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推动海南农业转型升级
2016-11-25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
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 李军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推动海南农业转型升级
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决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同时又指出,目前农业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难题,突出表现在结构方面,主要是在供给侧,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让中央的这些最新精神在海南农村工作中落地生根,必须找到行之有效、一举多得的工作抓手,找准能发力、可操作的突破口。具体来说,应该狠下功夫,把海南生态循环农业这篇文章做足做好,做到极致,以此带动海南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并促进海南农村更加美丽宜居,更好地落实生态立省战略,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一、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就是按照生态学和循环经济学原理,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组织农业生产,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产过程生态环保、农产品安全优质、乡村美丽宜居的现代农业形态。那么,为什么特别强调海南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呢?
从必要性来讲,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势在必行,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连续多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地下水超量开采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农业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已是大势所趋。
第一,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满足人民健康消费需求,迫切需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什么现在中央特别强调供给侧改革?主要原因是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结构性失衡。这几年中国人跑到日本狂购马桶盖、感冒药,到香港、新西兰、澳大利亚狂购奶粉,不是国内没有这些产品,而是国内供给的产品质量安全满足不了老百姓消费升级的需求。现在老百姓最关注什么?产品的质量安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就更高了,微信朋友圈中转发率高的很多都是有关农产品安全的文章。农产品最终是要入口的,人人都需要、天天有需求。但是,近年来农残超标、重金属污染、抗生素和添加剂滥用等“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搞得人心惶惶。如果到2020年,这个基本民生问题还得不到有效解决,我们的小康很难说是全面的、名副其实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就是围绕人的需求进行生产,使农产品供给不仅在数量上更充足,而且在品种、质量上更加契合消费升级的需求,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第二,破解资源环境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过去,我们习惯于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大量增加化肥和农药投入来提高粮食产量。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日益趋紧、自然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继续靠增加资源和化学品投入来提高产量的余地越来越小,以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为特点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大力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才能留得住绿水青山,留得住乡愁;也只有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守住,有干净的水、空气和土壤,才能产出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海南时指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多年来,我们一直津津乐道海南的生态环境保持全国一流。的确,横向看,跟全国其他省市区比,海南的生态环境指标确实好,比如海口的空气质量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但纵向看,跟过去比,海南的生态环境质量也有隐忧,“十二五”期间空气质量逐年下降,优良天数比例2011年为100%,去年下降到95.8%,轻度、中度污染天数占4.2%;省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表明,去年全省城市内河总体水质中度污染,水质达标率仅51.4%。这警示我们,保护海南的生态环境,千万不能盲目乐观、掉以轻心。其中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海南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和耕地复种指数高等原因造成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用量较大。过去我们常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那指的是农家肥、有机肥,而不是化肥。化肥施用过多,就会造成土壤酸化、土地板结、微生物减少等问题,用农业术语来说,就是地力下降。高密度的种植、过度开发等原因使耕地缺少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据调查,目前全省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仅为2.08%,为三级水平,一等质量耕地占比仅有5.2%,98.18%的耕地酸度偏高,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来说,就是现在的大米、蔬菜、水果似乎都没有过去那么香,那么好吃了。此外,有的地方农业用水还采用大水漫灌方式,水资源有效利用系数低,浪费严重;有的地方随意排放畜牧养殖粪便污水,造成水体污染。去年11月,我到白沙县南开乡坡告、道银村蹲点调研时就发现,一些村民在河边圈养猪羊,牲畜粪便都是直排到南渡江上游,对下游水质造成明显影响。还有,有的地方海水养殖网箱密集,饵料残余等造成浅海水流不畅,水质受到污染,海藻和其他生物难以生存;田间废弃物、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低,废弃农用薄膜、农资包装物等长期残留在田间地头,影响了环境和土壤地力,秸秆综合利用率仅10%(全国约为50%),饲料化利用率仅6.5%,能源化利用率仅0.15%。所有这些问题,都加剧了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不仅给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隐患,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农业污染物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变废为宝,不仅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能大幅节约农业成本、提升综合效益。“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完成打造全国热带特色农业示范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任务,迫切需要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双赢。
