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颂歌
——读张维《朗颂:五十述怀》

2016-11-25曹梦琰

天津诗人 2016年1期
关键词:回环淬炼深渊

曹梦琰

诗题《朗颂:五十述怀》,张维这首诗也的确适宜朗颂。“颂”而非“诵”,不只是读,要读出赞美。是的,赞美,这原是诗人的天职:“啊,诗人,你说,你做什么?——我赞美/但是那死亡和气诡/你怎样担当,怎样承受?——我赞美。”(里尔克《啊,诗人,你说,你做什么……》)“我”将开始“朗颂”,心怀赞美。“我”在诉说,但“我”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你”、“他”、“我们”、“他们”、“她们”……“我”在诉说,但我已提前将倾听纳入。“我”赞美,无论经历了怎样的“深渊”,死亡的风暴或生的磨难,“我”不会把自己和你们置于一种被迫接受的苦难教诲中。诗之气度,一开始已昭然若揭。

“我已年届五十/朋友们越来越少/我经历的深渊成了自己的高度”。在全诗三节中,这三行的复沓,勾连出一个回环,既是适宜朗颂的回环,也是诗歌本身期待的圆满,或者说它试图抵达的圆满。古典汉诗所谓“兴”,以反复回增的方式加强整体的诗意氛围。陈世骧先生考证:“‘兴’乃初民合群举物旋游时所发出的声音,带着神采飞逸的气氛,共同举着一件物体而旋转。”这最初的“兴”之圆满,似乎一直在抵抗时间与世事的侵袭,辗转在诗歌中,被诗人期冀与呈现。“五十”,以生而论,渐入苍老,远离青春活力,以死亡而论,离那某种程度上征兆圆满终结的“百”,又隔了半生。两茫茫间,果真能顺应天命乎?于人而言,修养和经历,是比较确切的、有迹可循的衡量维度,而诗心,恐怕多了几分莫测。“锦瑟无端五十弦”,何谓无端?衰老有端,生死有端。无端者,心之所感,明知流逝与失去,依然惶惑。“五十”意味的,在诗人张维这里,或许二者兼有。修养和经历,带来“清明”;诗心敏弱易感,萌生着恍惚与质疑:“我这才想起/我是否活过了头/我是否活在来世里/我是否晃然活过了几个世纪?”诗人将如何抵达他的圆满?对生长而言,枝蔓的减少让高度更清晰可辨。奥古斯丁热烈地追溯与忏悔过往:“我的天主,我向你诉说以往种种,并向你忏悔我当时获得赞扬的往事,而当时我的生活标准便是使那些称道我的人满意,我尚未看出污垢的深渊……”与他者过度纠缠的关系性,无疑是深渊,正如与自身过度纠缠的反关系性,也是深渊。诗人在引入和承诺了关系性的存在之后,表达出对它的克制;同样,他凝视自身经历的深渊时,也限制了内心的恣意。因此他不必被深渊吞噬:“我剩下的几个朋友个个都是琥珀珍珠/将被未来的时代秘密珍藏”,“我经历的深渊成了自己的高度”。何谓回环,何谓圆满?不是单纯地回到过去,而是回到那个可以诞生现在和未来的过去,是为现在的高度之由,是为未来的珍藏之由。回环和圆满,通过一场诗意的历练最终达成,于其中受淬的,是诗人自己,也是他者和它者,更是他和他们构成的关系性。而诗人,在他的高度之上,目睹了这场淬炼。

诗歌中,词语幽深浩渺的形而上意义,通过鲜活饱满的现场感与肉身感显现,否则,它就是标签式的。“站在虞山顶上/看见自己爬过的黑暗时刻”,经由诗句,“高度”和“深渊”有了它们的现场感与肉身感。“灯”、“水晶”、“金刚经”,颂的气韵在词语中绵延着,其中物呈现的物性是照亮的,也是完整的;经由比喻和它们关联,“我”也变得鲜活与饱满。“一壶茶在静静叙述/暮晚与山水里的秘密光阴”,同样经由诗句,漫长而庞杂的时间和经历,被提纯与赋形,变得适宜被表达与倾听。“颂”气回肠,所历之人、物、词语,皆从容豁达,都具备淬炼之后的完整性。赞美,对于此刻的雍容和完整,理应如是。然而诗人给予赞美的,也必将包括他担当与承受过的,那些黑暗的时刻:“风中传来一阵阵诵经的声音/我听到的全是对苦难的赞美”。经历过破碎,才抵达圆满。

