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顾恺之的传神论

2016-11-26李芯蕊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形神顾恺之传神

李芯蕊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0)

试论顾恺之的传神论

李芯蕊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0)

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美学家开始自觉地将哲学领域中的形神论引入审美和艺术领域,其标志是顾恺之在人物画领域中提出的一系列绘画理论。其绘画理论主要有传神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这些论点为谢赫六法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并且对后世的中国画创作和绘画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

1 综述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段辉煌历史,他可以称得上是文化史上的第二座高峰。他是在第一座高峰之后更加注重人文气息的一段,由于各族人民大融合,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玄学的流行,使整个造型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各领域涌现出了大量的杰出人才。书法界诞生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行书、草书大家,绘画界不仅有陆探微、张僧繇,还有颇有绘画影响力的顾恺之。

顾恺之(约344-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其绘画代表作为《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画论代表作是《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顾恺之是全面的画家,他的绘画体裁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两类。曾被后人誉为“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称赞。后人在论述他作画时都会用“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形容。并且把他和师法他的陆探微并称为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其绘画题材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这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

顾恺之不仅是东晋的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绘画理论家。顾恺之的著作言论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提出了绘画的要求,即在重视绘画技巧的同时,强调人物画的传神,要对绘画对象有深入了解,传达人物的性情和气质,这就是绘画创作中的“传神写照”论。他在画论中还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概念,为的是要达到形神兼备。提出“迁想妙得”要做到主客观的统一和作者与表现对象及读者之间的思想交融。其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促进了绘画的转型和变革,使绘画日趋成熟和独立。

2 传神写照

“传神写照”一语来自《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顾恺之对人物画创作思想的表达,他所反应的是顾恺之对人物眼睛的传神描写的重视。据文献记载,他画人物曾数年不画眼睛,人问其故,回答曰:“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他还说过“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由此可见,他以深刻认识到了眼睛对于刻画人物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顾恺之所提出绘画创作中的“传神写照”论,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注重人物眼睛的描绘和所处环境的安排,以此来体现描绘对象的心理特征和其精神面貌。“写照”,即描写作者所关照到的对象之形相。“传神”即将此对象所蕴藏之神,通过其形相表达出来。“照”是可以看见的,“神”是不可以看见的,“神”必须通过“照”来显现。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写照是为了传神,写照的价值由所传之神来决定。

“传神写照”论是对魏晋审美风尚的体现。魏晋所流行的人物的审美风尚是“秀骨清像”,文人士大夫要“瘦形而神气远”,既要有潇洒飘逸的外表,又要富有内涵,即所谓的“魏晋风度”。顾恺之的“传神写照”论既是这一风度在人物画上的要求:以潇洒之外形,表达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

顾恺之“传神写照”论的提出具有极高价值和深远的意义。顾恺之之后,有关形神关系的讨论,其内涵不断深入,外延逐渐扩大:在山水画的表现要求中要“写山水之神”;在花鸟画题材的创作中要表现或传达出植物的生命活力。

3 以形写神

“以形写神”是顾恺之所提出的形神关系论。他认为神应该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只是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都不算是成功的。“以形写神”强调人物画要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但“传神”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以达到形神兼备。

他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方面,十分注意应用一些其他的手法,充分抓住其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的揭示,并且利用绘画技巧将其描绘出来,使人们能够一眼就认出此为何人。东晋兴宁年间,顾恺之在金陵瓦棺寺所画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画出了维摩诘的病容及病中与人对谈时的特殊神色。这一幅维摩诘像,虽没有流传下来,但受到称颂。同时,这一记载也说明中国流传的佛教图像,不是完全模仿外来的艺术。另外,顾恺之曾在画裴楷的肖像时,颊上加了三毫,据说他就是这样简单地借助于细节,加强肖像的神态。也有记载,他故意把谢鲲画在岩石中间,可见他曾企图用环境来烘托人物的性格。而且我们知道他在揣摩如何表现嵇康的诗句的时候,他体会到:画“手挥五弦”弹琴时的外形姿态,虽然是手的细小动作,也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画“目送飞鸿”,想凭目光的微妙表现传达出对于天边云际有所眷恋的、捉模不定的迷惘的心绪,则是比较难的。