第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美,农村必须美。农村不仅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场所,也是农民居住生活的空间。近年来,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环保意识不高、处理设施匮乏、回收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在不少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垃圾堵路围河、污水随意排放等现象,“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农村生活环境的写照。这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还给农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种种隐患,降低了农村的宜居度和农民的幸福感。正因如此,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专门批示,全国先后两次召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农业部从2013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将人居环境改善作为四大目标要求之一。
从我们海南的情况来看,这些年,我们深入推进文明生态村、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我省地理气候优势,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农村旅游化改造相结合,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危房改造及农家旅游休闲、民宿等项目建设,让很多农村的村容村貌大变样、大改观。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打持久战。在这方面我们还任重道远。比如,通过开展文明生态村、美丽乡村建设,很多村进行了立面改造,建起了整齐划一的新房、铺设了平坦宽阔的道路,从外观上是很好看了,但在一些地方走进农户院子里却发现,下水管网、人畜粪便处理、垃圾回收设施等并不完善,有的田间地头甚至是臭气熏天、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这样的卫生条件,即使房子建得再漂亮,村民住在里面能感到幸福吗?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游客能放心地在这里吃住玩吗?最近,海南被批准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示范省,这对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更加需要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沼气池、垃圾收运站等建设,使农村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综合化利用成为新态势,打造宜居宜游的美丽村镇。
从可行性来讲,海南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中央政策支持力度很大。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摆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今年的农村工作会议又进行了强调,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发布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治理规划(2015-2018年)》、《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进行全面部署。特别是国家农业部同意将我省列为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将在政策安排、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些都为我们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也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二是我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光热条件良好,岛内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超过2000小时,冬季无霜冻期,农作物生产周期短。水资源充沛,拥有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等三大水系,年降水量超过1800毫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全省地表水资源378.7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1108毫米,是全国平均量的四倍。地形平坦,海拔100米以上的平原占全岛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非常适合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生态农业。草山草坡资源充分,宜牧地约53万公顷,牧草全年均能生产,发展鸡、牛、羊等草食畜禽潜力很大。植物物种丰富,热带林木、花卉、水果和天然药材4200多种。土壤富硒又没有受到重金属、重化工污染。
BIM工作站依据图纸及规范要求,对标准层样板户型和质量样板区进行了精细建模,并且与VR虚拟现实施工技术相结合,通过模拟施工过程、模板搭配、砌体排砖和饰面砖排砖等将建筑施工过程信息化、可视化,通过此举确立了样板展示方案,减少了实际作业的返工次数,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省材料,加强了施工过程的项目管理能力[4],标准层虚拟样板间漫游如图3所示。
三是一些市县积累了一定经验。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一些市县以“废弃物+清洁能源+有机肥料”为方向,实施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化肥农药减施等工程,创建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立区域性有机肥加工中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屯昌创建全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以治理畜禽粪污为抓手,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建立“猪—沼—瓜菜”、“牛—发酵—蚯蚓”等循环农业示范基地28个,覆盖面积1.5万亩,辐射面积5万亩,农业源减排任务提前完成,不少农户靠着林下生态养殖山鸡脱贫致富。陵水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采用垂直旋转耕种系统无土栽培瓜果蔬菜,浇水施肥全程自动控制,极大地节约了资源和人工成本。这些实践经验都为我省进一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海南完全有信心、也有能力探索出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全域发展热带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之路。