“十里青山半入城”,站在雾气散去的虞山顶上,可以俯视城。颂的气息呼之欲出,它吹开迷雾,让诗人在高度之上,俯瞰到自身与事物的完整性。诗歌第一节的前半部分,即布局了这样的格局,山与城,自然与世俗,毫不违和地化为“我”的地理维度。山的高度,城的富庶,投射于它们之上的历史和人文,不被言明,却在个人经历的分裂性与破碎性中,蒙上忧愁或忧郁。“斗”、“恨”、“饥饿”、“罪名”这类词汇,勾勒出特殊历史时期的普遍生存形态,其中的分裂和破碎不言而喻,甚至在通常被视为最牢不可破的关系性那里发生着。“我”俯瞰自己过往的破碎,语气平静,只是去呈现,没有推诿,也没有激烈的忏悔。过往甚或不堪,不能被抹杀,所以“我”看见“我”的“黑暗时刻”;然而正如尼采所言:“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对自身黑暗时刻的过度纠缠,可能会吞噬自身。“我”看,但“我”的目光不会沦陷。“我”汲取着破碎之“我”的某些东西,再转向下一个破碎之“我”。于是,随着“我”目光的转移,同一时代中,破碎的青春、欲望和爱情也一一被呈现。饥馑的年代里,生、死、爱情,在各种缺失中仓皇着。源于自身和他者的深渊,无处不在。“我”的目光继续扫视,进入另外一个时代:“把土地炒得越来越烫/使草木无法生长”。同样,尽管这是时代现象,时代之殇,目光投射与审视的,依然是“我”。诗人语气平静,并不回避:“好几个人活在我身上/我一个人活成好几个人/他们分割我牵扯我 犹如/五马分尸 沙尘暴/像灵魂在自残在癫狂”。直至此刻,深渊的危险性显露:深渊已然转变为高度,已然成为完整与圆满的衡量尺度,然而,曾淬炼于其中分裂与破碎的“我”,那样激烈地挣扎过。“你怎样担当,怎样承受?——我赞美”,担当与承受之事的惊心动魄,方昭显赞美的厚重与结实:“直到上苍善意地收起我的双腿/让我在一棵柳树前停下来/让我看见柳暗花明里的故乡”。狂风乍起,又归于平静,生命中的承受与失去,让此刻的颂歌更动人。一切分裂,一切近乎疯狂的破碎,在失去所致的停留中,开始愈合。“看见”: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故乡依然是故乡。是为回环,圆满。经历和修养的淬炼,让“我”把“我”看得明白、透彻,让“我”缝合了破碎的“我”。然而诗心尚存惶惑,于深渊之吞噬性,于深渊造就的高度,它徘徊其间,遁入是非的恍惚中。有关过往,太多的、太幽微的体验,让自身对时间的感知被延长,过于漫长,就心生恍惚,踌躇不定:“我是否晃然活过了几个世纪?”或可言,心恪守可知的尺度,不惑。心敬畏不可知的浩渺,惑。

