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探究
2016-11-25崔来廷
崔来廷,秦 放
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探究
崔来廷,秦 放
河南省作为高等教育大省,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不是一蹴而就的,落实省委和省政府的战略部署,重点打造2所国内一流大学,着力建设7-10所特色骨干大学,积极扶持10所示范性应用技术本科院校,支持20所品牌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需要全省上下戮力合作、共同推动。
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2015年7月23日,谢伏瞻省长在河南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新世纪特别是2004年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河南省深入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把高等教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抢抓机遇,强化措施,加大投入,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办学活力持续增强,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深入发展、内涵建设全面加强的新阶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作用明显增强。”会议决定正式启动河南省高校分类发展计划,按照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四类推进我省高校分类发展,重点建设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7-10所特色骨干大学,10所左右示范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20所左右品牌示范高等职业院校。以此为契机,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新机遇。本文试就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不足之处,祈望各位专家指正。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配置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截止到2014年年底,全省普通高校拥有在校生167.97万人,仅次于山东(179.67万人)、广东(179.42万人)和江苏(169.86万人),名列全国第4位,跻身于全国高等教育大省行列。但是,纵观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高校盲目升格升本,无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调整过程中,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存在着盲目合并升格现象。例如,两所纺织类的本、专科院校(纺织工学院和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本应同质合并,但却分别合并组建升格;同属财政经贸类的财税高等专科学校与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不是与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新的财经大学,而是分别与畜牧高等专科学校和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畜牧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学院其实更应该与农业大学和师范大学或师范学院合并,从而提高整体办学实力,扩大学校影响。笔者曾与上述院校的部分教师交换过意见或看法,这些教师不以为然,无从置喙,关于合并升格问题无论是学校还是上级有关部门都没有征求过广大教职工的意见。
2.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匮乏
众所周知,全国共有“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39所和116所(包括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异地办学),而河南省129所普通高校中仅有郑州大学一所“211工程”大学,不仅与东部地区的京(26所)、苏(11所)、沪(9所)等省市相去甚远,而且与同为中西部地区的鄂(7所)、陕(7所)、川(5所)等省市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与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极不相称的。如果按全国现有人口(13.68亿人)比例来计算,平均每3507万人中有1所“985”大学,每1179万人中有1所“211工程”大学。按此比例,2010年河南省人口就已经突破了1亿人,应有“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分别为3所和8所。因此,河南省高水平大学不足,阻碍了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3.普通高校办学同质化严重
高校办学同质化是指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办学目标定位、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雷同或趋同化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不少中专升专科、专科升学院、学院升大学的热潮,不少院校组建后由于缺乏办学经验,于是乎照搬和复制综合性大学甚至高水平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跟风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设置过多过滥,不仅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声誉,而且也使大学生就业愈发困难,造成了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见表1)。
表1 2014年河南省54所本科院校(含11所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状况
数据来源:由河南省2014年地方本科院校各校招生计划统计而成.
表1显示了河南省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这说明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导致不少高校在办学目标定位上贪大求全,导致一些理工科高校办起了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外语学院等,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但其办学实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根本就不可能竞争过综合性大学。这种办学定位的错位使这些以理工科见长的大学失去了原有的办学特色。
4.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经费投入,世界一流大学特别是美国的名校年教育经费收入和支出动辄数十亿美元,我国除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外无法望其项背。河南省高等教育经费公共财政投入处于较低的水平,近年来虽然经费投入增加很快,但与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相比仍然具有比较大的差距(见表2)。
表2 河南省与部分省市高校生均公共财政
数据来源:2006-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数据显示:从2006年至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校在校生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在9年时间内增加了2.73倍,但在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排名却从第13位退至倒数第7位,不仅远低于北京和上海,而且也低于西部地区的西藏、宁夏、新疆、青海和贵州这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
5.高校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办学质量较差
