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16-11-25钮云华
钮云华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儿童成长的“根”。针对现代生活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构建适合儿童的“国学、国术、国艺”民族文化课程是坚守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通过校园时空的合理规划,让师生在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校园内,把握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通过课程整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有课程有机融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唤醒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师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激情,培养有民族文化底气、有旺盛充沛力气、有高雅向上才气的现代中国儿童。
关键词:儿童立场;传统文化教育;国学;国术;国艺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A-0059-05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于2005年9月建校,在开启校门的同时,我们启动了以“国学启蒙”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形成了“天为尊,和为美”的办学理念、“天道酬勤,和衷共济”的学校精神和“天法自然,和生万象”的教育追求。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发实施“国学、国术、国艺”民族文化课程,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展,培养“有民族文化底气,有旺盛充沛力气,有高雅向上才气的现代中国儿童”。
一、时空规划,建构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校园生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总书记所说的“一脉相承”的“脉”,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教育者一以贯之地坚守和弘扬。
时代变迁,“五四”以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坏,以及改革开放之后外来快餐文化的侵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儿童生活渐行渐远。这就使儿童的成长失去了“根”的滋养。让现代儿童更直观地面对传统文化、有更多机会体验传统文化,是小学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
1.为儿童建设洋溢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
在学校空间改造的过程中,我们遵循“学校应该富于历史,使人常能领略数千百年来之文物,以启发他们光大国粹的心思”的原则,以传统文化为线索,先后建设了儒家文化墙、国学园、节日文化长廊、苏州文化体验馆等文化景点,为学生过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校园生活提供空间,为“三国”民族文化课程的实施提供教学场景。
学校大厅内,我们修建了儒家文化主题墙,墙的上半部分镌刻了孔子行教像和他的名言,下半部分是整部《三字经》。我们希望管理者、教师、学生每天进校门默诵经典,感悟人生,坚守“人之初”,践行“性本善”。
正对门厅的是国学园,核心景点是孔子讲学雕塑群,孔子居中而坐,威严而慈祥,晨迎暮送天和师生。环绕雕塑群的是一条小溪,取名“流觞曲水”,以此表达我们对书圣王羲之及其书法作品《兰亭集序》的敬仰之情。小溪的水通过水泵提升后,在背景墙上形成水幕瀑布,使溪水周而复始、源源不断地绕着孔子雕塑群回流循环,象征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端坐千层石上的至圣先师孔子,隐在小溪后的书圣王羲之,一山一水,一静一动两圣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生智慧。
雕塑群背景墙后面有一石(太湖石似数峰连绵)两树(松、梅)一丛竹,在门厅或校门口远望似一幅以背景墙为框的“岁寒三友图”。
园中小道分别串联了四座智慧门,门楣镌刻着由吴江区书法家书写的“道、墨、法、兵”四个大字,智慧门的一侧镌刻了各家名言。儒墨道法兵遥相呼应,互为补充,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走过智慧门是太极广场,一文一武,一张一弛,情趣盎然。散落在草坪中有八组灵璧石石桌。桌面上分别镌刻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作品,每幅作品旁都有一个不同字体的特别醒目的“和”字。体现了学校以“和”为核心的文化追求,也体现了学校对传承和弘扬书法文化的不懈努力。
在文化景点建设过程中,我们着意追求师生当下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和融。如孔子讲学雕塑群的设计,突出了互动性、情境性:孔子端坐于椅子,弟子抱书成立桶,我们的儿童可以爬到孔子怀里小憩一会儿,可以和孔子弟子相拥而坐,更可以散坐一旁聆听孔子讲学。每年我们都会在孔子塑像群前举行隆重的新生入学典礼:儿童们向孔子塑像行礼致敬,在小溪中放养锦鱼,在孔子怀里拍入学照。