诗歌第二节,“我”的视线不再投向“我”,或者说,不只是投向“我”:“我看见人世的大腹便便里盛满饥饿的记忆/他们暴饮暴食 好似复活的饕餮”。对“我”而言已然削减的枝蔓,那些妨碍高度的多余之物,依然困扰着“他们”。经过一场淬炼,“我”在自己的高度上,与尘世种种,产生隔阂。第一节中,“我”呈现出对他者的态度:“来者欢迎 去者也欢送/我仍站在自己的高度里/不再恭候与奉迎”。“我”克制了关系性,疏离其中的繁冗与过度。但“我”不是审判者,对于自身的位置,哪怕已经处于某个高度,诗人始终是清醒的,也是谦卑的:“才知道我们的罪孽有多深重”。“我”并不把自己排除在外,尽管“我”已经疏离“他们”的饕餮,拥有自身的高度和完整性。但“我”并不否认,一种过去的恶,潜在的恶,甚至类似于原罪的恶,它们和“我”有着关联。对于这一切的抵御,需要旷日持久的谨小慎微,任何一种优越感,都可能让“我”再次陷入深渊。又或者,其实是悲悯让“我”选择了承担——和尘世有关的种种,其中无边的欢畅和欲望,“我”已疏远,但“我”依然承担着每一点罪孽:“我看见 我就是你 你就是他/在‘重庆’快乐的火锅里/煎熬着 沸腾着/欢乐里深埋着的痛苦在舞蹈”。人世间纠缠着的关系,相爱相杀,彼此显现又彼此耗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以清明和澄澈为观照,这发酵的人世间,无异于试炼无尽的炼狱:“那些破碎的神在墙角和门缝/弄出一丝声响”。是的,这场破碎更彻底,一切散落得无迹可寻,生者与死者都不得安宁。这一节中,“他”和“他们”频频出现,“我”在自己的高度上,以清明和澄澈观照,必然会疏离这些在纠缠中躁动与破碎的关系。然而,一旦语涉承担感,就会转化为“我们”:“如果死者没有死去/我们就得替他们死去/如果神灵没有归位到天上/我们就得借自然的梯送达天上”。转化之间,诗人已然从容。何为回环,圆满?缝合破碎于尘世的人和神,借自然之澄澈。“十里青山半入城”,自然和尘世,原本契合如是:“人世才得安宁 蓝天才成屋顶”。

每一个小的回环,涌动着,抵达与汇入更大的回环:“十里青山缓缓而来/藏海寺轻轻落在虞山山顶/长江终于奔流到东海不复回”。诗歌第三节,“我”的目光,经由自身、他者,抵达更辽阔的视域。乐山乐水,智慧和仁慈达成于其中,前提是——心修复自身,重回完整与澄澈,方能容纳这大欢喜:“只有一颗心放下/化成静静的太湖在薄暮中闪烁”。那最初经由物性照亮的自身,此刻也得到了完满的呼应与回环,“心”的“闪烁”,让“我”抵达更幽深与纯粹的“我”。一盏“灯”、一块“水晶”、一部“金刚经”,音韵衔接到“心”,身体的圆满才升腾起灵魂的光晕,是为大回环,大圆满:“她们美得无言/美得让我们忘记苦难和忧伤/美得只有喜悦在静静地吹拂/而没有欢乐的声音/美得如垃圾场角落的一滴露珠”。无声、无悲伤和喜悦,不介怀形之处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已澄澈,灵魂的光晕已诞生,赋形即可肆意,大千世界最微小的事物,亦可绵延气韵,让圆满自然而然。露珠、泪水、琥珀珍珠、陈年的“梅兰春”,无一不可传递这自然而然的圆满。阴性的“她们”,以弱势与消极承载生命力和美,此刻的人称选择不是因为疏离,而是出于敬仰。上善若水,水性柔和消极,却“在毁弃中也分泌出人世的骄傲”。反观整首诗,“我”目睹自身与他者的分裂与破碎,皆由过度的行为、过多的欲望所致。让树木无法生长,让神破碎,都源于这看似积极的“毁弃”。水之弱,调和、平衡,并且重新滋养了完整性。这种弱、示弱,或曰慈悲,正是最终的抵达:“心怀感激”,“我一个人流泪到天明”,“大海瞬间收缩为放生池”。

“我是否活过了头/我是否活在来世里/我是否恍然活过了几个世纪”,诗行再度回环。过往已成眼底的千山万水,历历在目,又更迭不息。毋须占有,却“坐拥万古江山”。恪守尺度,心存敬畏,惑与不惑,都不再累及自身:“竹林里谁一声长啸天高地清月亮小”。“我”赞美,这颂已然融入天籁,看呢,我们回到了……

猜你喜欢

回环淬炼深渊
深渊
淬炼
嘟嘟闯关记
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净化政治生态
“欲”的深渊
是“淬炼”,还是“镀金”?——杨陵提升基层干部学历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之新诗教学多样性探索
箴言
大自然的音籁 灵魂的交响