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行货币互换: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2016-11-25徐明棋

社会观察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人民币

文/徐明棋

央行货币互换: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文/徐明棋

2013年10月以美联储为首的西方六国中央银行将他们原来的货币互换安排长期化并且不设限额,这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反响。与此相关联的是中国也在不断增加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本币货币互换。央行的货币互换,尤其是西方六国的货币互换和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是什么?是否意味着西方货币尤其是美元将它们在国际货币体系的统治地位凝固化?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对人民币国际化有什么样的影响?对国际货币体系又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本文试图在梳理中央银行货币互换演进历史的基础上,探讨中央银行货币互换的性质,研究货币互换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关系,并把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中央银行签署的人民币货币互换关系放到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背景下加以考察,从而为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货币互换:简单的历史回顾

中央银行货币互换的滥觞可以追溯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联储与法国中央银行1962年2月28日宣布并与3 月1日生效的货币互换协议。当时,美联储为了维持美元汇率的稳定,需要欧洲国家货币干预市场。于是法国中央银行通过互换协议为美联储贷记5亿法郎,而美联储则为法国央行的账户贷记5000万美元。该笔互换最初只是短期的互换,期限为3个月。可是,随着美元危机的不断深化,美联储陆续又与奥地利、比利时、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士、加拿大等国签署了互换协议。2001年“9·11”恐怖事件爆发后,为防止金融市场动荡,美联储迅速与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及加拿大央行签署了临时性货币互换协议,期限均为30天。货币互换尽管一直被作为西方央行干预市场,应对突发性冲击的重要手段,但是货币互换规模和货币互换存续的时间通常都比较短。

新一轮央行大规模货币互换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启动的,而且规模和期限都超过了历史上的货币互换。2007年12月,在美国次贷危机刚刚爆发初期,美联储就与欧洲中央银行、瑞士国家银行分别签订了200亿美元和4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到了2008年10月29日美联储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进一步扩展至14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总额高达8500亿美元,是IMF资金总额的4倍。2013年10月31日,当该互换协议再次到期后又被宣布长期化并不设限额。至此,中央银行货币互换提供临时性补充流动性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变化被一些人认为是新国际货币体系的雏形。

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与西方央行美元货币互换长期化

原来只是短期应对危机手段的中央银行货币互换在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和市场不断动荡的冲击之下变成了常设的机制,而且没有限额,也没有具体使用限制和规则,这引起了市场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是否说明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也成为常态?或者是信用货币的发行者——中央银行面对经济全球化越来越需要跨境的货币发行合作机制与之相配合?还是试图建立国际货币信用治理机制?笔者在梳理了西方学者的观点后认为:

第一,西方的主流观点为美联储与西方六国中央银行货币互换的长期化提供了理论与舆论支持。多数学者强调央行货币互换可以成为紧急情况下不可或缺的流动性补充,机制化的安排可以为现存的国际货币体系提供额外的稳定保障。这被不少学者看成是构建全球金融安全网的基础,对国际金融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西方央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并不是对IMF的取代,而是西方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本身有着无法向IMF寻求资金的其他资金需求,因此他们需要在IMF之外构建获得流动性的渠道。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IMF也曾经向发达国家提供过短期的资金救助,也为挽救美元危机向美国提供过贷款。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IMF很少向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因为他们有能力自己解决流动性问题。不过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证明,发达国家也已经无法独善其身,救助网络对他们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三,西方央行互换机制长期化、固定化存在缺点,其透明度、互换启动的原则、条件都可能引发道德风险。不少学者认为,应该以G20为基础制定相应的规则并实施监督。

第四,以美联储为核心的央行货币互换存在包容性、选择对象上的问题,新兴市场国家未能参与可能引发新的问题。应该在更加广泛的基础上构建范围更宽的中央银行货币互换网络,并需要进一步加强IMF在救助网络上的主导地位。

