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与指导方法
2016-11-25蔡宏志
蔡宏志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新的初中语文教材根据这一要求,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本文阐述了探究学习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学习;意义;引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12-01
提倡探究式学习是初中语文新课标的一大亮点,体现了现代语文教育的理念。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此,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可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内容,增加了相关的练习设计。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其目的与意义,并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1.要正确理解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意义
现代高素质人才必须具有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教学中精心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一条重要的渠道。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创设探究性的语文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所谓探究性的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科学设计探究的题目,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能否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时应提出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我教《死海不死》一课,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或听说过不会游泳的人可以在海里悠闲自得的游泳而不被淹死?在学生置疑时,又告诉学生确实有这样的事,那个地方叫"死海"(板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个海叫"死海"?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淹不死呢?学生听到这一系列奇怪的事和需要探究的问题,就马上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了。
3.研究学生,找出特点,根据实际,选准题目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因此,学生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便是教学中的"彼"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验证都是要通过学生才能够反映出来的。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发展和规律即指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无论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学生对教材的承受能力为主要根据,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创造力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这些,就必须先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
学生情况包括其知识基础、思维感知基础、个性爱好、生活学习习惯、家庭情况、班级环境情况(包括班级的大小、优差生分布、纪律情况、学习气氛、团结情况和情感趋向等)、前任教师的教学情况(括前任教师的施教方法及习惯,学习的适应程度和接受情况等),还有学生对外界影响的反映情况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和必须了解的。一个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应是在此基础上选择教法,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特色的。因为不同年龄段、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优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们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他们的个性、爱好、兴趣、习惯、思维、感知、技能以及受影响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现着色彩纷呈的景象。我们要了解这些情况,要从中找出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寻找出他们共有的感知规律,以便为我们选择适宜灵活的教学方法做好准备。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些现象:许多在教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教育名家,不管在什么地方作示范课时,虽然他们所面对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是陌生的,但是,他们在上课时,开始总要对学生进行些适当的调查了解,然后再开始他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实际上是在为我们树立榜样。只有了解了学生情况,才能适宜地选择教学突破口,灵活运用教法,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大家们如魏书生、宁鸿彬、钱梦龙等人的个性教学特色的成功经验实际上给我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学生,研究学生,依靠学生因情而动地选择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客观规律,尤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
4.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巩固知识,发展思维,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践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例如,学习了说明文单元后,让学生讨论:学会哪些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判别事物性说明文方法,(1)可从文章的标题入手;(2)看文章内容是否有关该说明对象的性质、功用、构造、作用等。并做相关练习,让学生当堂演练,使其通过实践探究理解、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实验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
总之,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根本目标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及合作精神,这与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是完全符合的。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对此在理论上深刻理解其意义与作用,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引导的科学方法,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必将给语文教学注入巨大的新动力,新课改一定会迈出更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