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我国南海地区的影响分析
2016-11-25南文龙张争胜赵亮
文/南文龙 张争胜 赵亮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我国南海地区的影响分析
文/南文龙 张争胜 赵亮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5 年3月27日,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将对中国发展产生历史性影响的“一带一路”战略进入全面推进建设阶段。“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强调政治上相互信任尊重、经济上平等互利共赢、文化上开放包容互鉴,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赢之路和文明互鉴之路,这一伟大战略不仅是中国自身的战略构想,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需求,为其互补互利互惠开启新的机遇之窗。
我国南海地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门户海域,是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非洲、澳洲和欧洲的桥梁与纽带,区位优势不言自明。南海区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为我国在新时期建立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亟待开发与保护。与此同时,与我国环南海相邻的国家众多,目前这一海域面临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会对这一海域产生广泛影响。
强化南海地区“桥梁与枢纽”作用
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海洋运输特有的优势决定了其在全球贸易货物运输中居于核心地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以及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这一伟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明确的空间内涵。大战略需要大通道,如此才能带来大经济,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沿线各国之间设施的互联互通,尤其建设以海上运输为连接桥梁的大通道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海上运输大通道具有具体的空间指向和空间范围,海洋的互联互通将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迈上更高的台阶。
南海地区作为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扼守两洋海运的要冲,同时也是连接亚洲与大洋洲的海上要道,有“远东十字路口”之称。南海周边集聚着广州、香港、澳门、新加坡等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南海是这些港口城市对外交流的弧形航线必经之地。对于同处东亚的日本和韩国来说,南海亦是保障其能源进口的必经通道,一直以来被其视为“海上生命线”。尤其是南沙群岛,地处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扼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南海地区集中了我国几条最具战略价值的远洋航线,亦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南疆安全的重要屏障。不论是对于东盟各国还是我国自身,以及对于东亚日韩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南海地区都扮演着重要的海上大通道角色,同时更是我国构筑海上安全屏障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地区之一。
南海地区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处于独一无二的特殊地理位置,是我国实施这一战略最直接、最前沿的地区,是我国与南海沿岸各国开展海上交流与合作最直接的平台,是我国推广和平发展理念、扩大影响力的直接发力区,是实现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最重要载体。随着这一战略的实施,其战略地位必将得到极大提升,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将日益凸显,加强对这一地区的保驾护航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交流来往环境、保障这一大通道的畅通也显得日益迫切,而这一切都将不断强化南海地区在我国以及东亚乃至世界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促进南海地区“资源宝库”的开发与保护
(一)海洋自然资源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在新时期我国面临资源紧张压力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我国已是全球第一大铁矿石、煤炭、粮食进口国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其中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资源消耗量和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多渠道开辟资源开采和进口渠道日渐迫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意在促进经济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与资源的高效配置,是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有序流通之路,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的指导下,使资源丰富国与资源需求国达到互补和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双赢。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亦是促进沿线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不是以牺牲环境和后代人利益为代价,而是强调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与保护,饱含深厚的生态文明理念。
我国南海地区地处热带海域,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油气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南海海域散布着我国范围最广的珊瑚礁群,水产资源种类繁多,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达200多种,此外还有海藻等水产资源,水产品蕴藏量居全国第一。这一海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铜、铅、锌、银、金、锰结核等矿产资源,号称“第二个波斯湾”。此外还有风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都是未来可待开发利用的新能源,且蕴藏量巨大。因此,南海海域可以说是一个海洋自然资源宝库,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引领下将成为我国未来资源开发的广阔锚地。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强国之路,更是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新时期我国创建新型人海关系的一次契机。在这一战略的带动下,我国将密切与周边国家展开海上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管理体制,加强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多方位促进对这一资源宝库的开发与保护,造福沿岸各国人民。建设美丽富饶、生态文明的祖国新南疆,实现南海及周边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海关系的良性互动,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题中之意。
(二)海洋文化资源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增进沿线各国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互鉴之路,更强调一种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文化内涵。我国是海洋文化大国,丰富深厚的海洋文化资源亟待保护和开发,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和”为内核的中华海洋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名片”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伟大战略的重要支撑,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推进的内容之一。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吹响了建设海洋文化强国的号角,南海地区至关重要。南海地区蕴含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自秦汉时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加之后来历代沿线人民不断地拓展和完善,我国与南亚、阿拉伯世界以及欧洲的商贸和人文交流往来日益密切,各国文化在南海这片海域交流、碰撞、融合,形成以传递和平、联接友谊为理念的南海海洋文化。
就国内来说,自汉代以来我国人民就在南海留下了活动的足迹。中国人民发现并命名南海诸岛有着悠久的历史,此后历代有关南海的记述不胜枚举。此外,在南海诸岛及其周边地区还有大量的历代古越人活动的历史遗迹、各类庙宇和海底考古发现等,这些都是海上丝绸之路极为珍贵的遗物和遗迹,为研究南海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提供第一手资料。
南海是我国渔民的“祖宗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积淀形成丰富的耕海文化,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海南渔民在自身航海实践过程中所编写的《更路簿》,《更路簿》是记载渔民航海路线的航海针经书,其主体内容由一条条航路组成,每一条航线中都包含以渔民命名的起点和终点、航向、更数,还包括一部分渔民自己绘制的航海图。此外还有典型的宗教祭祀文化、海神崇拜文化等。
