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基本认识

2016-11-25

长江丛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全球化

张 欣



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基本认识

张 欣

【摘 要】后殖民主义是继西方后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持续时间较长、涉及学科较广的一种全球性理论思潮。它以后结构主义的解构和“非中心化”思维模式为基础,经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话语系统。本文试在以国内出版的若干专著的基础上,通过对后殖民理论的部分特点的解读,进一步厘清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基本认识。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 全球化 西方中心论 二元对立论

后殖民理论是后现代主义之后的西方文化主潮。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而且一度在90年代初期代替了式微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成为西方文学和文化理论批评界关注的热点。进入全球化以来,随着萨义德和斯皮瓦克的著述被重新解读,加之霍米·巴巴的闻名,后殖民理论又得到了新的发展。作为一种话语,后殖民主义“总是随着不同的民族、种族、语言和宗教团体所提出的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而变化”[1]。虽然界定后殖民理论的概念和内涵一直在西方学术界存在争议,但无论定义如何,在关于后殖民主义的一些普遍意义上的特点还是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一、后殖民理论质疑现代性,反对西方中心论

简单说来,后殖民理论属于一种批评话语系统,并且与后现代理论相呼应。后殖民理论的特点在于它“质疑现代性,关注全球化,反对本质主义和西方中心论,强调多元性和文化批判”,并且“倾向于利用后结构主义来否定殖民主义的基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颠覆文化的和种族主义的等级秩序”[2]。

首先,后殖民主义质疑现代性,反对西方中心论。在质疑现代性的问题上,后殖民理论无疑和后现代主义存在共同点。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对‘元叙事’的怀疑和否定。它从本质上质疑现代性,认为任何事物是变化的,事物的发展也是断裂而非渐进的。在叙事方面,后现代主义倡导文化批评,力求突破整体叙事和“宏大叙事”的限制。正如王宁教授所言,后现代主义是“东方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批评家用以反对文化殖民主义和语言霸权主义,实现经济上的现代化的一种文化策略”,因而它与后殖民主义在质疑现代性方面甚为契合。在后现代主义者福柯“话语-权力”理论的影响下,萨义德将东方学诠释为“通过做出与东方有关的陈述,对有关东方的观点进行权威裁断,对东方进行描述、教授、殖民、统治等方式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3]。而身为女性的斯皮瓦克,其理论不免与对女性话语的弘扬挂钩。她将女性定义为“男人的附属物”,并且对那些活跃于西方世界的白人女性批评家持批评态度。她批判了文学作品《简·爱》中帝国主义的话语权,认为“强调简·爱作为一位成功的原型女性主义者(pro-feminist)和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者)出现,忽视了在这一授予宗主国妇女新身份的建构过程中对‘土著女性’的强制作用。”[4]这种独特的女性视角,加之她在种族和地域上又属于第三世界的后殖民地,使得斯皮瓦克在后殖民理论上更具批判的犀利性和解构的彻底性。

二、 后殖民主义关注全球化,强调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虽然产生于西方,但从来不只属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传播与全球化是分不开的。阿什克罗夫特认为全球化是“个人生活和地方社区受运行于全世界的经济文化力量影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指世界变成某种单一地域的过程”[5]。杜林则认为后殖民主义试图使所谓“非现代化”摆脱西方所谓的“现代主义普世论”的影响,而全球化理论不仅探讨不因历史和地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种种社群的形成过程,而且更加深入地探讨“世界经济”对于地方和民族经济的胜利。其次,后殖民主义是一种非历史化理论,而全球化则意味着世界的地域界线逐步模糊进而隐退,并演变为一个支离破碎却是一体化的、能复制的世界里。[6]由此看来,全球化和后殖民主义有着牵扯不断的关系,后殖民理论者也对全球化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萨义德较早关注到了全球化和文化多元性。他认为“由于现代帝国主义所促动的全球化过程,这些人、这样的声音早已成为事实。忽视或低估西方人和东方人历史的重叠之处,忽视或低估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通过附和或对立的地理、叙述或历史,在文化领域中并存或争斗的互相依赖性,就等于忽视了一个世纪世界的核心问题。”[7]他虽然批判东方主义,但不反对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沟通,相反,他认为如果没注意到东西方文化中“重叠”的东西,只看到差异和对立,人类的文明就不能进步。霍米·巴巴则反对把“文化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和“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这两个术语等同起来。他认为文化多样性仅仅承认一系列分离且相异的行为、态度和价值系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会出现一种暗示:这些差异仅仅是畸形变态的或是异国情调的。[8]因此,“文化多样性”这一术语与后殖民理论者反对的种族、文化身份等问题是一致的,遭到了他的批判。他更倾向用“文化差异”这个术语,这让人们在承认文化差异的同时还能保持对文化融合的怀疑态度,不至将差异固定化和绝对化。

三、 后殖民主义否定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西方殖民主义的基础。在二元对立论的视角下,以“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为衡量标准,东西方文明被认为具有截然相反的文明基质,并由此决定了西方文明率先走向现代化的历史道路,而东方文明要实现现代化只能通过学习西方而完成。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实质上文化霸权。萨义德认为文化霸权是帝国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西方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东方,并非对作为一种历史存在的东方的真实再现,仅仅是西方人的一种文化构想物,是一种人为的话语实践的产物。[9]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宗主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与边缘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种对立的实质是将西方发展的道理普世化。话语即权力。在这种对立的权力话语模式中,边缘国仅仅是为宗主国的强大作陪衬,东方天然贫弱,西方天然强大,如同在对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批判一样,将东方比喻成柔弱的女性。东方主义为西方控制东方设定了一副虚假的政治镜像。这种思维模式认为欧洲具有比其他地区更好的自然环境,欧洲人更具有理性、自由的文化基因,而这种文化基因导致了希腊罗马的民主与共和、中世纪时代的自治城市和市民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渐次出现,进而发现了美洲,导致资本积累和促使技术创新,由此形成了西方文明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其他地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走向“现代化”。总之,东方主义对东方的设计、想象和描述,实质上就是东西方文化力量不均衡的产物。西方文学作品、文化历史著作描写的东方形象是为其帝国主义政治、军事、统治服务的,作为一种权力和控制形式的东方主义无不体现着文化霸权和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这些正是像萨义德这样的后殖民主义者所反对的。

后殖民理论思潮十分复杂,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跨学科的倾向,与当代西方许多理论思潮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这种仍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思潮而言,厘清其理论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通过以上对后殖民主义特点的粗浅分析,可以基本对这一西方重要的学术思潮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翟金.边缘世界—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爱德华·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

[4]巴特·穆尔-吉尔伯特著,陈仲丹译.后殖民理论—语境 实践 政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王宁,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7]刘海静.抵抗与批判:萨义德后殖民文化理论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13.

[8]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籍晓红.解构东方主义的二元对立模式—赛义德的东方主义[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3).

作者单位:(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后殖民主义全球化
全球化时代的数字纪念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山河故人》:从民俗符号的颠覆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乡愁”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智取威虎山》: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融合中的隐忧
心是从来不会旅行的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