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人伦理价值观的哲学思考
2016-11-26于丹
◎于丹
当代国人伦理价值观的哲学思考
◎于丹
什么样的价值能够持续发挥作用并广泛适用,同时显示出与其他文明相比独特的价值?我的答案是伦理价值。伦理价值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价值基点,把握住这一点,才有可能凝聚共识,激活沉潜于每个人身上的文化因子,让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重新焕发生机,并赢得“他文化”的认可和尊重。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和”,其指向是多方面的,如和顺、和平及和谐等。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按照伦理化的要求扮演各个社会角色,并能够按照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自觉维护伦理秩序,整个社会才有凝聚力与稳定性。
“天人合一”是伦理秩序的总起点。《周易》中讲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尊天亲地,道出了国人亘古的情感基础。
“天”,是指国人一直心怀敬畏的天道和天理以及时时需要唤醒的天良。对于农耕文明来说,需要四季天时对人劳作的指引,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地”,是我们供养之所,是自然赋予的资源。古代渔民、农民和猎户怀着深深的敬畏取得食材的时候,不敢破坏世代传承的规矩,不敢竭泽而渔,不敢坐吃山空,不敢妄加破坏。说到底,就是对这份供养怀有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家”是国人伦理道德最基本的载体。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说过,古希腊是一个城邦国家,而我国遵循家邦式的社会制度,我国的哲学从一开始最看重的,就是一个家里的伦理关系。
孔子说,一个君子要修身养性,完成他这一生的成长,基本上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在家庭中,叫“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家里先把伦理关系协调好,在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出了家门能够友善兄弟。第二个阶段就是人在社会上,要“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而信,一个人态度要谨慎,言语上不能太冒犯,要笃诚守信。泛爱众,广泛地博爱大众,对大家存在一种善意。而亲仁,再去亲近那些仁义的道理。第三阶段“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进行专业的文化学习。
我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价值是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逐渐沉淀下来的价值哲学,正是这些规范人与人、人与家族(家庭)、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准则,最终构建出国家和社会的秩序。
随着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及各种思潮的涌入,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浩劫,中华文化的根基遭到极大地破坏与摧残。尽管新时期以来一直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重建,但伦理失序等混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地扭转。今天我们周遭的社会之所以呈现一些失序与混乱状态,在社会事件的呈现上屡屡突破底线,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漠视。说到底,是当代国人尚没有建立稳定的伦理价值观念,不知如何有效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自己内心的关系,无从建立恒定的人生坐标。
我们对伦理价值的倡导,就是要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找到能够有效指导人生实践的价值观念,通过有效渠道面向公众进行广泛传播,让公众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中依然有价值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恢复和应用,让伦理价值成为公众的普遍共识,逐渐达成默契,让每一颗心灵都能得到安顿。
(作者系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10.13561/j.cnki.zggqgl.2016.12.001 ■ 编辑: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