“以形写神”认为在绘画中表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十分重要的,但他并非因此就否定了形的重要性。“以形写神”是以“形”作为寄托,来充分表现一个人的“神韵”,“形”是表现“神”的基础,是“神”一种外在形态。只有将“形”刻画准确,“神”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来。我们不能说一味的追求神似而乎略了形的要求。而一件绘画作品仅仅只是形似却缺乏神似的话,他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合格的艺术品,所以“形”和“神”二者缺一不可。一幅好的中国画,并非以形象逼真、准确为唯一标准,而是要求寓意深刻,形象生动、构图新颖,做到笔情墨趣、形神兼备,并以此去感染观众,使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顾恺之论“以形写神”,形神关系首先是在艺术中的绘画领域展开的,后来这一观念逐渐扩展到文艺领域的各个方面。它的提出还与当时玄学的思辨成果有关。言、意关系的讨论产生了寄言出意的观念,以言为意的表现。而“以形写神”通过外在形貌的刻画达到内在神明体现的观点,与它恰相对应。在当时及后世的诗学批评中,“形”的概念运用非常普遍。

4 迁想妙得

“迁想妙得”是顾恺之提出的艺术创作思想。所谓“迁想妙得”,即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必须通过联想、移情、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得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体验,深思交融,由此而达到传神的境界。“迁想”比“联想”更广泛,更有目的性,画家的想象力出于“迁想”,也是画家“神思”的基础。

“迁想”指的是画家在进行艺术构思过程中,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之中,取得艺术感受。“妙得”则为其结果。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对象成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这是对绘画审美活动和艺术构思特点的最早的概括,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

“迁想妙得”指出了画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迁想”指的既是由此一物象联想到另一物象,更是画家将自己独有的思想感情“迁移”入对象之中,与对象融合,这有点近似西方近代美学的“感情移入”,或演员的“进入角色”。只有通过画家深刻的认识,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迁想”达到主客观统一,才能“妙得”对象的神韵气质,在作品里表现出独创性和典型性。

在中国绘画和古典诗词歌赋中大量运用这种创作思维。使禽兽、草木、山川、自然现象,皆有情感,皆有生命。例如宋代《果熟禽来图》、《出水芙蓉》等大量经典的花鸟画作品,就是画家经过长期思考观察,加上感情移入的瞬间感动创作出来的,这种静逸平和、自在高雅的绘画因为投入了画家独有的思想感情而成为有生命的经典之作,历经千年仍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一刻小鸟的惊谨,夏日午后的阳光和微风吹送的菏香,并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再如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创作的那些总是翻着白眼的动物,石涛画面中那个反复出现的清高孤独的隐士,都是他们的感情移入,“迁想妙得”之作。

5 结语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不仅波及到了今天,未来也不会消退。他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大宗师,如同夜空中一颗灿烂的明星,迸发出耀人的光彩,烨烨生辉。我们若能充分理解“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在我们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创作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拓宽我们的创作思路,必然可以提升作品的品位,并且丰富自身的学养,文化的积淀,使我们能够创作中优秀的艺术作品。

[1] 陈苏民.“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美学思想[J].南京理工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3).

[2]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3] 刘钢.顾恺之人物画的传神境界[J].岱宗学刊,2004,12(4).

[4] 李朝霞.魏晋玄学与顾恺之的画论[J].美与时代.2006(1).

[5] 高宇琪.顾恺之和早期传神论[J].甘肃高师学报.

[6] 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李芯蕊(1995.2-),女,汉,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学历,研究生,山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国画。

J20

A

1672-5832(2016)10-0037-02

猜你喜欢

形神顾恺之传神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意象、形神
刻画人物如何『传神』
《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
《洛神赋图》之三
诗笔白描,写照传神
顾恺之募捐
顾恺之的“痴绝”
赵养军·老兵石屋
无才勤补拙 造境意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