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利,生死

2016-11-26齐格格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生死观名利儒家

齐格格

(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 北京 100081)

名利,生死

齐格格

(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 北京 100081)

儒家的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但在道家的思想层面上,要求人超越。超越,是一种生命境界。在当下看破名,穿透利,生死淡然处之,我们就真正做到了超越自我。无论名利与生死,让我们内心无所拘囿,体验精彩人生。

名利;生死;儒家;老子

从古至今,很难看破“名利”二字,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临这个社会带来的纷繁诱惑。或许曾经梦想着放下尘世间的一切,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境界;或许也曾想像庄子一样“乘物以游心”。可我们总会因为生活问题将曾经的梦想封存在心底深处,但我并不认为这可以成为放弃梦想的理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由于网络的诞生而更多的选择在虚拟中荒度。若已迷失了自己却又找不到出口,不妨看看古人的处世之道,不定会体悟新的心境。庄子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称得上穷困潦倒,可是他的心中有境界。一个真正放得下的人,是不会在意生活上的贫困的,反倒是在意内心的空虚,精神的潦倒。这时我突然想到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镂空,晏如也。”这不正是看淡利的真实写照吗?

所谓“名就是精神的荣誉,利就是物质的利益”,因为社会活动存在着两种追求对象,即名和利。单一个“利”字,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都取决于我们的心。“利”在我们心中的分量,决定我们的生活态度。物质是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质的存在。如今社会物质已经相当充裕,因而更加频繁的听到对于精神世界的建设之语。中华民族能昂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正靠着华夏文明所基甸的民族精神。于大于小,利便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当然,利的存在有着维持生命前行的必要作用,俗话说“德者,得也”。因而以道德来获取生活资料,便是最智慧方式。③“健康的名利观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正是儒家这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对不朽之名的矢志追求,才形成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导向与激励的超越力量,引领着人生与社会的发展一步步地走向崇高。

“名利”二字,名在前,可见名对于人的诱惑远大于利。从古至今,名人雅士或许不在乎利益得失,但总会对名声有所追求。多少文臣武将,一生鞠躬尽瘁或浴血疆场,不都是为了死后的封号——“赢得生前身后名”。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他的人如同他的句,了然于胸即可,何必费舌多说。庄子才是真正的看透“名”,即便相位拱手相送亦不动心,不愿一生困据于“名利”二字。为什么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自由,因为他们放下了,看淡了,不在乎了。如果可以做到,还有什么可以牵绊你追求自由的脚步?当你真正放下心中那名利的重担,会发现前行的脚步更加的轻快,行走的路途更加遥远,心中的豁达便如雾开见星般明镜。月被云覆盖,别无奈,看淡些自然会得到风的偏爱。

名利,或许可以置之度外,那么生死呢?看破红尘的古今中外又有多少?

我们畏惧死亡,却终究要面对它。死亡是那么的寂静,缓慢,优势却又突然,直接。总说生是死的对面,可我不这样认为,生与死就像我们与镜子中的虚像,彼此依赖,没有差异,无时无刻不在对峙。生死之间,不过是生命形态的转化罢了。为什么一定要抗拒和顾虑死亡呢?当然,我认为看透名利是看破生死的必要前提,若你一生追求那无谓的金钱、权利,也便无法坦然的面对失去,面对死亡。老子曾说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生并不代表真正的活着,只有当我们精神坚毅才会使我们的身体坚强,那死也并不意味着消失,精神之不朽方可永流传,那死便是坚强的。而庄子则认为,既然生死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既然生必然要转化为死,死也要转化为生,既然生有生的意义,死也有死的价值,那么人们对生死的态度就应该是坦然地面对它,安然地顺从它。虽看似两位古人对于生死观大相径庭,但渗透参悟其中道理也不妨发现妙趣之处。顺其自然的接受死亡的洗礼,便意味着我们对于死亡无所畏惧,也不就意味着死也坚强。近二十年左右也出现了生死学与生死哲学这一门学科,至今还没有形成比较确定的学术界都认可的知识系统,可见我国对于生死的研究已经是但对于生死的研究已是超越世界好几千年的文化了。古人对于生死的见解是值得我们用一生来体悟的真言,经过历时冲刷的精神传承不愧为中华民族千年的瑰宝。但其中生死哲学特别强调全人类文明传统中一切生死的智慧具有同等的价值,每一个人都可根据自己所遭遇的生死问题进行理性与感性的抉择。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能够坦然面对一切,那么就会少些忧苦坎坷,多些。活在当下,就会看到更多风景,便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

在宇宙这个浩瀚的坐标系上,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我,淡然面对名利;让我们为自己的心而活,无所畏惧生死;让我们内心不再拘囿,活在精彩的挡西。这一番逍遥的境界,值得用一生去追寻。

[1] 刘长欣.早期儒家的名利观[J].孔子研究,2013,03:45-53.

[2] 张英.传统儒家生死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

[3] 张丽萍.庄子生死观融入高校生命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3.

[4] 赵迎华.先秦儒家生死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14.

[5] 李霞.老庄道家生死观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16-21.

O652

A

1672-5832(2016)10-0017-01

猜你喜欢

生死观名利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Dancing for theDead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修心
阎戈 名利对我没有吸引力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试论新美南吉《百姓的脚,和尚的脚》中的创作意识
试析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成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