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及其文学观

2016-11-25刘洪涛杨伟鹏

社会观察 2016年4期
关键词:诺顿文学名著作品选

文/刘洪涛 杨伟鹏

《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及其文学观

文/刘洪涛 杨伟鹏

编选世界文学作品选,是美国世界文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有长达一个世纪的历史,仅在21世纪,就有三种大部头的重要成果面世。除了《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第二、三版之外,还有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大卫·丹穆若什(David Damrosch)等主编的《朗文世界文学作品选》(The Longman Anthology of World Literature, 2004年初版,2008年再版),以及保罗·戴维斯(Paul Davis)等主编的《贝尔福德世界文学作品选》(The Bedford Anthology of World Literature,2003)。这三个选本各有特色,在市场上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其中《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以其历史悠久,不断创新,市场占有率高而著称。本文以最新的第三版《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若干旧版本,对其选用、译介、编排、解释世界文学作品的行为进行分析,以呈现这部世界文学作品选集的世界文学观,并期望以此视角切入对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的版本沿革

《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的版本变化十分复杂,起点是1956年版的《诺顿世界文学名著选》,该书名一直沿用到1999年的第七版。进入21世纪,该选集正式改为《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并沿用至今,最新版为2012年的第三版。《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与《诺顿世界文学名著选》一脉相承,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只关注西欧和北美的文学作品到关注大量非西方的作品这一转变,书名也从“世界名著”转换成“世界文学作品”这一更加开放的概念。

1992年的第六版在结尾增加了“当代探索”部分,选收了少量非西方作家的作品。实质性的突破从1995年的“扩展版”(the expanded edition)开始。它除了原先4000多页的西方文学作品,还增加了2000多页来自亚非等地的作品。不仅非西方作品的容量增加到足以改变整部作品选的结构和面貌的程度,它还突破了“杰作”和纯文学的观念,选入了许多非名著作品,包括口传文学作品,以及哲学、心理学著作。1995年的《诺顿世界文学名著选(扩展版)》,为2002年出版《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第二版)》打下了基础。

2002年,诺顿出版社弃用“诺顿世界文学名著选”,正式更名为“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明确宣布将文学的关注面由西方扩展至全世界,使其名副其实,篇幅也由原先的两卷大幅增加到六卷。诺顿公司十年磨一剑,在2012年又推出《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第三版。

实际上,三个版本的《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在作品分类排列上都大致遵循从古至今的时间序列:1995年扩展版以公元1650年欧美启蒙运动的时间为界,分成两卷;2002年版的分期只是将扩展版中的两个时间段落进一步细分;到2012年版中,编者虽然仍以时间为基本线索,但在各卷中取消了公元纪年,而把重大历史事件、文化、文学思潮作为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

《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与翻译

在2012年版的《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的前言中,编者认为,世界文学依赖于翻译,通过翻译获得发展,而且翻译使得文学得以在全世界流通交流(Puchner, 2012: xvii)。耶鲁大学文学教授梅纳德·迈克是《诺顿世界文学名著选》的第一任总编,他对文学翻译的研究与观点成为《诺顿世界文学名著选》及后续《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中作品翻译立场的权威指南。迈克教授在《翻译说明》(A Note on Translation)中,简明扼要地向读者阐明了有关文学翻译的问题。其中,他结合案例解释了任何翻译的文学作品都不能回避的三个关键性的实际问题。首先,任何一部翻译的文学作品都“不能逃脱将被译成的那种语言所具有的语言特点,语法的、句法的、词汇的、语音的限制都会一起构成特定语言的独特性及原有精神”(Mack, 2002: A2)。比如说,一部希腊戏剧或俄国小说被译成英文后,马上就会被英文所具有的语言特点所控制,使得翻译后的作品与原作之间存在必然的区别。其次,“译作反映了其所被翻译成的语言的独特性,因此,它也反映了其所被翻译的时代所具有的独特性,时代的特点会在作品中到处渗透,犹如面团中的酵母一样无处不在(Mack, 2002: A5)”。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时代的翻译也会相去甚远,译者经常会用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学潮流及习惯去开展翻译工作,得到的自然就是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译作。除了语言和时代会影响文学翻译,译者本身也会带来较大的影响。迈克教授认为,“带有一定程度的天分与才华的译者,对于即将翻译的作品,会带有一种个性化的理解,也会带有一种涉及价值、伦理、审美及形而上的特殊的阶级性,并会带有一种独有的风格,或是欠缺风格(Mack, 2002: A7)”。