截止到2014年,全国高校拥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有313 94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1 566 048人)的20.05%;拥有硕士学位的有559 720人,占总人数的35.74%;拥有本科及以下学历的专任教师有692 385人,占总人数的44.21%;拥有正高职称的为190 52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17%;拥有副高职称的为458 388人,占专任教师的29.27%。全国普通高校平均生师比为16.27:1。
同期,河南省高校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为12 190人,占全省专任教师总数(96 995人)的12.57%,低于全国7.48个百分点;拥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为36 928人,占总数的38.07%,高于全国2.33个百分点;拥有本科及以下学历的有47 877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49.36%,高于全国5.15个百分点;拥有正高职称的8 103人,占总数的8.35%,低于全国3.82个百分点;拥有副高职称的25 799人,占总数的26.6%,低于全国2.67个百分点。河南省普通高校平均生师比为18.52:1,高于全国平均数。[1]可见,河南省高校专任教师数量不足,高学历、高级职称的人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师比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河南省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更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南省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产生问题的原因 上述问题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管理行政化及官本位问题严重
在高校合并升格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高校主要负责人及上级部门。一般而言,专科院校的负责人对与本科院校合并态度消极,原因在于合并后领导职务安排。按照现行高校管理体制,专科院校两位一把手都是副厅级领导干部,一旦与本科院校合并,升任正厅级希望渺茫。而专科院校的副校级大多为正处级领导干部,与本科院校合并后升任副厅级的希望也不大。因此,这些专科院校的校级领导干部当然热衷于升格,升格成功后,校级领导干部副厅升正厅、正处升副厅,皆大欢喜。尽管升格后学校一把手只有两位,但是原副厅级校级干部升格后仍有机会官升一级(正厅级副校级),或者是副校级加括号(正厅)。
高校升格合并的乱象其实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而官本位实际上涉及的是对高校人、财、物等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官本位必然会导致过度行政化,致使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失衡,从而引发高校的各种矛盾,影响广大高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最终吃亏的是国家和众多的莘莘学子。
2.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基础比较薄弱
河南省高等教育起步并不晚,造成河南省高等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主要是政策因素。河南大学作为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其发展历程中饱经沧桑。1948年,中共中央中原局以原河南大学部分师生为基础,在宝丰县建立中原大学,翌年迁至武汉异地办学。1953年高校院系调整,“中原大学校名取消,其财经学院与中山、湖南两大学的财经学院,中山、湖南及南昌三大学经济系,广西大学经济系及会计银行系,中山大学社会系劳动组合并,在武昌成立中南财经学院;其政法学院与中山、湖南、广西三大学政法系合并,在武昌成立中南政法学院;其民族学院在武昌独立成立中南民族学院”[2]。中原大学迁至武汉后,河南大学重组。但重组后的河南大学在1953年院系调整中被肢解,其农学院、医学院、行政学院组建成新的河南农学院、河南医学院、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校,水利系搬迁至武汉并入了新成立的武汉水利学院,财经系并入武汉中南财经学院,植物病虫害专业并入华中农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并入江西农学院,土木系和数理系(数学专业)并入湖南大学。肢解后的河南大学与平原师范学院合并,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后来又几度更名,日渐式微。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河南省仅有河南师范学院、河南农学院、河南医学院三所高校。由于国家政策因素,不仅造成河南省高等教育基础薄弱,而且也使河南大学失去了进入“985工程”大学和“211工程”大学的良机。
3.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教育投入总体水平低
“一个国家和地区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这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3]河南省经济规模虽然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较低水平,高等教育规模庞大与教育经费投入总体水平低的矛盾比较突出。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4 163.9亿元,占河南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3%,河南省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74.5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为2.9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1个百分点。教育发展水平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所决定的,由于河南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教育投资不足,从而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4.办学定位贪大求全,缺乏特色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规模的日益扩张,河南省很多高校像全国大多数高校一样也建设了新校区,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在校生2万人以下的大学已较为罕见。一些原来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也办起了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外语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工商学院等,向综合性大学看齐。这种办学定位的错位,致使这些原来以理工见长的大学失去了特色,导致这些院校无论怎么努力,其影响也不可能比肩综合性大学。
5.河南省高校师资培养能力不足,吸引省外人才乏力
2014年全国高校在校博士生总人数为312 676人,毕业博士生为53 653人。同年,作为高等教育大省的河南省在校博士生总数仅有1 530人,占全国在校博士生总人数的0.49%,毕业博士生仅有256人,占全国毕业博士生总人数的0.48%。与此同时,北京毕业博士生16 786人,占全国的31.29%,同为高等教育大省的山东毕业博士生1 532人,占全国的2.86%,湖北毕业博士生4043人,占全国的7.54%,四川毕业博士生2100人,占全国的3.92%。[4]
由于河南省经济发展滞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有限,高校教职工的工资待遇不高,这对于河南省高校引进高水平人才而言缺乏竞争力。
三、优化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选择
针对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策略加以解决:
1.加快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推进高校管理去行政化