中国海洋文化凸显中华文化“和”的理念,不是排他性的文化,更不是侵略性文化。南海地区丰富的海洋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作为有史以来人海相互作用的产物,生动折射出这片海域人海关系的特殊性与典型性,为在新时期发展和繁荣海洋文化提供大量鲜活素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发展之路,也是繁荣发展海洋文化、增进各国历史文化交流之路,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一海域丰富的文化资源,延续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字当头的海洋文化,消除误读和曲解,为促进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经济交流合作、保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顺利实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推动南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框架,意在打造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海上经济大动脉,主旨在于促进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着鲜明的经济内涵,经济内涵是这一战略的核心,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物质的支持,南海地区广袤的海域、丰富的海洋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为沿岸国家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开展海洋合作等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规范、整合和提升传统海洋捕捞等海洋第一产业、夯实海洋第二产业的同时,诸多学者认为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合作和民心相通的重要抓手,可作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先导产业。依托南海地区独特丰富的热带海洋自然和文化资源,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导向下,合理有序地促进南海地区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带动南海地区热带滨海旅游等海洋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对于发展我国现代海洋产业、繁荣海洋经济意义深远。
海运是外贸货物运输量最大的交通方式,占世界贸易量的95%,这一比例凸显海洋物流业在贸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南海航道承担着大量远洋货物运输的重任,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海洋物流大通道。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带动下,我国南海地区海洋运输业、海洋物流、造船业以及沿海港口等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必将获得大发展。与此同时,在这一战略带动下,以海洋科技为支撑的海洋船舶和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电力和海洋信息服务等战略新兴产业也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助推下,南海地区以其独有的海洋资源优势,在转变传统以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为主的海洋资源开发模式基础上,充分利用海洋空间和非生物资源,推动海洋第二、三产业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必将成为我国新时期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和繁荣海洋文化的引路先锋,必将在新一轮海洋大开发中一枝独秀。必将在创新海洋开发模式、壮大海洋经济,传承发展海洋文化、增进与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扮演愈来愈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
维护南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安全稳定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的跨区域多边合作发展平台,强调建构多边互利共赢的共同体,旨在增强沿线各国之间的流动性和互通性,为各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以实现各国之间的互利共赢、共谋社会福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的精神风格,以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作为战略目标,以实现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为根本诉求,充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和平发展的诚意与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风范。
虽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主旨并非在政治、安全等方面,但从客观效果上看,这一战略对于保障周边国家经济安全、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势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带动下,配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10+1”、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区域合作平台与机制,通过基础设施联通、旅游贸易、资金流通、民心相通等重要战略手段,重视与沿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软”领域的互动合作,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包容、融合,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兴风作浪的社会土壤;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从客观上也需要沿途各国对海盗、非法武装等威胁地区和平稳定的势力进行联合打压,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和经济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提升南海在国家海洋战略中的地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将发展目光聚焦到海上,中国历史上重陆轻海的战略思维模式极大限制了中国向海洋方向的发展,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逐渐由陆地走向海洋,但目前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还停留在探索阶段,面临的海上威胁与挑战形势依然严峻。
南海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我国政治和经济地缘战略中的重要性。作为我国固有领土,南海地区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我国东南部战略防御的前哨阵地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海上屏障,是我国海洋地缘战略中最具核心价值的海域。南海扼守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是我国四大海中唯一联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域,是我国名副其实的“海上生命线”,加之这一海域临近我国珠三角城市群,毗邻港澳台和东南亚,经济发展活跃,地区交流密切,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陆缘海,岛屿、沙洲、暗礁、暗沙、暗滩广布,为新时期海洋开发提供广阔立体的全方位空间。南海诸岛也是我国研究热带海洋环境、热带海洋水文、海平面变化、海洋灾害、珊瑚礁保护和台风等的重要基地,对于我国开展相关海洋科学研究、发展海洋教育事业意义重大。由于南海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蕴含和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引领下,将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其在我国海洋战略中的地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旨在于经济交流与合作,但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科技的武装以及国家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保驾护航。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新时期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举措,开启我国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新征程。在这一伟大战略的带动下,南海地区必将在振兴海洋经济、繁荣海洋文化、提升海洋科技水平、促进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唤醒国民海洋意识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必定会成为我国海洋战略的重点部署区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将会从多方面对我国南海地区产生综合影响,也更有待学术界今后不断从多角度全方位加强对这片海域的研究与探索。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摘自《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