我们坚信,在孔子怀里长大的儿童更有中国味。
2.让儿童度过富蕴着农历智慧的一年四季
看黄历过日子,一向是中国的传统生活方式。在公历盛行农历淡出的今天,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也慢慢遗忘农历文化。让儿童生活在农历的天空下,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我们努力追寻的教育意境。
过有滋有味的农历生活。苏州美食家叶正亭说:“一年四季,吃是跟着时令走的”,在反季节蔬菜、冷冻食品泛滥的时代,儿童对季节的感悟已经迟钝,饮食也只有欲望,没有了文化。苏州人从文化层面将24节气与时令美食的整合做到了极致,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素材。春季开学第一天,学校食堂有一道传统菜——春卷,食堂师傅把春天卷成美食,学生在满足口欲的同时,在春卷中寻找春天。带着对春天的憧憬,学生走进了“吃五头(马兰头、香椿头、枸杞头、四片头、纹纹头)颂春天”的综合实践活动。每年立夏,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联系好的农家乐春游野炊,挖竹笋、摘蚕豆、剥豌豆、垒灶头、捡柴火……,儿童乐在其中。他们享受的不仅是香喷喷的野火饭,还有“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的诗人情怀。到了冬天,学校食堂的腊八粥,不仅是一道香糯的美食,更是仁人爱物、君子恻隐美德的传承。
过趣味盎然的传统节日。当传统节日的仪式被万圣节的搞怪、圣诞节的狂欢击败后,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节日,更失去了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优秀文化,如洋溢在诗词文赋中对自然的敬畏赞美、对先人的怀念追思、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让儿童过情趣盎然的传统节日是我们刻意规划的校园生活,我们重点在传统节日的趣味性上下功夫:清明放风筝、端午赛龙舟、中秋做月饼、重阳登垂虹塔、春节写春联……,每次活动都能点燃师生校园生活的兴奋点。如端午系列活动,我们开展了编五彩手链送妈妈、制作香囊送爸爸活动,让亲情爆棚;学校买了龙头龙尾,每个儿童画一片龙鳞,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艘旱龙舟带着儿童们的欢笑在校园角逐,让激情飞扬;端午文化小报、端午故事比赛、拉歌形式的端午诗歌大赛,让才情荡漾。endprint
在农历的天空下,我们校园生活更有中国味。
二、多元整合,建构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化课程体系
陶行知先生说:“今日教育界责任之最重要且最紧迫者,莫若利用教育学理解决学校课程问题。盖课程为学校教育之中心,假使课程得到圆满解决,则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解决。”我校曾到各地学习尝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但遭遇了课时难安排、教师难调整、课业负担难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可谓举步维艰。随着课程基地建设的推进,我们尝试通过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以课程校本化的方式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1.基于国家课程建构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模型
我们理解的课程校本化,就是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有机融合,使二者互为支撑,成为一个整体。主要形式为:一是校本课程嵌入国家课程,建构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二是国家课程拓展出校本课程,搭建学生特长发展的平台。课程融合的基础在于校本课程目标体系与国家课程目标体系的高度一致性,我们在“国学、国术、国艺”民族文化课程开发时,从总目标、项目目标、主题目标三个层级进行系统规划,分别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科标准、年段目标进行匹配。
在课程目标体系的引领下,我们逐步建构了校本化的课程模型。我们开发的民族文化课程主要包含两大类:一类是面向全体学生,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普惠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嵌入国家课程,与国家课程融合,在国家课程的教育时空内实施,如国学系列的诵背课程、国术系列的基本武术套路、国艺系列的艺术欣赏课程。另一类是选择性的社团课程,助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这类课主要由国家课程拓展而成,以社团课程的形式呈现,如书法、国画、古筝、古琴、柳琴等课程。建构了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普惠课程和社团课程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模型。
在课程模型建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从儿童出发,从国家课程起步。
