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河湟地区儒学研究综述
2016-11-25闫石
闫 石
近十年河湟地区儒学研究综述
闫 石
【摘 要】儒学,始于先秦时期,自西汉以后被多个封建王朝奉为国学。儒学对历史上的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河湟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兼有以农业为主的汉文化和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文化。本文就关于近十年历史上河湟地区儒学的研究成果做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河湟地区 汉族 儒学
河湟地区是指流经今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地带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冲积而成的大片谷地。
“儒释道”三家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教派。其中儒学以“入世”的观点收到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推崇,同时也是统治者束缚人民思想行为的工具。儒学通过鼓励世人入世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同时参与构建社会,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河湟地区汉族人的迁入
黄耀东的《移民、卫所与茶马——以明代河湟地区为例》①,作者认为汉族从中原向河湟地区大规模移民发生在元末明初时。明朝建立伊始,为了防止残元势力对中原的腹地的反攻,所以在河湟地区建立西宁卫,并大量驻军、屯田,迁徙内地大量汉人到此地俩定居,加速河湟地区的民族融合,河湟地区由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来此定居,明初的西北移民大潮由此产生。大量汉族人口的迁移,他们把此时已经相对成熟的儒家思想也一并带进河湟地区,从而为河湟地区的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赵永的《近代河湟地区移民》②,作者认为近代汉族人迁徙到河湟地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清朝末期,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即增加西北地区的入世人员,对于移居到西北地区地区的考生可以不受其居住年限的影响,这些优惠政策对于推动内地人口移民西北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阶段,1928年,青海建省,青海省政府等一些机关部门的建立需要大量人才,造成了一次移民潮;第三阶段,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区都已沦陷,西北地区成了民国政府的统治中心,加上政府加大对青海扶持力度,全国大量人口涌入河湟地区。近代汉族三次向河湟迁徙,为河湟地区的民族分布奠定了基础。
彭措的《西北汉族河湟支系的形成及人文特征》③,作者认为河湟地区汉族的移民始于西汉赵充国湟水屯田,后经隋唐两代的治理,河湟地区的人口有所增多。但这段时间河湟地区的汉族人口只有在中原盛世时才见于史册,中原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向心力,汉族人口皆受其他民族同化。直到明朝时期,经洪武大移民后,河湟地区的汉族人口才在稳定下来。
陈良煜的《河湟汉族来源与青海方言的形成》④,作者通过分析史料,认为自西汉以来,中原人口陆续向河湟地区迁。而且青海方言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作者不同意河湟地区的汉族都来自于明朝初期来自南京的汉族人口,并且认为汉族是河湟地区的主体居民。
二、河湟地区的儒学
王立恒、狮艾力、杨斌的《河湟地区多民族文化互动性研究》⑤,作者提到汉族是河湟地区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历史上河湟地区有儒家、藏传佛教、伊斯兰教三种文化,三种文化以和为主,相互尊重,互不影响。文中介绍河湟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学习儒学,有一部分成员在文化上形成汉化的趋向,例如土族自明清以来,一部分土族上层子弟接受了儒学教育,“改土归流”之后,更加有利于少数民族的汉化。
张紫萱《河湟汉人社会文化研究——以青海乐都七里店村为例》⑥,本文研究青海省乐都县七里店村,通过对当地村落结构的形成,村民生活状态的改变,该村与周边村落的关系、族群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及演变、人口迁入与当地居民的冲突和融合,以及外来人口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而推出明清时期大规模内地汉族移民迁至青海河湟流域以来,汉族在河湟地区的发展。
