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荣格原型理论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父亲形象

2016-11-26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自性追风筝的人荣格

张 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 武汉 430000)

荣格原型理论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父亲形象

张 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 武汉 430000)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父亲是典型的普什图人,身材高大,孔武有力。他事业有成,是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巨贾。但是,阿米尔却在父亲去世后重返阿富汗时发现了父亲的重大秘密。这与父亲的形象大相径庭,本文通过荣格原型理论来分析阿米尔父亲的形象,使读者从新的角度来看这一形象,深刻领会《追风筝的人》中所蕴含的意义。

《追风筝的人》;荣格原型理论;父亲形象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

《追风筝的人》发表于2011年,受到了全世界广泛的好评。它讲述的是一个阿富汗少年阿米尔的成长故事。阿米尔的母亲死于难产,父亲是喀布尔有名望的商人,但他对阿米尔十分严苛,对哈桑却充满爱怜之意,让阿米尔嫉妒万分。哈桑一直把阿米尔看成自己世界的中心,为了阿米尔,他可以付出一切。表面上,阿米尔对哈桑热情亲切,内心却极其鄙视憎恶这个地位低下的仆人之子,无论是从种族上还是身份上。直到一天,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的风筝而惨遭坏人施暴,阿米尔却因为害怕而选择了躲在角落里,最后还卑劣地逃走了。从此,阿米尔不敢再见到哈桑,所以他制造了一个阴谋,欺骗父亲,赶走了哈桑一家。不久,阿米尔一家移居到美国,而阿富汗却陷入长年战乱。哈桑一家不知生死。二十多年后,阿米尔早已成家,父亲也去世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父亲的朋友拉辛汉那得知,哈桑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二十多年前的那场罪恶始终没有离他而去,为了赎罪,阿米尔回到阿富汗,展开自己的救赎。

1 荣格原型理论

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分析心理学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在当代西方影响较大的心理学流派。他从心理学层面界定了“原型”(archetype)概念,将其作为自己理论的核心范畴,从其独具特色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出发,将“原型”理论与文学艺术的象征、神话、梦话这些深层意象以及作家的创作动力等因素联系起来,建立起自己的文学原型理论,为文学原型批评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将集体无意识理论用于文学分析时,荣格引入了“原型”这一概念。在荣格看来,集体无意识是人类早期进化过程中、甚至包括前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初始的经验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基本要素,即可称之为“原型”,有时又可称作“原型意象”,它本质上是一种神话形象。其中最有影响、在每个人的人格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四中原型:人格面具(persona)、阿尼玛(anima)和阿尼玛斯(animus)、阴影(shadow)、无意识自我或自性(the self)。“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人格面具对于认得生存来说是必要的,能保证一个个体能与身边的其他人,即便是他抵触的人也能友好相处,是人与人之间达成沟通和增进联系的手段,包含着其对他人他事的妥协和退让。荣格认为,不管是在男性还是女性的灵魂深处,都蛰伏着一个异性形象原型。对于男人心灵深处的女性特质,他称之为“阿尼玛”,女性心灵深处所潜伏者的男性特质则是“阿尼姆斯”。阴影是人类在其灵魂深处刻意掩藏、压抑甚至有所避忌的最黑暗和原始、不能彰显于人前的部分,比较其他原型容纳了更多的动物性,深深根植于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从而最具有能量以及危险性。“人格面具与阴影相互对应”,人类倾向于掩藏阴影,或者装点其人格面具。从心理分析的意义上说,当我们趋于认同于某种美好的人格面具,其对应的阴影也就愈加阴暗。“两者的不协调与冲突,将带来许多心理上的问题与障碍”。关于自性,荣格通过临床观察和验证,发现人类精神中存在着自性,即被希腊人和埃及人分别定义人类内心的守护神以及“魂灵”这一概念,则在罗马人的文化,自性是每一个体皆具有的“庇护神”。作为“整体人格”(total personality)的象征,荣格认为“从心理学上讲,自性是意识和潜意识的一个统一体,代表着精神的整体”。“自性”象征并且强调个体的心理完整性,是混乱状态中调节人和秩序的恢复者,保证人格最大可能的统一。

2 阿米尔父亲角色

阿米尔的父亲是典型的普什图人,身材高大,孔武有力。他事业有成,是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巨贾。阿米尔对爸爸的感情是一种爱恨交织、既爱又怕的矛盾情感。儿时的阿米尔时常会感到父子间的格格不入和彼此的伤害。父子俩迥然不同的性格,也成了两人关系中难以逾越的鸿沟:阿米尔性格懦弱,爸爸霸气十足;儿子是一个热衷于诗歌的文人,父亲则是崇尚比武竞技的勇士。因为小说中没有提及与父亲密切相关的女性,所以主要从人格面具、阴影和自性来分析阿米尔父亲的形象。