一是从儿童出发。我们在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凝练了三句话:2010年,写下了“‘三国演绎精彩人生——国学修身、国术健体、国艺怡情”,阐述了我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以提升学生人生素养为追求的。2014年,在天和梦想舞台的廊柱上写下了“明天更精彩”,师生有了一种期待:下一次的才艺展示更精彩,明天的天和生活更开心,未来的人生更美好。2015年,在学校操场围墙上写下了“下一个球更精彩”,提示师生,精彩就在脚下、就在当下,只要起步就可能邂逅精彩。三句话是我们推进项目建设的心路写照:从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到关注当下的校园生活。
二是从国家课程起步。我们积极探索从国家课程起步,解决传统文化课程开发实施中的时间和师资缺乏的问题。“国学”课程与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形成了语文学科通文意、音乐学科知吟唱、美术学科画意境、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明事理导行为的教学特色。“国术”课程主要与体育课和校园体育活动整合。武术是我校体育课、校园体育活动、大课间的主要教学和活动内容。“国艺”课程与美术、音乐、书法课程整合,形成了普惠的国艺欣赏微课程和助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国艺”社团课程。
随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模型日趋完善,我校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实施逐步走向文化、走向常态、走向师生生活。
2.基于常态的教育活动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效益
加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化课程,在无形中增加了教育任务,需要优化学校常态的课堂教学和德育活动,提高教育效益,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拓展时空。
以“和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上的落实拓展空间。考虑到我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与国家课程整合、重点在课堂内落实这一特点,提升课堂教育效益显得尤为重要。我校在晓庄学院彭小虎教授的指导下,积极建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数年努力,终于有了“和美课堂”的雏形。我们对“和美课堂”的初步理解是:在“以和为美,以美启智”的课堂教学理念引领下,追寻和谐、愉悦的教学意境,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课堂气场。在教学氛围和谐、知识能力融合的基础上,追求教学流程的和畅之美,思维广度深度的交融之美,教学相长的和而不同之美。形成了“主动预习、精讲多练、归类整理、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做法是:以预习单提示课堂教学重点、主导学生自学、导入并组织课堂教学;以学科关键素养引领精讲多练,以单项学科素养竞赛推动写字、朗读、习作、计算、思维等核心素养培养;以组块教学的理念归纳整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以小组学习、同伴互助等形式推动学习方式向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随着课堂改革的推进,现在我校超过50%的教师获得了区级骨干教师以上专业荣誉,课堂教学效益有了显著提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上的落实提供了条件。
以“和润德育”提升德育活动的实效,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道德启蒙作用。我校位于城郊接合部,80%学生是新苏州儿童,其他主要是农村拆迁家庭子弟,大多数学生家庭缺乏高雅文化的熏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群众基础。因此,我们从提高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开始,强化思想动员,形成了“和润德育”模式:以“春风化雨,雨润万物”的自然现象为启示,坚定而温和地引领学生走向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启真善美的人生。建构了“静为常态、阅读成习惯,动则有序、行止高雅”的行为养成教育体系、以“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公德”为内容的礼仪教育体系、以“小主人、小先生、小导师”为载体的责任培养体系,形成了“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文化陶冶中涵养学生高雅的道德品质”的德育特色。
随着学校常态的课堂教学、德育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在我校如润物春雨般不留痕迹,无处不在。
三、分层要求,建构传统文化教育的全员推进体系
