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对等角度浅析《论语》译本中的文化意象

2016-11-26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威利译法英译

陈 芳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 201600)

从对等角度浅析《论语》译本中的文化意象

陈 芳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 201600)

本文从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角度出发,比较辜鸿铭和亚瑟·威利的英译本,研究其具体文化意象和抽象文化意象翻译中存在的文化不对等问题,从而指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建议使用相应的翻译策略:直译法、意译法、解释性译法、直译加注法,使得英译《论语》中的文化意象在目标语读者中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反应从而取得等效翻译的效果,以期为以后的《论语》英译提供借鉴。

《论语》英译;等效翻译;文化意象

1 引言

根据耐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Nida&Taber,1969)。其中,“对等”是核心,“最切近”和“最自然”都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的。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衡量译作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是读者的反应。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译文就必须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再现原文的面貌。奈达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奈达探索话语语言学和信息论为理论依据的交际功能模式,将翻译的“等效”作为研究的重点,力图克服语言学派往往只抓住结构但对话语交际功能不予重视的弱点。“动态对等”理论在阐述翻译本质、纠正译文偏死的倾向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刘宓庆,1989)。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国学的经典,在中西文化交流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翻译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学者专家从各个角度及方面都对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国内的研究按其研究主题可分为五类:译本研究、译者研究、译校出版感言、《论语》翻译的传播史研究、《论语》中关键词翻译的研究;就研究视角而言,国内研究许多属于语言层面的研究,主要关注翻译中对等的实现。随着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人们的视角突破了语言层面,文本外的因素被纳入研究范围。国外《论语》英译研究的历史较长,主要以译本英译中的评述、书评和学术论文的形式出现(王琰,2010(2):70)。虽然国内外对《论语》的研究相对都比较全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两者的研究也存在着众多差异,比较突出的差异为: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不同。国内研究多从某一具体视角来审视译本,如语言层面或者文化层面,而国外学者专家则倾向于采用多样的、跨学科方式对其译本进行研究。

就《论语》中关键词翻译的研究而言,采取不同的翻译理论和角度对不同的译本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许渊冲认为:“文学翻译不单是译词,还要译意;不但要译意,还要译味。”(许渊冲1990:11)。所以在做经典国学翻译时,对原文意思要理解透彻;翻译时,字斟句酌,精益求精,要在最大程度上,使原文本和目的语文本的读者在阅读时做出对等的反应、获得对等的感受。《论语》作为国学的经典之作,篇幅虽小但其中包含着众多的文化负载词,具体文化意象、抽象文化意象几乎则则都有。如何翻译这些文化词?采取怎样的翻译手段和策略?如何取得最佳的读者反应?这些问题给《论语》的翻译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有学者建议可以采取直译法、意译法、解释性译法、直译加注法等翻译策略使得《论语》的英译版本可以取得等效的效果。本文从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角度出发,比较辜鸿铭和亚瑟·威利的英译本,研究其具体文化意象和抽象文化意象翻译中存在的文化不对等问题,从而指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建议使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法、意译法、解释性译法、直译加注法等,以期为以后的《论语》英译提供借鉴。

2 文化负载词翻译对比赏析

2.1 文化意象“数字”的翻译

例1: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when directing the affairs of a great nation,a man must be…”

威利译:The master said,“A country of a thousand war-chariots cannot be administered unless…”

例2:

原文: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辜译:The disciple answered,“How should I dare compare myself with him.When he has learned one thing heimmediately understands its application to all cases;whereas I,when I have learned one thing I can only follow out its bearing and application to one or two particular cases.”

威利译:He answered saying,I dare not so much as look at Hui.For Hui has but to hear one part in ten,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ten.Whereas if I hear one part,I understand no more than two parts.