二、积极探索符合海南省情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国内外有许多相对成熟的模式。从国外看,许多发达国家已由高投资、高能耗的“石油农业”转向生态循环农业,探索出多种模式。例如,德国的绿色能源农业,对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等农作物进行定向选育,从中制取乙醇、甲烷,成功地研制出绿色能源;美国的精准农业,对田间地头的土壤和各种作物实行精准管理,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化肥、农药、水、种子等农业投入,既获取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了保持区域水环境和生态的持续稳定,普遍使用喷灌、滴灌、微喷灌等技术,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沟渠漫灌方式;英国的永久农业,在节约资源和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元素的有效配置达到有利关系的最大化。
从国内看,近年来,许多省、市、县从环境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农业品投入减量与生产清洁、污染治理与废弃物利用等方面,都在积极探索实践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从区域看,有基地小循环、县域中循环、省域大循环模式;从技术路径看,有工程化和生物转化等不同的技术途径;从产业看,有农业内部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的小循环,也有一、二、三产相互融合发展的大循环。如安徽省在化肥减量增效上,重点推进玉米、蔬菜、水果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种肥同播、水肥一体、适期施肥等新技术,推进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江西省在农药减量上,把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纳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甘肃省在地膜综合利用上,制定了加厚地膜生产标准,开展地膜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5.4%;等等。
那么,“十三五”期间,我省适宜推广什么样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根据调研和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省实际,可以大力发展以下三种主要模式。
(一)物质循环利用模式。这种模式是指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种养加产业之间的循环利用,达到保护环境、提升地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效果。目前在我省的做法主要有“猪-沼-果”、“猪-沼-瓜菜”、“猪-沼-热作”、“牛-发酵-蚯蚓”、“饲-畜-沼-肥”、秸秆综合利用等,但总体来看规模都很小,利用率也很低。“十三五”期间,我们要抓住关键环节,以工程化、项目化为载体,在全省市县大力推广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在农业种养业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特点,形成产业相互融合、物质多级循环的产业结构。具体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实施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沼气工程。畜禽粪污,全省每年约产生1109万吨,如果将其制成沼气和有机肥,理论上可生产沼气4.7亿立方米、有机肥100万吨,而目前我省沼气工程仅能消纳24%的畜禽粪污,有机肥年产量仅15万吨。目前,国内外利用蚯蚓、水虻等生物转化畜禽粪污的技术日趋成熟,要鼓励支持企业探索应用新的循环农业技术,通过生物有机肥转化,不断培肥地力,减少农业投入品施用。要在“多规合一”框架下划定全省畜牧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全面完成畜禽规模养殖场环保改造任务,建设固液分离、雨污分流、粪便储存及输送管网设施,结合畜牧养殖规划布局,规划建设一批大型有机肥加工中心和大中型农村沼气工程,将沼液管网铺设到田间地头,力争到2020年全省规模化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二是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建立一批秸秆青贮饲料生产基地,缓解牛羊等草食性动物的饲料供应问题,推广秸秆还田技术,采取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生物腐熟还田、作物行间铺草等措施提升地力,推进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三是构建农业生态循环体系。鼓励农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通过种养配套生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途径,实现主体小循环;通过农牧对接、沼液利用、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等节点建设,构建种养平衡、产业融合、物质循环格局,实现区域中循环;以县域为单位,统筹布局农业生产和沼气工程、沼液配送、有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县域大循环。
(二)产业立体复合循环模式。这种模式是指通过果、林、地立体间套种、农户庭院立体种养等,最大限度挖掘空间资源,提升综合效益。目前我省比较常见的做法有林下养鸡,林下套种竹荪、南药,林下食用菌养殖,稻鱼共生、深海网箱养殖等。这种模式还不多,综合效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实,我省林地资源丰富,有820万亩的天然橡胶林,其中农垦就有390万亩。只要加强技术攻关,我们凭借这些资源优势完全可以在立体循环农业方面大有可为。“十三五”期间,要在农垦和中部市县以提高林地综合产出率和效益为核心,按照“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产业融合、机制创新”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林地资源和森林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种花、林下育苗、林下种药、林下养殖等复合经营模式,努力培育和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比如,东昌农场一位职工2014年租用了农场10亩橡胶园,办起了林下养鸡场,主要是购买别人养殖100天左右的文昌鸡回自家鸡场进行育肥,50日后再出售。2015年他养育的肥鸡出笼量达到15万只,月均出笼至少1万只,主要销往海口的酒店及市场,纯利润可达每只2元以上,年纯收入约30万元。还有红明农场通过在荔枝园里套种地瓜、花生、木薯、蔬菜、地菠萝、沙姜和养鸡、养猪等,实现了“以园养园、以短养长”,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促进了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目前农垦数百万亩的胶园林下空地,除了橡胶中小苗空地有间种香蕉、木薯、甘蔗、茶叶、花生等作物以及在胶林下养鸡、种植益智外,还有大部分的成林胶园,没有被开发利用,林地资源利用率不足10%。现在市场胶价持续低迷,农垦企业、海胶集团已连续出现严重亏损,许多农场陷入困境。在这种形势下,发展林下生态循环经济,既能调整优化农垦的产业结构,也是增加企业效益、增加垦区职工收入的一条好出路。农垦控股集团在这方面要下足功夫,充分利用农垦林下空间资源多的优势,研究、探讨和实施发展林下经济的种植和养殖的品种,按照“一场一策,一场多品”,抓好典型示范项目的推广,还可以引进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优势的企业,共同发展林下经济。农垦在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三)生产清洁节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建立完善清洁化生产机制,实行农业投入品减量化,降低农业资源消耗。这种模式对我省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十三五”期间要大力推广,把化肥和化学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用量真正控制下来,有效提升地力。力争到2020年,全省化肥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20%,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30%;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提高,土壤PH值高于5.0的耕地增加20万亩,耕地基础地力总体提高0.5个等级。