高校去行政化并不是不要行政管理,高校行政管理与过度行政化、官本位是完全不同意义的概念。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把高校内部党政机构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合并,裁撤冗员。大学内部的管理机构设置不是为了解决领导干部的位子问题,而是为了提高办学效率。二是精简领导干部的职位。目前高校中层岗位的标配是一正三副,党务干部是一正一副或者两副,个别学校的院系中层岗位设置有超过10人以上的。因此,一所高校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少则200余人,多则500余人,人浮于事现象比较严重。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育经费,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打破高校领导干部终身制,形成能上能下的机制。应严格实行副处级以上干部任期制,一个岗位最多连任一届,期满不能到别处轮岗的,仍回未任职前的工作岗位。目前部属“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就是这么做的。四是引进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五是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教代会和职代会的作用,让广大教职工参与高校的管理和监督,逐步建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制衡机制。这是杜绝高校权力滥用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2.加快高等教育资源调整步伐,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2011年10月,国务院32号文件指出:“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将符合条件的高校纳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该文件为河南省建设高水平大学指引了目标与方向。2015年10月,国务院开始实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乘此东风,河南省应从“十三五”规划开始,力争把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按照国家一流、世界知名大学的标准进行建设。具体措施为:第一步,省委、省政府力争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纳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二梯队,获取国家财政支持,使这两所龙头高校到2030年进入国家一流大学行列;第二步,到2050年使这两所大学进入国际知名大学行列。
积极引进国内外“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资源,按照“双一流”标准组建新的高水平大学。笔者建议,省委、省政府应主动与国内外特别是欧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合作,引进国际一流大学资源,也可以与国内一流大学合作,跨常规联合组建新机制大学。新大学规模尽量控制在5000人左右,实施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本科生教育为辅的高等教育。2016年7月初,河南省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中科院达成的战略合作协议就是一个例子。[5]我们建议,力争在5年到10年的时间内,按照新的办学机制,借鉴珠海市的办学经验,组建新的高水平大学3-5所,加上现有的纳入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大学,经过15至30年的发展,相信河南省将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镇。
3.明晰办学目标定位,建设特色骨干大学
大学的办学定位,涉及大学的使命,诸如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很多世界上著名的一流大学诸如麻省理工(1.1万)、普林斯顿大学(0.79万)、加州理工(0.22万)、巴黎高等师范学院(0.2万)、瑞士联邦理工大学(0.9万)、伦敦政治经济学院(0.75万)等在校生规模并不大,有的可以称之为袖珍大学,但这并不妨碍这些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因此,根据河南省省情,省委、省政府计划从“十三五”开始,积极引导河南省高校明晰各自的办学定位,制止盲目的贪大求全,以服务中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重点培育和发展河南省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食品、轻工、建材、金融、交通、物流、新能源、商贸等亟须人才的特色骨干大学和应用性技术型大学。如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经过15年到30年的建设,使这些特色骨干大学在全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4.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经费投入,高水平大学建设更是如此。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增加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投入,力争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尽快出台地方法规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助学。由于受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短期内大幅度增加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是不现实的。因此,建议河南省出台地方性法规,借鉴国外的做法,设立社会捐赠基金,对捐资者给予免税待遇,捐多少就免除多少税收。对于超过亿元以上的大额捐赠,为了不影响地方税收,可以采取分期逐年扣除免税政策(最长不应超过5年)。三是适当提高学杂费。
四是对高校经营性收入实行税收减免政策,逐步形成以公共财政投资为主,以社会捐赠、学杂费收入及高校创收为辅的多元化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5.提高教师待遇,引进高水平人才
如上所述,由于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引进外部高素质人才在所难免。高层次人才对工作环境、福利待遇要求也较高,因此,加大对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工的待遇水平,这是吸引高水平人才的先决条件。
总之,河南省作为高等教育大省,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不是一蹴而就的,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高等教育战略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国内高水平大学,着力扶持7-10所特色骨干大学,建设10所左右示范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支持20所左右品牌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需要全省上下同心同德、集中精力来推动发展。我们相信,随着河南省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要假以时日,河南省一定会由高等教育大省成为高等教育强省。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专任教师学历、职称情况[EB/OL].http://www.moe.edu.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4/2014_gd/.
[2]建国初期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文献选载(一九五一—一九五三)[J].党的文献,2002,(6):59-71.
[3]崔来廷.美国公立高校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解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19-12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EB/OL].http://www.moe.edu.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4/2014_qg/2.
[5]张 静.河南将建国际性高水平大学与中科院UCLA共建[EB/OL].http://www.xinhenan.cn/news/shwx/2016/0704/50389.html.
10.19327/j.cnki.zuaxb.1007-1199.2016.05.015
河南省教育科学重大招标课题
郑州大学 教育系)
(责任编校:王彩红,陈 强)
(2016-JKGHZ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