“三国”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实施是否有成效,关键看全体师生是否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收获于其中。可见,全体师生的参与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我们的策略是示范引路,分层要求、全程考核。endprint
1.教师:示范引路,逐个突破,人人参与
在“三国”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实施之初,遭遇最大的问题是老师的不作为。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高,没有能力作为;二是大多数教师认为这是国家课程之外的任务,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通过诱之以利、晓之以理,提升其传统文化修养。我们请吴江区太极协会的张会长到校以“太极与养生”为主题开设讲座,当张会长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舒缓遒劲的太极招式,生动形象阐述了太极功夫对调理五脏六腑、缓解修复颈椎、腰椎等职业病的功效后,老师跃跃欲试。讲座后,学校承诺凡是报名参加太极修炼的老师,都可以得到一身太极服、一双练功鞋。结果和预想的一样,所有教师都报名参加了太极培训,数年坚持,我校教师人人能打太极拳,人人能辅导学生练习太极拳,学校武术教学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常态发展之路。
我们请苏州大学陈国安教授讲授《论语》,陈教授的讲座如火种,燃起部分老师对传统文化的倾慕之情。尤其陈教授中师生、小学教师、大学生、教授的丰富人生经历,更是唤醒了很多教师曾经有过的那份学习激情。学校因势利导,成立了“三国”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以此为平台组织骨干教师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涌现了主攻书法的钱娟英老师、主修国画的王伟老师、爱上民族乐器的吴琴老师以及对《论语》、《三字经》、苏州文化、《笠翁对韵》颇有研究的谈海珍、吴晓雄、王丽琼等一批优秀教师。有了示范者,后面的事情就好做了,如“学成语背《论语》”课程的实施,起步阶段由校本教材的编写组成员谈海珍老师上大课,各班语文老师听课,一年下来就有12位语文老师在谈老师指导下和学生一起系统学习了《论语》,有了一群能讲授《论语》的教师。通过骨干示范,现在我校语文教师大多能胜任《论语》《三字经》《笠翁对韵》等的教学。
2.学生:分层要求,全程考核
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起点要低、速度要慢,考核要勤、奖励要多,教学要有趣、空间要打开。
起点要低,速度要慢。我们主要从量少、易懂、贵在坚持上下功夫。如国艺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每节艺术课进行3—5分钟的经典国画、书法、民乐欣赏,要求老师结合上课内容以经典艺术作品导入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经典诵背,我们坚持背诵内容删减(删减一些生涩难懂的语段、诗词)、故事辅助理解、吟唱助力背诵,每天坚持5分钟,每周设置一课时。由此,让大多数学生感受到:每天背诵的量是小菜一碟,稍微用点心就能完成任务;每天背诵的内容通过故事阐述,也能给自己心灵留下一点温馨的滋养;每天5分钟摇头晃脑的吟诵也挺愉悦身心,有一种自得其乐的满足感。经过六年的日积月累,儿童的背诵量也相当可观。
考核要勤、奖励要多。老师每一次微笑的鼓励,都是儿童坚持的动力。我们要求老师每天检查表扬一名学生,组长给每个完成背诵任务的学生贴星,每月班级颁发诵背积分卡,每学期年级组组织抽签背诵活动,期末进行积分卡兑换奖品活动。陈列在学校走廊橱窗内的奖品,每天都在激励学生将背诵进行到底。
教学要有趣,空间要打开。如果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局限于经典文本,经典文本教育拘泥于死记硬背,在没有戒尺威慑的今天,诵背肯定难以长期维系。让儿童觉得传统文化可亲、可爱,能助力自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那才是我们需要的传统文化教育。因此,近年来,我们跳出经典文本的局限,形成了经典文哲的国学、侠客梦里的国术、才子佳人的国艺等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范围的扩大,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显得生动大气而又有生活情趣。具体到国学诵背,我们也力争做到诗画结合明意境、故事阐释知大意、生活感悟懂道理。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接触的仅仅是沧海一粟,我们的意义在于给学生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一道门、为学生今后登堂入室指点了门径。当然,我们也积极创造条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近年来学校通过社团课程的实施,造就一大批秀外慧中的优秀学生。
从儿童出发,让儿童在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校园内嬉戏,在农历的天空下生活;从课程入手,让儿童在“和美课堂”上学习感悟传统文化的精要,在“和润德育”滋润下涵养中华传统美德。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天和小学的儿童都能成为有民族文化底气、有旺盛充沛力气、有高雅向上才气的现代中国儿童。
责任编辑:杨孝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