一是开展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工程。据统计,全省目前残存在田间地头的农业投入品废弃物约6.7万吨,每年还在以1.9万吨的速度增长。现在我省已经有一些回收处置试点,把这些农业生产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变废为宝,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要按照“控制增量、消化存量”的要求,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实施、农户参与的田间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基本实现规模田洋废弃物回收网点全覆盖,同时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地膜和可降解农膜。二是实施重大病虫害防治工程。要总结典型经验,采取强化检疫、推行健康栽培、选育抗病脱毒品种、养地等综合措施,有效遏制重大病害的发生与蔓延。对全省香蕉枯萎病、槟榔黄化病、柑橘黄龙病等实施全面监测,制定防控技术规程,建立一批香蕉枯萎病、柑桔黄龙病等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试验示范点,实现土壤香蕉枯萎病菌减少50%,柑桔黄龙病危害损失减10%。三是建立“废弃物+清洁能源+有机肥料”三位一体的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机制。这既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题中之义,也是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浙江龙游是个远近闻名的生猪大县,他们变废为宝,解决农村规模化养猪污染问题的经验,很值得学习。这个县的开启能源公司,每天把养殖场的粪便污水收集起来,进行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村集体向养殖场收取一定的费用,用于人工支出和管网维护,这样既解决了污染问题、也解决了发展问题、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企业有效益、农民得实惠,一举多得。这种模式比现在农村的垃圾污水处理方式有效得多,应该积极学习借鉴,不仅把“面子”做好,更要把“里子”做好,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生态循环农业,在更大范围来讲,既包括农业内部的小循环,也包括种养结合的中循环,还包括农业与旅游、加工之间的大循环。目前,我省农林牧渔业之间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农产品加工业仍然是我省农业发展短腿,农业产业间的循环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十三五”期间,要积极推进农林牧渔业之间、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切实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
三、多措并举推动海南生态循环农业蓬勃发展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党委政府的重视、靠单一的行政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树立系统思维,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首先,要用好法律手段。习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这一点对以生态立省的海南来说,尤为重要。实践证明,法律手段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规范性,是保护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方式。比如,地处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南渡江源头的白沙县道银、坡告两个黎族自然村的易地搬迁问题,县里动员了很多次,干部反复跟老百姓讲:搬出来是为了让你们过上好日子,村民怎么说?他们说:我们现在过的就是好日子,感谢政府关心,我们不想搬了。针对这个情况,去年,我们找出了生态环保的法律法规、省委省政府的政策要求,告诉他们私垦滥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是违法的,现在不是想不想搬的问题,而是必须搬、怎么搬的问题。通过晓之以理、陈之以法,再辅之以住房、产业等其他措施,最终让这两个村的老百姓改变了不同意搬的想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也是如此,不是想不想发展的问题,而是必须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强制性、强迫性,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来推广、来落实。
纵观世界上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大都高度重视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生态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比如,欧盟的前身欧共体,早在1991年就制定了《欧共体生态农业条例》,明确规定了农产品和食品的生态性标准,并对生产方式和允许使用的物质进行了具体规定。再如,德国于2003年4月颁布实施《生态农业法》,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肥料使用、松土、轮作等的方式、期限,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惩戒,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我国虽然还没有制定专门的生态循环农业基本法,但《宪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都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作了相应的规定。湖北、安徽、福建等21个省(区、市)先后颁行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或办法,有力推动了本地区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目前海南还没有出台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相关的法规,也没有制定生态循环农业的生产技术标准,在2012年修订的《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中,比较原则地提到“鼓励发展生态农业,提倡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推广应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当前我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最为迫切的一项工作,就是用好中央赋予我们的地方立法权、特区立法权,制定好海南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条例,对我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各个环节、各项标准,以及扶持政策、奖惩措施作出明确规定,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有法可依。