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人性论
2016-11-26段弘扬
段弘扬
马克思的人性论
段弘扬
【摘 要】人和人性的问题一直是思想家们着力最多的问题。而且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如果人对人本身没有较为充分的理解与把握,而想洞察世界的奥秘,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就此而言,人与人性构成了思想理论研究的主题与奥秘。就马克思思想而言,人与人性同样是马克思思想的主题与奥秘。在这一意义上,阐释马克思的人性理论,能够推动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人的本质 实践 社会关系 具体人性论
一、古希腊的理性人性论
人是西方哲学的主题。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哲学家有着各异的对人的问题的探究方式与思想成果。但是始于古希腊时期开始的对人的问题的探索却贯穿整部西方思想史、哲学史。古希腊哲学开始于对自然的思考,这一“自然”不是现在人们在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包含全部自然事物的自然世界,而是接近于万物本性之义。这样的自然哲学探寻与追求的世界的终极本质和宇宙的永恒规律。最初的自然哲学家们提出了各自的宇宙世界本原学说,泰利斯提出“水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本原”说,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本原”说,毕拉哥拉斯学派提出“数本原”说等等。其实无论这些思想家们所确定的世界本原为何物,他们所进行的思想努力都是在永恒变化的茫茫宇宙中的究其根本。可以说,这些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们对宇宙自然的思考方式一致影响并贯穿于西方传统哲学对于人与人性的思考,即注重人的究竟本质的思考。
二、马克思认识人性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众所周知,马克思批判和超越了以往的“解释世界”的哲学,提出了“改变世界”的哲学。马克思的这一哲学观变革是建立在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通过思维方式的变革,实现了哲学观的变革。马克思在他确立起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后,他所注重的哲学问题、探究的哲学主题已经根本不同于过去的哲学。那么,从实践出发去思考人、人性,会呈现出怎样的图景呢?马克思所关心和注重研究的是人的历史性生成和人的现存世界及其未来发展,这充分体现在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不是从什么永恒正义、人性本质、道德规定等先验抽象原则出发,而是从“现实的前提”展开论述,强调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进而分析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矛盾。
三、马克思人性观念的实践意蕴
在人的双重生命本性中,类特性是人异于动物的根本所在。那么,究竟何为“类特性”?或者说,人的这一重属性究竟如何使人成为人的?马克思把人的类特性概括为“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马克思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人的这一生命活动使人异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人才真正使自己成为类存在物、社会存在物。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青年马克思对此作了大量的阐释,此后马克思较少使用“本质”这样的语词与概念,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停止了对人性、人的本质的思考。恰恰相反,马克思从历史的角度探究了人性的表现形式,深化了他的人性理论。从青年马克思的论述来看,人的生命活动的本性是未定的、自为的,这意味着人不仅必须领悟自己的存在,而且还需要自己去规划自己的生活、自己去预设自己的存在前提,并通过对象化的活动去创造自己的历史。就此而言,人的历史不是与自然相对立的,它既是自然界向人的生成过程,也是人通过实践而生成自己的过程,是人不断占有自身本质的运动过程。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关注的不是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物的人得以形成的人类起源过程,而是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的自我生成与发展的过程。换言之,马克思的兴趣点在于人的社会历史发展,而非人的自然发展。这一思路从青年马克思一直贯穿到晚年马克思,并没有根本性的裂变。
四、马克思人性理论的当代性
只要人类还没有进入真正的人性状态,马克思的人性理论就不“过时”。在马克思的时代,异化成了工人阶级的命运,那么当代人类是否已经摆脱异化了呢?在西方学者看来,异化已经成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命运。只要人类还没有进入真正的人性状态,马克思的人性理论就不“过时”。在马克思的时代,异化成了工人阶级的命运,那么当代人类是否已经摆脱异化了呢?在西方学者看来,异化已经成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命运。在当代中国,国人除了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一主导意识形态,还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就人性理论而言,马克思的人性理论与儒家的人性论应当充分对话和融通。面对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与精神生活状况,马克思主义中华传统文化都应当贡献其思想与智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梁漱溟.人心与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冯友兰.人生哲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钱穆.人生十论[J].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6]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