丁柏峰的《河湟文化圈的形成历史与特征》⑦,本文中提到,儒学在河湟地区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自唐朝安史之乱之后,河湟地区归入吐蕃统治,在这一段长时间的吐蕃统治与同化之中,河湟地区的汉族收到吐蕃文化的影响,代表汉族文化的儒学此时也湮灭于这场民族融合之中。
李健胜的《试论儒学在青藏地区的传播方式及其影响》⑧,作者认为儒学调节中央与地方关系、维护民族间和谐的主要力量,因为政治与文化不同,相比起来政治手段更加强硬一些,中央王朝在某些问题上是不能直接插手管理的,所以就需要儒家文化在其中调节,所以历史上儒家对于中央王朝在青藏高原上的管理有辅助作用。
王丽娜的《明清时期儒学在青海河湟地区传播的比较》⑨,本文通过比较明清时期儒学在河湟地区的传播,得出了清朝比之明朝在儒学教育类型上更加多样化,多深度的结论,明清时期的种种政治举措使儒学得以遍布各个县、乡。
陈新海的《论儒学在河湟地区的发展》⑩,作者认为儒学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在河湟地区萌生,十六国时期为河湟地区儒学的发展阶段,明清时期则为河湟儒学的鼎盛的阶段,儒学通过历史上的这三个阶段在河湟地区站稳脚跟。
三、结语
从儒学在河湟地区的发展来看,儒学在河湟地区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自两汉到唐代中期,河湟地区一直在中央王朝势力控制之下,作为中央王朝扶植的儒学一直存在并发展下来,期间没有中断,而且在十六国时期出现了一个高峰。唐玄宗安史之乱爆发,唐军主力东调平叛,吐蕃乘机占领了河西和陇西地区,河湟地区的儒学受到严厉打压,吐蕃对河湟地区统治十分残酷,因为原来汉族人口在河湟地区占主导,所以他们对汉民的控制十分严格,不仅在行为上约束他们,还在思想进行同化,强迫汉民改穿吐蕃服装改说吐蕃语,这样以便达到长久统治的目的,在此期间,河湟地区的不仅儒学没有得到发展,反而进入低谷。明清时期,中央王朝恢复了对河湟地区的统治,并恢复、发展儒学,使河湟儒学从发展的低谷中走出来,并达到发展的顶峰。现有文章对儒学在河湟地区的发展史记载的较为详细,数量颇多。
从儒学的在河湟地区的影响来看,儒学在河湟地区的传播促进本地区文化教育体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通过儒学教育机构培养的人才,一部分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政府部门参与政策的制定,另一部分的儒生在学成后在本地教书育人,弘扬儒教文化,为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总体上看,儒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使它具有有一套体系完备的教育系统,这一教育体系植入青藏地区后,使这一地区培养儒学人才,人才造福社会的教育体制。但是儒学对人的思想还是有很大的束缚的,儒学在河湟地区的传播是对少数民族文化压迫和改造的历史,儒学的传播只考虑到政治因素,不考虑受教者的接受程度。
综上所述,儒学在河湟地区的发展、传播、影响与中原王朝的兴衰联系到一起的,由于中原王朝的不稳定,引起移民到河湟地区的汉民的被驱赶或被同化,所以河湟地区的儒学在历史上会出现多次衰弱,甚至消失等现象。虽然对河湟地区的儒学现有文献研究较为完备,但是通过阅读文献,河湟地区有多种教派,多种文化,儒学在河湟地区与其他教派融合斗争过程,这一问题较少研究,论文可以从这方面着手写作。
注释:
①黄耀东.移民、卫所与茶马—以明代河湟地区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2012(5).
②赵永的.近代河湟地区移民[J].青海民族大学[J].2012(9).
③彭措.西北汉族河湟支系的形成及人文特征,青海民族学院[J].1999(4).
④陈良煜.河湟汉族来源与青海方言的形成,青海师范大学[J].2008(6).
⑤王立恒,狮艾力,杨斌.河湟地区多民族文化互动性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2009(2).
⑥张紫萱.河湟汉人社会文化研究—以青海乐都七里店村为例[J].青海民族大学,2014(6).
⑦丁柏峰.河湟文化圈的形成历史与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2007(6).
⑧李健胜.试论儒学在青藏地区的传播方式及其影响[J].青海民族研究,2013(7).
⑨王丽娜.明清时期儒学在青海河湟地区传播的比较[J].地方史时空,2014(4).
⑩陈新海.论儒学在河湟地区的发展[J].青藏民族研究,1992(2).
参考文献:
[1]王继光.青海境内民族迁徙与融合的几个问题,西北民族大学[J].2004(2).
作者简介:闫石(1992-),男,满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青藏历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