同时,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职责,整合执法力量,提高执法水平,鼓励生态循环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自觉按照法定要求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对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坚决予以处罚,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第二,要用好经济手段。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需要党委、政府的引导号召,但更重要的要让生态循环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有利可图、有钱可赚,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台湾的“垃圾不落地”政策,就是让民众通过垃圾分类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民众将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并送到回收点或回收商处后,可根据点数称重从基金会领取相应的奖金。这个政策自1997年在台湾实施以来,效果非常明显,垃圾回收率从20%提高到50%。如果我们也采取适当的方式给农民一定的报酬,相信他们会主动地把农田废弃物交到回收点的。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综合运用好税收、基金、金融、价格、补贴、贴息、信息等经济方式和手段,为生态循环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有力支持,鼓励他们去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比如,在生产环节,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实施农业生态保护奖励、生态农业补贴、税收优惠减免、地租减免等多种补偿方式,帮助生态循环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降低生产成本和负担。省农业厅与海南天明农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省农业生产每年产生的废弃地膜、农药瓶等废弃物约1.6万吨,如不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将对农田环境产生严重污染。但回收利用的成本较高,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做。2014年,省农业厅与天明公司开展合作,以回收每吨废旧农膜补贴3500元的标准给予扶持,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现在天明公司在琼中县建了一个年处置量达5000吨的加工厂房,在海口、澄迈、定安等市县建设了12个回收网点,将废弃地膜加工成可做工业原料的塑料颗粒,既解决了田间污染,也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实现了循环利用,达到了双赢的效果。目前我省这样的企业还是太少,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张旗鼓、旗帜鲜明地鼓励支持,可以优先保障土地供应,有条件的可以采取零地价,可以贷款贴息、税收返还、优先享受财政补助,干得好的、成效显著的还可以进行奖励。省农信社等涉农金融机构,也可以把业务向这个领域拓展,为这类企业开辟量身定制优惠政策,提供便利的投融资服务。
再如,在营销环节,可以根据市场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需求,通过加强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打造绿色健康农产品品牌、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等方式,打好“绿色牌”、“安全牌”、“健康牌”,提高我省特色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帮助生态循环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获利。一直以来,我省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品牌建设高度重视,2014年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农业发展的意见》,每年安排1亿元财政专项资金予以扶持。现在我省已经施行了9个海南名牌农产品标准,推出了海南区域公共品牌统一标识,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3个、热作园艺标准化示范园45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7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85个,去年全省仅“三品一标”农产品的销售额达到40多亿元。不少市县都结合实际打造了自己的主打品牌,如澄迈富硒地瓜,琼中绿橙、陵水圣女果、定安黑猪、文昌鸡,等等。特别是澄迈桥沙富硒地瓜品牌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澄迈县桥头镇镇委镇政府从一开始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品牌的建设和维护上,扶持地瓜种植农民抱团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品牌,并成功注册商标,改变过去那种农民各自为政的种植、销售方式,产业发展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现在市场上普通地瓜不过几毛钱一斤,而澄迈桥沙地瓜在国内的超市每斤卖到16.8元,在香港甚至每斤卖到26元。这样,既让村民快速增收致富,反过来又进一步激发了村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热情。
最近,有媒体反映,我省部分地方扶贫资金“沉睡”,支农资金“趴窝”。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多做研究、多想办法、多出实招,推动各级干部敢于担当、真抓实干,鼓励基层创新制度和方法,着力提升支农资金管理使用水平。安排涉农资金不能撒胡椒面,一定要用到刀刃上,一些长期支持无效的要停下来,一些趴在账上不动的资金要收回来,集中用于扶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省财政厅和农业厅今年在安排涉农资金时要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倾斜,单独拿出一个支持办法来狠狠地扶持一把,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鼓励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第三,要用好科技手段。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与传统农业相比,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更加需要现代农业科技的有效支撑。最近有这样一则报道,安徽合肥福泉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改进传统袋栽模式生产食用菌的方法,研发和实施了金针菇瓶栽生产工艺,解决了食用菌生产周期长、质量参差不齐的难题;并把农作物秸秆、玉米芯作为食用菌生产原料,把菌渣开发成有机肥料,实现了循环利用。现在这个企业年产值达6000万元,并带动周边农户增收300万元。可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就可以变废为宝,就可以助推企业飞跃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要把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统筹省内省外资源,加大政策资金支持,采取切实管用的招儿,使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起来,产生聚合效应。
