传》时增加的两个重要内容,目的在于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兴趣,“以便海内君子一览”。 金陵书坊主周曰校万历十九年刊刻《三国志通俗演义》,全称为《新刊校正出像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其“识语”声称:
是书也,刻已数种,悉皆伪舛,茫昧鱼鲁,观者莫辨,予深憾焉。辄购求古本,敦请名士按鉴参考,再三雠校。俾句读有圈点,难字有音注,地里有释义,典故有考证,缺略有增补,节目有全像。如牖之启明,标之示准。此编此传,士君子抚养心目俱融,自无留难,诚与诸刻大不侔矣。*(明)周曰校万历十九年刊刻《三国志通俗演义》识语,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刊本。
周曰校在古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基础上加了“圈点”、“全像”等内容之后,强调自己所刊“诚与诸刻大不侔矣”,可见插图和评点是书坊主招揽读者的重要手段,在小说书名中加上有关小说插图、评点的修饰语,可以起到很好的广告宣传的功用。
在商品经济相当发达的明清时期,随着小说出版业的兴盛,古典小说命名的广告意义愈益突出,小说编刊者重视市场与读者需求,重视广告宣传,这在小说书名之中体现得非常明显。笔者主要从上述五个方面对此加以阐述,以此探讨商品经济发展给小说创作、流传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探讨小说命名的广告倾向对明清小说发展的影响与意义,考察明清小说发生、发展的真实历程及其演变规律。
[责任编辑 闫月珍 责任校对 池雷鸣]
2016-07-10
程国赋(1966—),男,安徽安庆人,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元明清小说命名研究》(批准号:13BZW079)。
I207.41
A
1000-5072(2016)10-0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