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传统文化产业开发研究
2016-11-25安磊
安 磊
“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传统文化产业开发研究
安 磊
【摘 要】河南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对河南传统文化进行产业化整合,打造河南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对于提升河南在全国的经济文化战略地位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 河南 传统文化 产业化
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河南,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备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潜力。以2012、2013年十八大的召开与一带一路的提出为转折点,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河南文化产业的开发明显地划分为“独立发展——整合深化发展”两个阶段。在十八大以前,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呈地方特色突出,而整合力度不足,增速和形成产业效益有限的特点。但自2012年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后,河南的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明显进入聚合与发展的快速时期。党中央对传统文化传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申明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因此挖掘传统文化的社会、历史与经济等价值,有助于实现国家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同样对于河南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河南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河南的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例如河南是中华民族姓氏的主要发源地,群众熟知的百家姓中有七十余个姓氏来源于河南,王、刘、陈、庄等人数众多的大姓都源于此地。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文化,而黄帝故里就在河南新郑。在南方及海外广泛分布的客家族群其迁出的祖居地多在中原,并以信阳固始为重要的中转地。总而言之,河南是寻亲归宗的根亲文化脉源之所在。
尽管对于华夏文明的起源,学界有不同的理论,但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核心所在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在中国延续数千年而历久弥新的汉字,其生成与发展的脉络在河南是最为清晰的,传说中创造汉字的始祖仓颉就出生于河南,作为中国最早形成体系的甲骨文其集中发现地就在安阳殷墟,汉朝时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研究型的字书。所以说,河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中心之一,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传承区。
河南还是中国功夫的故乡。例如天下闻名的少林功夫诞生于河南登封少林寺,陈氏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
河南有着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例如八大古都中的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四个都在河南,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古都文化。河南在革命史上还做出了突出贡献,并留下了大批的革命遗址。例如著名“将军县”——新县,体现了人民群众勇气与智慧的红旗渠等著名红色文化景区。
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截至2015年,河南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百项,计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民俗等品类。河南的旅游文化资源也较为丰富,目前河南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327家。其中,5A级景区13家,4A级景区114家,3A级景区118家。
二、河南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与现状
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与传承创新区,在“一带一路”战略定位中有着重要的文化担当,是文化“走出去”和建设文化高地的重要地区,承担着着对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历史责任。因此作为传统文化大省,充分发挥河南的文化优势,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继承优良传统、整合优势资源,发挥资源优势,打好河南的“文化牌”,搞好文化资源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关系着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河南2015年人均GDP总值6297.35美元,位居全国22位,作为人口第一大省,河南2015年经济增速达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成为重要的消费支出,但目前在供给总量方面,文化供给明显呈“战略性短缺”,文化市场的供给量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供给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的需求,大量的海外流行文化与低俗文化一旦成为民众的日常消费品,除对于国家的文化市场造成冲击外,还有可能影响受众的价值观和认同感。这种情况对于人口众多、面临转型的省市影响还会更加突出。
其次,搞好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保证现代化建设不走样、不走偏,关键在于指导思想要正确,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民众享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重要作用。
目前,从横向比较而言,经国家统计局核算,2014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3940亿元,在未扣除价格因素前提下,相比较2013年增长12.1%,比同期GDP增速高3.9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3.76%,比2013年提高0.13个百分点。据《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6)》研究,2014年全年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984.66亿元,占GDP总值达2.82%,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2431.8亿元,位居全国第七,尽管排名位次比较靠前,但在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已达3.9万亿,占GDP达到3%,可见河南省目前文化产业经济总量与占比距离全国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纵向比较而言,河南文化产业的经济占比距离2005年制定的《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并且同期相对比,文化相关产业产值2014年居全国首位的是北京市,总值高达2826.3亿元,地区经济占比达到13.2%,所以抓住“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机遇,加快文化产业开发对于促进河南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关于河南传统文化产业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整合聚拢传统文化资源,抓住“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打造有特色、品牌化的文化产业。
河南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历史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但在以往的开发中,各自为战、甚至以邻为壑的现象也偶有出现,所以要全省一盘棋,统一思路进行谋划,打造河南传统文化品牌,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功能区分,形成一批子品牌,做大河南传统文化产业的“蛋糕”,各地方城市根据自身的特色优势、找准定位、理清思路,开发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其次,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引导支持力度,营造积极繁荣的文化市场环境,打造一批原创的文化精品,实现传统文化市场化运作的良性循环。
传统文化传承,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长期面临着周期长、效益低、继承者匮乏的窘境,所以在保证传统文化的内涵不走样、不变形的前提下,提升效率、扩大规模是必由之路。因此,通过市场化运作,并加以适当地进行资金补贴,改善传承人的经济待遇是吸引更多人学习从事相关技艺的有效手段。
推进建设文化精品,以精品建设促进品牌建设。目前河南省已推出了“河南文艺精品工程”,每年重点打造3-5部原创文化精品。通过政府引导和有意识地培育、挖掘、包装、推介、宣传,不断推出新的文化品牌。例如以《朝阳沟》等为代表的经典剧目品牌,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为代表的演艺品牌,以古都文化、根亲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以禹州钧瓷、开封汴绣、朱仙镇木板年画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牌等。如今已基本形成市场价值挖掘,新产品开发,并形成了品牌效应。
再次,积极实行文化“走出去”战略,既满足内需又实现对外影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增强对外影响力做出贡献。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期,面对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对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着推动作用。
同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于河南省的对外文化交流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提升中原文化的认同感、亲和力和影响力。制订统一的对外宣传方案,通过多种宣传途径加深外界对河南的了解。同时多举办跨区域的相关高峰论坛、贸易洽谈会,还要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塑造良好文化旅游形象。充分激励旅游市场机制,发挥政府与民间组织、社团等的积极作用,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带动河南省经济发展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编号:2015B028;河南省文化厅2015-2016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课题,编号:民间文学、民俗类4#)。
作者简介:安磊(1981-),男,汉族,安徽亳州人,博士,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社会科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