比如,在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研发上,要紧紧围绕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核心环节以及市场需求,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技术攻关,重点在新型生物农业技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农业技术、立体复合的农作制度、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各领域,为我省生态循环农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搞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研发,一方面,要用好我省的农业科研力量。总体上看,我省的农业科研力量并不弱,成果也不少,关键是怎么用好。像海南省农科院,仅2013年以来就在耕地保育、绿色防控等技术研究,以及在绿橙、槟榔、山竹子、淡季蔬菜、特色粮食作物、五指山猪、热带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100多项生产上急需的、且能很快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获授权国家专利的有9项。还有,据《海南日报》报道,中国热科院品资所、省农科院热带果树研究所、三亚农业局热带作物研究中心等科研单位研发的芒果产期调节及配套技术取得突破,并在三亚、东方、昌江、乐东建立了试验示范点,累计推广种植20.4万亩,产值约3.5个亿,辐射带动面积20万亩。各级党委政府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把我省的农业科研力量整合起来、调动起来,更好地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及各类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特别是要利用好国际旅游岛的吸引力,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心态,做好“引智”工作,让各类农业科技人才为我所用。现在有许多省外的优秀农业专家和科研人才,每年都会到海南过冬,还有的退休之后就长期呆在海南,要想办法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
再如,在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上,要加快推进基层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今年“两会”期间,来自屯昌县枫木镇琼凯村的一名基层代表提出,琼凯村很多农户近年来通过生态养殖山鸡脱贫致富,村民对新型生态养殖的热情很高,但由于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生态养殖技术掌握不全面,制约了生态养殖产业的发展。希望政府多开办针对农民开展生态养殖、发展生态农业的培训班,送技术到村中,让村民们不出家门就可以学习技术。在我们省,有这种需求的农户还有很多。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用好海南农业科技110服务网络和服务站,把生态循环农业科技作为科技推广服务的重要内容,及时为农民提供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培训、信息服务、远程专家会诊等科技服务;同时,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如屯昌县枫木镇是全国有名的苦瓜之乡,过去农民种苦瓜的施肥习惯是氮、磷、钾3种化肥,采用的是人工丢洒的方式,定量不准,加上长期单一种植,造成土壤板结、酸化等一系列问题,苦瓜的产量和质量也受到了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热科院和省农科院在建立测土配方施肥以及水肥一体化的基础上,安排科技人员指导农民减量施肥、施有机肥,逐步改善土壤问题,并将研发的“热研3号”、“琼3号”等苦瓜新品种供给菜农推广使用。这样产、学、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共赢。总之,各级党委政府要采取切实管用的办法,为农民解决好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四,要抓好试点推广。首先,要全力争取国家将我省纳入全国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份。这项工作省农业厅已经跟农业部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并得到了支持,要跟踪盯紧,尽快落实。其次,要抓好我省自身的试点推广工作。生态循环农业的任何技术和模式都来源于特定区域和条件下的实践,不能简单照抄照搬,必须先进行试验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下一步,各级党委政府、农业部门和农垦,要把抓好典型示范作为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村、示范乡、示范镇、示范县、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为载体,进一步扩大试点,由点到面地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在我省全面开花。就地方政府而言,每个市县要选取一些典型的乡镇和村,结合实际,选择合适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就农垦而言,农垦投资控股集团要趁着新一轮农垦改革的机遇,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与“八八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集中和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选择合适的农场和园区进行试点;就农业企业而言,要鼓励罗牛山、天地人等农业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同时,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有效模式的宣传和推广,促进先进模式的应用,推动生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省农业厅要适时在全省范围内推出、表彰一批先进典型;各市县也可以相互考察学习,在全省形成学习典型,赶超典型,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局面。
总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一项必须做、能够做、可以做出成果、做得很好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重视起来,狠狠地抓起来。我们以后下乡调研,不只看农舍房屋、街道立面等这些“面子”,重点要看垃圾污水处理、沼气池、种养结合工程、立体农业工程等这些生态循环农业的“里子”。希望各市县从实际出发,积极采取措施,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适合本地需要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子。力争用5年时间把全省的生态循环农业都发展起来,在全域推进,做成全国的亮点,使海南的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富足农民、服务全国的王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