上述两例当中,辜对数字的处理方式基本为:具体数字抽象化;威利对数字则采取字面直译的翻译策略,如例一中的“千乘”就直接理解并翻译成“一千匹战马”。熟读原文、仔细揣摩原文当中数字的具体意思,我们可以发现,原文数字倾向于泛指概念而非实指。那么威利对数字直译的方法虽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与原文表达对等,然而实际意思理解却还不够精准,从这一点看,辜的译法更能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读后感受。因此,翻译中国经典作品当中的数字时,除了要理解数字通常的具体指代之外更要能理解它们抽象化的引申意义表达。

2.2 古典作品名称的翻译

例1:

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The first ballad in the Book of Ballads and Songs expresses…”

威利译:The Master said,The Ospreys!…

例2:

原文: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诗》已矣。”

辜译:“My friend,”replied Confucius,“You have given me an idea.Now I can talk of poetry with you.”

威利译:The Master said,Shang it is who bears me up.At last I have someone with whom I can discuss the Songs.

例一当中,《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虽然关雎的字面意思确实指动物,但是原文读者的第一反应却绝对不会是鱼鹰。辜对此采取了释译的翻译策略,威利用的则是直译的方法。相较而言,威利直接将关雎译成The Ospreys,译文读者在不了解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产生错误联想,那么原诗的意思及美的传递将大打折扣,译文读者的反应也势必不会与原文读者一样。例二中,辜将《诗》译成poetry,而威利将其译成songs,就《诗经》具体内容而言,《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雅》、《颂》则是祭祀之诗歌,songs似乎更能传神地表达《风》之韵味,而poetry则更能表达《雅》《颂》之精髓,单用poetry或者songs无法对等地表达《诗经》的概念,尤其是song,因为译文读者看到songs最易联想到的是歌曲,而英文歌曲无论是表现形式或是内容都与我国古典代表作《诗经》有着很大的差异。

2.3 核心概念词的翻译

例1: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It is the moral life of a neighborhood which constitutes excellence.He is not an intelligent man,who,in choosing his residence,does not select a place with a moral surrounding.”

威利译:The Master said,It is Goodness that gives to a neighborhood its beauty.One who is free to choose,yet does not prefer to dwell among the Good how can he be accorded the name of wise?

例2:

原文: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辜译:Another disciple asked about what constituted a moral character.Confucius answered,“A man of moral character is one who is sparing of his words.”

威利译:Ssu-ma Niu asked about Goodness.The Master said,the Good man is chary of speech.

上述两例当中,“仁”出现了四次,例一中,辜将其译成moral life和moral,威利将其译成Goodness和Good;例二中,辜将“仁”都译成moral character,而威利则译为Goodness和Good man,二者的译法各有所长,也能被译文读者所接受理解。然而,《论语》中有109个“仁”,几乎每个“仁”都有不同的含义表达,“仁”是儒家文化的基础,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其含义深刻,一词多义,在英文当中几乎找不到与其对等的词(郑易2010:200)。对这样的核心概念词进行翻译时,结合不同的语境应该采取不同的、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法、意译法、解释性译法、直译加注法等等。不必为了全文翻译的一致性而通用一个词去代替,这样,“仁”的深刻、广泛的含义才能更好地传达、被译文读者所理解接受。

3 总结

通过对《论语》中文化意象词的翻译对比赏析可以看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仅是翻译的重点更是翻译的难点,如何正确地理解其在原文当中的意思以及如何精准地将其转化成目标语,这就需要译者深刻透彻、正确地理解原文,将文化因素、译文读者的反应考虑在内,且要灵活采取各种翻译策略:直译法、意译法、解释性译法、直译加注法等,使得译文取得对等的书面呈现效果以及同等的读者读后感受。

[1] Nida&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2] Waley.A.The Analect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 辜鸿铭.2011,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4] 刘宓庆.西方翻译理论概评[J].中国翻译,1989(2).

[5] 王琰.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比较[J].外语研究,2010(2):70-73.

[6] 许渊冲.文学翻译:1+1=3[J].外国语,1990(3):61-66.

[7] 郑易.比较理雅各与威利《论语》英译本中对“仁”字的翻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00-201.

陈芳(1990-),女,汉族,安徽池州人,硕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研究方向:语言学,商务英语。

H159

A

1672-5832(2016)10-0039-02

猜你喜欢

威利译法英译
威 威利 温基
梦想家威利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威力和他的自行车
胆小鬼威利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