荣格认为,人格面具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它是积极的,是个人生存的必备原型。每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都会戴着不同的面具。这些面具,也就是一个人在不同场合所表现出的举止、行为方式,统统可以归为人格面具。小说中阿米尔的父亲在当地人眼里是数一数二的巨贾,不仅普通百姓尊重、敬仰他,有社会地位的将军、政治家也对他恭恭敬敬。他曾赤手空拳和一直黑熊搏斗,阿米尔描述说爸爸身高近2米,每当他出席宴会,总是像太阳吸引向日葵那样,把注意力引到自己身上。他在当地修建了一所恤孤院,爸爸亲自设计施工图,并且独立承担了整个工程,工程师、电工等人的工钱都是父亲支付的。他对哈桑和哈桑的父亲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并没有种族和阶级歧视。在外人包括阿米尔看来,父亲高大魁梧、正直勇敢,而且仁慈宽宥,是一个完美的形象。后来在逃亡美国的途中,父亲在没有人敢违抗俄国士兵的情况下站出来出手救了一名年轻妇女。这些例子充分说明父亲是一位正直勇敢、乐善好施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形象。但是,阿米尔却在父亲去世后重返阿富汗时才发现了父亲的重大秘密。他与哈桑父亲阿里的妻子莎娜芭私通,生下了哈桑。但是他为了自己的声誉,选择了死守这个秘密,大家都认为哈桑是阿里的孩子。父亲对阿米尔说过盗窃是最可耻的行为,当阿米尔得知完美的父亲却有着这种见不得光的秘密时,他觉得父亲的行为跟盗窃没什么两样,是最可耻的行为。在阿富汗,通奸的行为是被人唾弃的。阿米尔的父亲为了自己的社会形象,背叛了自己真实的内心,尽管他感到愧对于阿里河哈桑父子,但是他直到去世都没有向自己的亲儿子提起这个秘密。阿米尔认为,他修建恤孤院、偏爱哈桑、冷落自己等行为都是因为他觉得愧对于阿里和哈桑父子。父亲戴上了人格面具,把这个羞耻的秘密隐藏了一辈子。

阴影比任何其他原型都带有更多的动物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阴影对于人格来说是个致命的威胁。阴影是敌人还是朋友,完全取决于个体对阴影的态度。“它是人身上所有那些最好喝最坏的东西的发源地。”人格面具与阴影相互对立,人类趋向于隐藏阴影,或者装点其人格面具。从心理分析的意义上说,当我们趋于认同与某种美好的人格面具,其对应的阴影也就愈加阴暗。父亲从没做过一件不好的事情,似乎是个十分完美的男人。但是后来阿米尔却发现了父亲的秘密,父亲的形象大打折扣。父亲通过戴上人格面具,把自己性格阴影隐藏起来,向众人呈现了完美的形象。但是他和阿里的妻子私通,并且生下私生子哈桑,他剥夺了阿米尔得知有兄弟的权利,剥夺了哈桑的身份,剥夺了阿里的荣誉和尊严。这个秘密完全颠覆了阿米尔父亲的形象,不禁使人产生怀疑,父亲是不是一个极度虚伪的人?为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荣誉将这个秘密带进坟墓,他或许隐藏了自己性格阴影中的自私与低俗。也正因为这个秘密,这种阴暗的性格阴影,阿米尔的父亲表现出正直勇敢、乐善好施,不分阶级地对待阿里和哈桑。

自性又称完全自我,是心灵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其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统一、和谐与稳定,即达到自我实现。父亲虽然犯错生下了私生子哈桑,在名义上他是阿里的儿子,但是父亲对待哈桑却比对待正牌儿子阿米尔还要好。他青大夫修补哈桑的兔唇,从来不会忘记哈桑的生日。当阿米尔想请新的仆人,父亲勃然作色,说我们是他的家人,他哪也不去。当阿里宣布他和哈桑要离开阿米尔一家时,英勇的父亲流泪了。这一切都表明,虽然在人格面具下,但是父亲的意识和潜意识形成了统一就是弥补欠下哈桑的债。这也体现了心灵的整体统一,即父亲自性的体现。

3 结语

通过荣格原型理论的人格面具、阴影和自性来分析阿米尔的父亲这一形象,读者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父亲的行为。并且,通过心理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思考本作品中所蕴含的意义,也可以更透彻地了解到人性的复杂。

[1] Hosseini,Khaled.The Kite Runner[M].New York:Riverhead Trade,2004.

[2] C·S·霍尔,V·J·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三联书店,1987.

[3] 蒋晓庆.《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

[4]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冯川.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

[5] 王维倩.成为好人的来路有多远——关于《追风筝的人》中“救赎”意义的思考[D].江苏: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6] 武惠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救赎: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J].新余学院学报,2011,08.

张璐(1990-),女,汉,河南安阳,硕士研究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I106

A

1672-5832(2016)10-0051-02

猜你喜欢

自性追风筝的人荣格
重思慧能的“自性”
——从体、相、用出发
“神秘选手”实现项目突破
恰好夏风微甜
如何读《坛经》
以荣格原型理论分析《天之骄女》中马琳的悲剧
《八月之光》中乔安娜的人格原型分析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