第五,多数观点并不认为货币互换是改革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途径,更没有明确的看法认为通过央行货币互换可以构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西方央行货币互换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西方六国央行没有期限、没有限额的货币互换,本质上是为维持现存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服务的,因为随着美国经济实力和金融实力的相对下降,紧靠美国一家已经无法维持现存体系的稳定。货币互换就是西方央行试图通过合作来稳定全球金融市场的一种手段。笔者认为西方央行货币互换长期化和机制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在全球金融体系遭受冲击、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时,央行的货币互换可以为他们提供额外的流动性,成为稳定金融市场的利器。

但是,西方六国央行的货币互换不会带来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也不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因为她的本质是维持现状、维持美元统治地位的现状。因此,这种互换安排在客观上起的作用可能是阻碍改革或者延迟改革。虽然新兴市场国家之间未来也可以建立多层次的货币互换网络,但是能承担国际货币职能的货币不可能很多,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无法成为被广泛使用的国际货币,只有其中少数国家的货币会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发挥计值货币和交易媒介的职能,因此多层次的货币互换网络将不会改变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缺陷有三个方面:一是发挥国际本位货币职能的美元的价值不断大幅度波动;二是主要国际货币汇率之间的波动失去任何约束;三是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机制也没有相应的规则。所有上述缺陷加在一起,就成为国际金融危机不断爆发的重要原因。西方六国央行货币互换没有在任何一个层面对上述三个主要的缺陷有修改和完善,也没有提供任何途径来改革上述三个主要的缺陷。央行的货币互换充其量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提供了缓解危机冲击的缓冲和减轻冲击负面影响的救助手段。如果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角度看,这种作用对于改革恰恰是负面的,因为危机的冲击往往是推动改革的动力,危机的破坏力越大,危机后推动改革的共识才越容易形成。

西方央行的货币互换长期化和不设限额还会引发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即这种不设限额的货币互换理论上为其中的一个中央银行向另外五个中央银行借款提供了绿色通道,这种借款是没有前提条件的,那么这种货币互换就可能被其中某个中央银行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所绑架。如果没有抑制道德风险的其他手段,这种货币互换最终会使各国中央银行被动地增发货币,引发通胀;要么就可能引起其中某个央行拒绝持续性提供流动性,最终所谓的无限额和无期限的互换也就无法维持。

当然,从次优选择的角度看,西方六国央行的货币互换也并非没有积极意义,它毕竟为未来可能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提供了一个比较灵活、资金规模可以迅速增加的市场干预资金池,对于缓解危机冲击,救助一些受危机冲击的国家提供了可动用的流动性。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主流媒体对于西方央行货币互换给予高度评价的原因。

人民币货币互换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中国最早于2008年12月与韩国签订了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的本币货币互换协定,开启了人民币作为货币互换的对价的先河。至今中国已经与33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签署了人民币货币互换协定,互换总额超过3.3万亿人民币。人民币货币互换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意义在于:

首先,它打破了以美元为核心的货币互换网络的排他性,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维护自身利益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中国人民银行的人民币货币互换虽然在规模上不及西方六国央行的货币互换,但是在对象和国家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西方央行货币互换参与的国家数量,这种包容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需要满足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需求和利益这一正确的方向提供了诠释,将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最后,中国人民银行的人民币货币互换与中国积极推动成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库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相互呼应,将从竞争的层面推动整个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步伐。

当然,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国家央行的人民币互换与美联储主导的美元互换都属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中的过渡性措施,并不能解决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央行货币互换的流行进一步说明在全球建立更加广泛的合作机制变得更加必要和紧迫。在G20的基础上以IMF为平台推进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就如何稳定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构建相应的规则和制度应该成为未来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摘自《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中央银行货币人民币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数字人民币到底是个啥?
从纸币到虚拟货币的转变将增强中央银行的力量
怎样认识人民币
认识人民币
中英央行资产负债表差异比较研究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分析
对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思考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