虽然语言、时代和译者本身都会给译作与原作之间带来难以克服的差异,但迈克教授仍然认为译作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了与原作“内在生命”相一致的东西。与诺顿系列的世界文学作品选出版的出发点一致,迈克教授认为文学就是被人阅读的,即便不可能让读者直接体验到阅读原作的感受,翻译也能让广大读者拥有力量,去更近距离地接触世界上许许多多伟大的作品。

给诺顿选集带来关键性影响的翻译难题是对东方文学尤其是中日文学的翻译,这是由语言及文学传统的差异所带来的。在1995年出版《诺顿世界文学名著选》扩展版之前,编委会通常是回避对短诗的翻译,尽可能减少对短诗类作品的选入。这是因为译者对短诗的翻译处理非常困难:如果单纯按照字面翻译,几乎全部的诗意都会丧失殆尽;如果译者成功地将原诗翻译成一首新的符合西方诗歌特点的诗歌,那么原作者的特点与精神也将消失。这种翻译过程的矛盾也造成诺顿选集的编者对诗歌翻译的处理慎之又慎,尤其是在面对中日传统文学中十分常见且集文学之精髓的诗歌时。对此迈克教授认为,文学翻译虽然存在一些短板(尤其在翻译语言差异巨大的中日文学作品时,这些问题更为明显),但其价值仍然不可忽视。正因为文学翻译的存在,才有世界文学的存在,也才有诺顿选集存在的价值。

《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中的东方文学

东方文学在最新版的诺顿世界文学选集中占据了相当大的分量。当然,大量选入东方作品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在选集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变化的结果。早在1973年,诺顿选集的编者就对东方文学进行了单独的选编,但考虑到开设世界文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美国学生与其自身的西方传统有更为密切的关联(Mack, 1979: xvii),因此认为无须将另一截然不同的传统引入课堂,故将东方文学选本独立出版。这一做法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下,越来越不合时宜。由此,将东方文学融入世界文学选集成为编者的重要行动,而这一行动在1995年编撰第六版的扩展版时有了较大成效,并在随后的若干版本中不断加强、发展,西方中心主义的意识偏见得到纠正。

诺顿选集在后期的版本中不断强化东方文学的地位,反映了编者对世界文学格局的重新认识。《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在编选内容上的调整,表明编者对世界文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也表明世界文学的范围在真正意义上走向了全世界,而不再是原来以欧美为中心的范围。其中,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5年扩展版开始,中国文学就成为其重要内容。在最新版的《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中,来自中国的文学作品,相比其他亚非各国,数量最多。

《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的世界文学观念

编撰世界文学作品选集首先在于承认世界文学的价值。在第三版《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的前言中,主编马丁·普契纳教授如此形象地描述世界文学作品:“然而,比这诸多世界文学著作的幸存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著作中想象的世界。当你随意打开《作品选》的任何一页,你就进入了一个世界。教学上认为这些世界是奇异的,需要各种各样的说明,但却不能消弭这样一个事实,即它们展开了一个我们能够发现的完整的世界,我们能够在那里开始确定我们自己的位置(马丁·普契纳, 2011: 214)。”这其实也是诺顿选集对世界文学存在的价值的一种剖析——通过广泛阅读这些文学作品,从而有机会在文学的世界中到更遥远的地方进行各式各样的旅行,接触不同文明,与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起联系(Puchner, 2012: xvii)。

《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第二版序言指出:“我们的结构被不同文化传统的广泛连续性及其自成一体的文学或艺术时期所引导。”这使得世界文学更像是不同线索编织的图案,而不是一条汇聚在一起的同步的河流。也就是说,来自各地区的多元文学,在发展上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规律与特点,这就要求选集在呈现上既应关注纵向的时间维度,也应关注横向上文学的各自发展情况,关注其独特性与自身的体系。即便不同传统的文学互相之间并不能完全融合,但到了现当代社会,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学交流与对话无疑已经成为全球意识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受现代通讯技术进步的推动,世界文学从相同和不同的互动中创造着个人和社会身份认同,也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文学在现代世界中互相隔离不再可能。这也是世界文学存在的必然性,是世界文学在现当代发展的趋势。

(刘洪涛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伟鹏系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摘自《中国比较文学》2016年第1期;原题为《美国〈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及其世界文学观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诺顿文学名著作品选
中班社会活动诺顿和大熊
诺顿的求职理由
爱德华·诺顿环保绿巨人
文学名著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卿可均作品选
吕敬人插图作品选页
Back to the Classics
流浪汉和狮毛狗
殷晓峰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